沧海桑田 闲话“关中”

杨纪代


【正见网2011年05月10日】

“关中”的由来与地理位置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主要是经过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的渭河平原为枢纽,所以渭河平原又称为关中平原,或简称关中。其地理位置在中国陕西中部、秦岭北麓,东西长三百公里,平均海拔约四百公尺,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都,号称“八百里秦川”。

“秦中、秦川”与“关中”的关系

因此,又出现“秦中”、“秦川”这个泛指的地名,其实是古地区名,指的是古时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当然包括在上面所说的“关中”地区内,因此也称秦中为关中。

《史记・封禅书》:“……故周之右将军,其在秦中……。”《汉书・娄敬传》:“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 颜师古注:“秦中谓关中,故秦地也。”唐张说《早渡蒲关》诗:“鸣銮下蒲阪,飞旆入秦中。”明陆采《明珠记.访侠》:“你是长吟洛下,避俗秦中,隐迹青城。”清钱谦益《南征吟小引》:“君且奉简书驱车以往,则其诗当益雄。昔杜子美(杜甫)天宝入蜀,思秦中之盛,而痛其陷没《秋兴》诸篇,至今令人流涕。”

并且有许多因此而衍生的专有名称,如:秦声──陕、甘一带的戏曲音乐;秦弓──指古时秦地所产的弓;秦客──秦地来的人;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秦──陕西省的简称。

《史记》中称关中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十二个朝代在此建都,如西周、秦、西汉、唐等等,历时一千一百多年。其中著名的都城有: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即古之长安,明太祖洪武二年,改为西安),以及铜川、宝鸡、咸阳、渭南等四个县辖市。

“关中”的重要性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以它独特的优越地位,在秦汉迄隋唐时代,发展成中国古代黄河文化的中心。不仅有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而且也是黄河流域神传文化发展的摇篮,而这摇篮的中心,即在渭河流域、即在秦川(关中)。所以关中地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而且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方面来看,上古的炎帝和黄帝……等“人文初祖”的族居地和陵墓,都集中在此,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西汉初,娄敬在劝告刘邦定都关中时,曾对关中的地理形势及其与当时新建立的汉朝,有关施政、经济方面的密切关系,作了深刻阐述。张良也发表了精辟的论述,他说:“关中左淆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湾维天下,酉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元朝初年的“关中”

西元一千二百多年的金、元时代,出生了一位大文豪──元好问,他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送秦中诸人引》,对这古时的“金城”与“天府”,做了简略的介绍:

关中的风土民情淳厚,人们质朴正直而崇尚侠义;在风声传承、习气延续之下,连歌谣都激昂慷慨,而且还保有秦汉时的遗风旧貌;至于名山大川的众多,可供游览观赏的名胜风景之壮丽,天下各地都没法和那里相比。所以四方有志之士,大多乐意在那里居住。

长大以后,和秦地的朋友交游越多,对秦中事物也越发熟悉,每逢听他们谈及周、汉两朝建都的地方,和蓝田、?县、杜陵之间的风景人物,就感津津有味而欣喜溢于言表。

我们曾相约在终南山附近,找了一块贫瘠的荒田,盖好一所面积不大的宅院,聚在一起埋首读书,弄些酒食,和宾客们去游览、欣赏山川胜景,考据前世遗迹,……

西晋时的“关中”

乌飞兔走、斗转星移,秦川的山水变迁,长安城池的兴灭起伏,以及唐代“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盛世,都已在时光的筛滤下,化为渔樵闲话,可西晋时,潘岳的《关中记》,却能为我们还原一千七百多年前当时的本来面貌:

长安地区都是黑色土壤,而城垣如今却赤红如火,坚硬如石。真如父老所传言,其实是挖凿龙首山之土建为城墙。又其它诸台或各个关口也是这样。

终南山一名中南,传言在天之中,居天都之南,所以叫中南山。

昆明池叫神池、灵沼。尧治水完毕时,停船于此池,其实尧帝时已有此池。汉代因其淤积而雇工加以深浚并拓广之。

泾水与渭水、洛水,为关中地区的三大川。与渭、灞、>骸⒗浴?^、沣、o椋??莆?刂邪怂??

未央宫,周围三十三里,光街道就有十七里长。有台三十二座,池十二个,土山四座,宫殿门八十一个,掖门(宫殿旁的小门)十四个。宫殿及台,都取龙首山的土来建造。宫殿的地基,出自长安城上,是自然形成的,而非特意构筑的。

未央宫之东,有鸳鸯殿。

晋宣帝(即司马懿)自小依附许氏过活,成长于杜县,天性乐观。死后葬于南原,立祀庙于曲池之北亭,故称乐游原。

龙首山,山头枕着渭水之南崖,而尾端直达樊川,山头高耸山尾直下,在长安城南。

汉代时建筑长安城及营造宫殿,都认为依据地势兴筑,将沟壑填平为最佳。所以至今街坊、市镇,仍然北据高原耸立,南望其余高燥之处,俯视终南山,一眼看去,了如指掌。

结语

长安城的地基,据说是自然形成的,看来,老天早已属意这片人杰地灵的“长”治久“安”圣地,并且担负着不为人知的特殊使命呢!

古代神传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深植人心,因此汉、晋时的建筑,仍然依着自然环境的地势高低而造城、建殿,尽量不破坏、不糟蹋生态平衡而与天地共存共荣,这一点确实值得现代的人类深思与自省啊!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