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10年09月27日】

*特别通讯(需要尽快通知作者的事项)

*评议者案:很长时间没有写“诗歌评议”了,除了时间外,没有别的原因。经常在想着快点接着写,也很着急,有的作者也在询问此事。本来希望大部份问题可以经过对作者作品的修改和作者自己看懂修改而获解决,但近来发现,有些作者似乎始终不明白为甚么我们要那样修改,也就始终在犯着同样类型的错误。还有一些问题,
没有办法通过修改来使作者明白的,特别是近两天来投稿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也必须及时给作者们一个解释或说明。因此我们写了这篇评议,希望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使作者们对自己作品中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理解,以便采用相应的改進措施。

自从我们登载了“《正见诗苑》投稿须知及建议”以后,好些作者立刻调整、改变了自己投稿中相应的一些问题,给审稿人带来很大的方便,在此顺致谢意。但也有少数作者好像是跟本不知道有这回事情,丝毫没有反应。比如在“文章内容”一栏中没有放上标题和作者笔名的;没有从左边第一格开始正文,而是往右边推了若干
格(甚至到中间)才出现正文的;同一行的两句诗之间本来不应留空格(没有标点的留一空格),来稿中有多至21个空格的;带着词牌投稿,却不声明是按哪一家词谱填写的,等等。因此,我们在这里恳请所有的作者,以及希望成为“正见诗苑”作者的读者们,在继续阅读下面的“评议”之前,务必到正见网上的下列地址仔细阅读一
遍“《正见诗苑》投稿须知及建议”。已经完全做到了的,我们再次表示感谢;还没有完全做到的,请立刻调整自己的做法;希望将来投稿的,请届时用此文中的要求认真检查自己的投稿。

发表时间:2010年05月23日“《正见诗苑》投稿须知及建议”
正见文章: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10/5/23/66348.html

********************“诗 歌 评 议” 正 文 ********************

*正见网2010年9月24日下载、审阅,9月25日未登载的诗歌:

原稿:中秋话“月”

评议:这篇长诗没有登载,主要是这个主题“月亮”。诗词中提到月亮,没有问题;人们怎样通过月亮寄托思想和情怀,也没问题。但对月亮本身这个实体歌颂、褒扬,甚至作很高的定性的评价,那就不好(象作者说的“明月是亲人,明月是故乡”“明月是历史。明月是光明”)。在目前我们只能这样说,作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不算作者自己的问题。只是今后大家都别这样写了。我们下面要对作者谈到的问题,那才是作者必须非常注意、还得非下功夫不可去改進的问题。

在作者的不断努力下,作者的长诗确实有明显的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诗写得多了,所有问题都会涌出来。我们一直在采用修改的办法,给作者以反馈。其中有一些问题作者明白了,也有明显的改進;但也有一些问题,作者似乎是没有明白(或者是明白了,但觉得自己做不到,就照旧了),因此至今仍然出现在作者的作品中。下面就分别谈一谈这些问题。

剪裁的问题:鼓励作者写叙事(长)诗,就是因为作者能说话,一开口就滔滔不绝。但这类作者最需要学的就是“剪裁”,否则越写得多越不容易登载。我们通过几次大删节的修改,让作者注意这个问题。看来这个信息作者是接收到了。在剪裁方面,作者是明显的有改進的。对写长诗的作者,这一点太重要了,否则就可能白费很多
时间和精力。希望作者在这方面还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做的更好,最终能达到“该写的不漏一句,不该写的不添一句”。

题材、主题的问题:我们经常把“叙事诗”和“长诗”并提,作者原来没有理会。报废了几篇“讲理”的长诗后,作者有些明白了。我们这里再明确的说一下,希望所有打算写长诗的作者都明白。我们说的“长诗”就是指“叙事诗”。用长诗去讲道理,特别是抽象的道理和抽象的讲法,那是太大的浪费!那种事用散文去做就容
易、少费精力和时间。“叙事诗”也讲道理,而且比散文更有力量,因为它是让人记着某些典型的事,再从这些动人的事例中抽象出自己层次上所能接受和理解的理来,因此能作用在更宽广的读者层面上,效果更好。所有希望写叙事(长)诗的作者,建议都读一读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其中有很多可学的东西,能学多
少就学多少,认真读了都会有收获的。

叙述与评论:“叙事诗”就好好的叙事,尽量不作评论。把自己要描写的事件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感人,那就是成功。自己的倾向、情绪、观点,可以通过词语的感情色彩去传达,那样读者容易接受。写着写着你就开始发议论,读者马上就跟着你跳出你描写的环境,警惕的读你的评论,一旦和他的成见不同,他就可能会反感,
诗的效果就减弱或没了。

韵脚问题:在押韵上,作者最大的问题是在同一诗节中用相同的字做韵脚。这个问题我们讲过不止一次: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对于四句的小诗或者句数不多的短诗,我们都尽可能给作者修改,把相同的韵脚换掉。这种修改在作者的作品中是很多的,但作者并没有明显的避免这种请况。不管作者是注意到了还是没有注意到,我们今后不希望再看到作者这样的押韵方法。这很磨人,要费时间和精力去改進,但这也就是提高的好机会。不是说诗中绝对的不能出现相同的韵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作为修辞手段来用,是容许的。但初学者图方便、省力,那完全是另一回事。现在作者就全心全力过好这一关,磨一磨,你会发现乐在其中的。

句读问题:这是作者的一个始终没有改進的问题。在写“诗词常识”时,我们为什么一开始就先讲“句读”?(“读”音“逗”)因为这个问题对现代人学诗词已经成了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诗歌与散文的主要区别就是有“音乐”性,而“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句读”管的就是诗歌的节奏。凡是字数确定的古诗诗句,其读法(也就
是字词分组的方法)都是确定的。五言诗是2-2-1或者2-1-2,笼统的说都是2-3读;七言诗一般是2-2-2-1或者2-2-1-2,特殊情况下可以是4-2-1或者4-1-2(即前面的四字无法满足2-2读),但都不会超出4-3读的范围。词、曲的句读比较复杂多变,但也是从诗歌的句读发展出来的,首先掌握诗的简单句读并培养起对句读的良好直觉,是掌握复杂句读的必经之路。所以凡是没怎么写诗甚至没写过诗的人,就直接去学填词制曲,不犯句读错误是不可能的。作者的作品中一直存在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从作者最近的作品中摘一些例子,以便作者(包括所有不太明白句读的作者)理解和改進。

(1):神话故事真优美:西王母瑶池盛会。
(2):于是写下宝书名:《转法轮》金光闪耀。
(3):“你为什么要放羊?”羊娃说:“为了长大。”

以上三例中第一句都是正确的读法,但第二句都不是4-3读而是3-4读。后两例中由
于标点符号的使用,一看就是3-4读,决不可能是4-3读。第一例中,由于“瑶池”
是一个双音词,有确定的内涵,不能分开,你要读成“西王母瑶”就没有意义、不
通了,后面的“池盛会”虽可通,但完全不是作者要说的意思。因此它只能读成
“西王母--瑶池盛会”,即3-4读。七言句作3-4读,在宋词、元曲中很普遍,而在
七言诗中犯句读错误的人,也一般都是读成3-4读,也就是上面三例的错法。但下面
两例中作者的句读错误却是比较罕见的类型:

(4):北魏崔鸿史学家,《十六国春秋》中说:
(5):“娶媳妇为了什么?”“为了生娃儿”他答。

这两例中,由于标点符号的原因,每例中的第二句容易判断其为5-2读。但值得指出的是,标点符号不能单独作为判断句读的根据。比如上面两例中,第二句的前五字被书名号和引号分开了,但如果这五字可以读为4-1,而且其中第五字又和最后两字不合成带歧义的组合,那也是可以考虑的读法。但这两例都不行:第四例中“春秋”
是不可分的双音词,一分开就意义完全不同了,“十六国春”和“秋中说”都有奇怪的歧义;第五例中“为了生娃”与原句中的意义相同,但“儿他答”就不对头了。因此它们都只能是5-2读。

一旦明白了句读的概念,有了正确的直觉,句读错误一般是比较容易避免的。比较难于避免的是句中出现特殊名词(书名、地名、人名等)而且其长度超过了四个字。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分拆、换序、缩略等方法,实在不行时,可缩略后加一个短注。

句读的问题,所有作者都必须完全、彻底的解决。我们虽然为许多作者修改过这类句读错误,但可以肯定的说,有相当一部份作者还是没有明白这个概念。对这个概念还不太明白的作者或读者,可以参阅《正见网》上的“诗词常识”文章:【诗词
常识】(二)句读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3/1/2/19858.html

*正见网2010年9月21日下载、审阅,9月22日未登载的诗歌:

原稿:〔越调〕雪中梅・洪恩;雪梅香・洪恩;雪梅香・佛恩浩荡

评议:两位作者的三首作品,“都是为了中秋佳节恭贺师父而作”的,但没能登载,诚为憾事。下面我们就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三首作品没有登载的原因。

第一首元曲“〔越调〕雪中梅”,查“北曲简编”:【雪里梅】又名[雪中梅]。[幺篇]同始调,用否均可。诸宫调同。 其谱共五句,与作者们所附谱的前五句句式同,但共有五个活字(可平可仄者)。作者们提供的谱,是没有活字的死谱。初看觉得作者们提供的谱可能是根据某作品记录其平仄而成,其中两句各多一字的可能是加了
衬字。但查“中原音韵”中曲牌名,又同时有“雪里梅”和“雪中梅”,我们就有些犹豫了。而且作者们没有找到古人的示范例曲,可知作者们的谱不是从正规的曲谱中来。而作者们提供的今人的例作,却有好些地方不合谱(只摘其中不合谱的句子):

魂梦思卿。 平平平平
冷窗雪舞, 平平去上
何处觅温情? 上上去平平
忆昔日若浮萍。 去上上去平平 法徒拯救同胞,
四海飘零。 平上平平 。
断弦音谁听? 去平平去平。

第一行“梦”字、第二行“冷”字、第五行“四”字都是仄声,而谱示当平;第三行“何”字、末行“谁”字都是平声,而谱示当为去声。第四行例作“忆昔日若浮萍”为3-3读,作者的句子“法徒拯救同胞”是2-2-2的读法。孰是孰非,没有可靠的例作或曲谱标示来判断。象这种没有古人例作,又无明确出处的曲谱的曲牌,显然是应该慎重对待的。对于词作,我们曾经告诫过作者们,不要选用那种只有一首例词、别无可校的词牌来填词,一首词记录下的谱就是“死谱”,没有一个活字,徒增不少麻烦。而且那样多年来没人去填、或许填了也没出佳作,其结构多半无甚佳处可言,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偏要去填这种词牌。当然不是说这首曲的作者是这个意思。我们猜想作者是看上了“雪中梅”这个曲牌的名字。但凭曲牌名字来制曲是不恰当的。词牌、曲牌都有一定的情绪特征,首先要按这种特征来选牌。比如元曲的“越调”,其特征是“陶写冷笑”,当然就不宜用来写歌颂、庄重的内涵。写庄重的内涵多半应选“正宫”(惆怅雄壮)或“黄钟宫”(富贵缠绵)。即使不知道每个
宫调的情绪特征,也应该把自己要写的内容和自己喜欢的宫调对一下:选几首该调的名作来体会一下其情绪内涵,看与自己要写的相不相合。单凭一个词、曲牌的名字好就用那个谱来写自己的作品,显然是不恰当的。特别是,写的东西是献给师尊的,更应当考虑周全一些。

另外,即使没有上述麻烦,作者寄稿的诗间也是太晚太晚。中秋(22日)要登出的作品,21日寄来,21日晚上才见到,几乎肯定登不了:绝大部份中秋问侯的作品都是同时寄来,一个晚上要全部审定登载,只有先放行那些不修改、少修改、容易修改的作品,稍有问题,估计修改起来费时的就往后放。这种时候寄来的词、曲,除了
短小的作品一看就知道可用与否的外,都得往后放。否则就可能因为修改一首词、曲而误了好几首或更多诗歌的审阅和登载。今后凡是这种情况要寄词、曲作品来的,即使自己觉得毫无问题,也最好提前一周寄来。如果有问题要切磋、讨论或希望修改某些部份的,则应更早些。

后面两首词都是填的“雪梅香”,估计也是因为这个词牌的名字好而选用的。这个牌除了原创外,只有一首互校的例词,因此龙谱是死谱,钦定谱有八个活字。按两首例词内涵来看,此牌也不宜用来写歌颂的作品。另外,此词上、下片各有两组对仗句。第一位作者的作品上、下片都没有对上;第二位作者上片对了,下片没有对,
因为自己对原作下片错误的判断为“没有用对仗”。作者不妨再仔细读一下原作下片,两个七言句是对仗的,而且对的一点也不粗糙。要注意的是,古人对词类的归属划分非常灵活,不象现代汉语这样死板。另外,那首“无名氏”的例词里,上、下片的七言句也是用对仗的,如果作者细心一点,本来是可以不误判的。

由于上述问题,所以两首词也没能登载。

但愿上述的解释对所有词、曲作者的写作都或多或少有些帮助。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