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简介】九、《大学》 《中庸》简介

季黛 整理


【正见网2011年01月02日】

由来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在北宋以前,并未单独刊行,仅包含在《礼记》之内而已。历来相传《礼记》各篇皆孔门弟子所记。《大学》章句序云:“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史记・孔子世家》云:“尝困于宋,子思(曾子)作中庸。”后人乃有《大学》、《中庸》,皆出于曾子之说。

迨至北宋仁宗,進士王拱辰殿试第一,仁宗十分赏识他,亲笔御书了《礼记》中的大学一篇赐予他。从此三年大比,凡進士及第者,例请皇上钤印御书赠予大学或中庸一轴。社会上士大夫间及儒家师生亦相效成风,书赠大学、中庸互勉。自是大学与中庸乃脱离《礼记》单独流传,而相沿成习矣。

洛学两程(程颐、程颢)一致推崇《大学》与《中庸》,认为《大学》为初学之士“入德之门”。非以大学为起步,不足言修、齐、治、平之一贯大道。同时也以《中庸》为“儒家之心法”,非以《中庸》为诀窍,也不足以深悟天下正理正道之圣贤道统。据说古本礼记中之大学,其中文字与现传者次序不同,亦是程子所订正,始改为章句。而《中庸》章句,则为朱熹所编定。

程门再传弟子婺源朱熹历仕南宋四朝,讲学于考亭。将《大学》、《中庸》合并《论语》、《孟子》四者,分别加予集注,于是风行天下,称之为“四子书”或“四书”,一时士林推崇,天下无不是从,人人皆读四书矣。明代科举且明订以朱注四书为限。明清四百年来乡鄙私塾中,村童竖子,于是皆囫囵吞枣背诵四书。但历代士林中,也因为这个缘故,从而融会贯通,得臻儒学正道者,亦无代无之、比比皆是。

大学之内容

朱熹大学章句序云:“大学者,古之太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又云:“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清王夫之则云:“十五入大学,教以内圣外王之道。”自此,大学与小学相对。凡内圣外王之义理之学,天人之学,圣贤之学,明德之学,修己治平之学,即均称之为大学;凡一般词章之学,考诠之学,训诂之学,技艺之学,记诵之学,言语文字之学,皆成了小学。宋人重在义理,故宋学又称理学;汉人重在训诂,故汉学又称小学,或朴学。皆因大学一名分别而来。

《大学》有三纲八目之说。循序而進,深浅始终,血脉贯通,文理相成。三纲者,即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乃弘扬至善之德。至善之德者,存乎天性良知,故引书经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诊天之明命”,帝典:“克明峻德”。由内心明悟本有之德性,而发扬光大,行之于外。此正是内圣外王之第一步。重在“自明”而“明人”。

在新民──乃革故鼎新之义。易经序卦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非去陈腐,不足以日新,故亦引书经盘铭曰:“妻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及康诰曰:“作新民”。道德日有進境,推己及人,始有一片蓬勃新兴之朝气。其国其民,才能日進千里,无所止境。所以引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此为内圣外王之第二步。重在“自新”而“新人”。

在止于至善──臻于最完美最超群之境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为国人交止于信,而止于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天下万民各得其所,各安其生,各乐其乐。这是内圣外王之第三步。重在“自止于至善”而后“兼善天下”。

至于八目,乃是由“成己而成物”,“修己而安人”,“内圣而外王”的顺序与要目。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庶人,壹皆以修身为本。所谓八目,即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亦由此可见,儒家修养不是出世的,不是自私的,不是虚无的,不是玄妙怪诞的,也不是独善其身的;至终鹄的乃在治国平天下。使寰宇之中,四海之内,无不于王道仁政下,郅(完美到极点)治太平,共享安和乐利,以進大同。且为此成仁取义,在所不惜。

中庸之内容

◎书经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庸正是由此衍化而来,故有云:“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方是常理与正道。程明道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正是此意。儒家道统,不在乎标新立异,故趋极端;也不许可悖乎常情常理,流于偏激怪诞。以其平易,故能普及实行;以其中和,故能永恒不渝。此正是儒家道统之心法,终身進德之门径也。

◎朱熹分编中庸章句为卅三章,首章由“天命之谓性”开始,天道蕴乎人性,天理存乎人道,故强调君子存心修身之重要,戒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主张君子慎其独,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起,绝非虚伪、矫柔造作。否则自欺欺人,因为此心不可昧,天理良知不可欺呀!

◎中庸由本身之修养说起,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并以中庸为君子小人之分野,所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再推而行道;又谓:“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

◎修身在于“好学、力行、知耻”三目,不可过与不及。中庸以为大道之不明与不行,均在乎过与不及。立身处世,为人做事均当力守中庸之道。有立场,有原则,有始有终,始可自立自强,虽有变乱,而仍不便,故曰:“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强过被人纠正);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中庸以天下达道有五: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兄)弟也、朋友也。即世称五伦。

而所以行之有三:即智、仁、勇三达德──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所谓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而为天下国家,则有九经: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所以行之者一也:就事言,凡事豫(事先做好规划)则立,不豫则废;就心言,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择善固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均为当尽之人道本分与诚之者的工夫。故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由此一念之诚,上符天理,下合人伦,故最后归结于:“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而至于“盹盹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即已合天道与人德为一,天人相通合一矣!

结语

《大学》、《中庸》,非仅为儒家入门初学之基石,亦为君子终身奉行之准则,与儒家中心宗旨之所寄。大学以明德为始,新民为明德之行;止于至善,为明德之的;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明德之过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明德之实用。故大学之宗旨在明德,至明且显也。

而《中庸》则以至诚为经,不偏不倚,贯穿各章,唯诚始能知天命、率天性、尽人事、重人伦,由五伦、三德,而演绎至天下国家九经。终于天下至圣及天下至诚,可合天人之道于一。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本乎至诚,行乎中庸。

无怪程子以《大学》为入门之学;学者以《中庸》为儒家正统之心法。由是观之,中华文化之璀璨光辉,四海皆准,万古常新,至圣无极,徇当永垂万世不朽,因为他是神传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