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见异思迁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0年11月26日】

【原文】

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对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W,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墅,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今夫士(1)群萃而州(2)处闲燕(3),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4),旦昔(5)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6)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

(《管子・小匡》)

【注解】

(1)士:即今之所谓读书人、知识分子。
(2)州:聚。
(3)闲燕:指安静、清净之处。
(4)弟:通“悌”。顺从、尊敬兄长。
(5)旦昔:即“旦夕”。朝夕,早晚。昔,通“夕”。
(6)异物:不同的事物,指非本行之事。

【故事阐述】

在《管子・小匡》篇中,记载了春秋时,齐桓公问丞相管仲说:“要怎样才能让人民生活安定,成就人民的事业?”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这四种身分的人不可以杂处而居,不然就会混乱,无法各司其职。所以圣王的时代,士都住在环境清净的地方、农民一定住在田野乡间、从事劳动的人一定住在官府附近、经商的人一定住靠近市场的地方。士如果能聚居在环境清净的地方,那么从早到晚、从小到大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忠、孝、义、敬、爱、悌等处世原则,他们的心就可以安定下来,不会受到别的事物干扰而改变他们的意志。后来“见异思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见异物而迁焉”演变而出,比喻意志不坚定。

【讨论】

(1)管仲觉得士、农、工、商这四种身分的人,各应该居住在何处?
(2)以管仲的论点,为什么士要住在环境清净的地方?

【造句练习】

例:他是个没主见的人,常常见异思迁。
例:他在感情世界中,总是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终生的人。

【相似成语】

三心二意、心猿意马

【课后时间】

找出相似词。

见异思迁>()、泰然自若>()、当头棒喝>()、芳华虚度>()

参考答案:

见异思迁>(三心二意)、泰然自若>(气定神闲)、当头棒喝>(暮鼓晨钟)、芳华虚度>(玩岁憩日)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