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高风(九)

史鉴 整理


【正见网2010年09月09日】

徐舫苦吟云烟

徐舫,字方舟,桐庐人。少年时轻薄任侠,喜好击剑、骑马、蹴坨。后来后悔,发奋读书。读书有成,却又放弃科举,学习诗歌。睦州本来就诗人多,唐代有方干、徐凝、李频、施肩吾,宋代有高师鲁、滕元秀,号称睦州诗派。徐舫取众家之所长,又游历四方,交往名士,诗歌更上一层楼。

行省参政苏天爵要推荐他,徐舫笑道:“我是诗人,能被官位束缚吗?”竟然搬家躲避,在江边盖房隐居,每天苦吟于云烟出没之间,悠然似乎与世隔绝,于是自号“沧江散人”。宋濂、刘基、叶琛、章溢应召去当官,坐船溯桐江而上,忽然看见有人戴黄冠、穿鹿裘站在江边,向刘基招手大笑,招呼不讲客气。刘基看见他,急忙请入船中。叶琛、章溢竞相和他开玩笑,各自取出儒冠儒衣强行要他穿上,要开船载他一起去当官。那人连说不可,制止了他们。宋濂一开始不认识,问刘基,刘基说:“这就是徐方舟啊。”宋濂于是起身,和徐舫一起欢笑共饮,尽兴方别。

徐舫诗集有《瑶林》、《沧江》,六十八岁于家中逝世。(据《明史》)

杨黼歌诗桂楼

杨黼,云南太和人。好学不倦,《五经》都读了百多遍。精通刻印章,喜好佛经。有人劝他应试科举,杨黼笑道:“不关心修性养命,却关心身外物吗?”庭前有棵大桂树,杨黼在树上捆上木板,搭了一间小树屋,自己题名为桂楼。杨黼在里面或坐或卧,歌咏诗歌,自得其乐。

杨黼自己耕种几亩地为生,只求奉亲养老,不求名利显达。他注释《孝经》几万字,考证群书,根究性命之学,字都用小篆写成。一次墨砚写干了,杨黼要下楼取水,砚池忽然自满,从此习以为常,当时人们很惊异。父母死后,杨黼办完丧事,就進入鸡足山,隐居罗汉壁石窟山十多年。

儿子杨逊在杨黼八十大寿时将他接回家中赡养。一天杨黼沐浴,叫儿孙磕头,说:“明天我走了。”第二天果然逝世了。(据《明史》)

沈周画中翘楚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父沈澄,永乐年间被举荐为人材,沈澄不去,给住处起名为“西庄”,天天设酒款待宾客,人们把他比作顾仲瑛。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都隐居不仕。沈家有竹屋精舍,沈周与兄弟在其中读书。沈周能诗善画,家里奴婢也认字读书。同乡陈孟贤,是陈五经的继子,沈周小时候跟从他交游,得到了他的指教。沈周十一岁游玩南京时,就作了百韵诗,呈给巡抚侍郎崔恭。崔恭面试沈周,让他作《凤凰台赋》,沈周挥毫立就,崔恭大为感叹诧异。沈周长大后,博览群书,文章模仿左丘明,诗歌效仿白居易、苏轼、陆游,书法学习黄庭坚,都被世人喜爱推重。沈周尤其擅长画画,评论者认为明代第一。

太守想推荐沈周贤良,沈周用易经占卜,得到《遁》卦的九五,于是决定隐居遁世。沈周家中有水池竹林、亭台楼馆的美景,图书汗牛充栋,文物交错陈列,四方名士都慕名而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沈周没有一天不和名士交游的。沈周奉养双亲非常孝顺。父亲死后,有人劝他進入仕途,沈周说:“难道你不知道母亲以我为命吗?为何我要远离母亲膝下?”沈周平时讨厌進入城市,在城外盖起“行窝”,有事就去。晚年沈周惟恐隐藏形迹不深,巡抚巡抚王恕、彭礼先后都礼遇尊敬他,想留他当幕下清客,沈周都以母亲年老推辞了。

有次太守征集画工画官邸墙壁。乡里有妒嫉沈周的,故意将沈周姓名报上去,于是沈周被征去当差。有人劝沈周交往贵人请求免掉差役,沈周说:“我去服役是尽百姓的义务,如果交往贵人,不是更耻辱的事吗?”最后去太守官邸服完役,又走了。不久太守入朝觐见,吏部官员问他:“沈先生身体还好吧?”太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随口敷衍:“还好。”之后,太守又去拜见宰相,李东阳问他:“沈先生有信吗?”太守更加惊愕,又随口敷衍:“有,还没到。”太守退出后,仓皇找到侍郎吴宽,问:“沈先生是什么人?”吴宽就详细描述沈周的模样。太守又问左右属下,原来沈先生就是他叫来画墙壁的画工。太守回来后,拜访沈周家,连连鞠躬请罪,在沈周家吃了顿饭才离去。

沈周因为奉养母亲缘故,终身不远游。母亲九十九岁寿终,当时沈周也八十岁了。三年后,沈周在正德四年逝世。(据《明史》)

文征明文章领袖

文征明,长洲人,起初名璧,字征明,后来人们叫惯他的字,他就更字为征仲,别号衡山。父亲文林,温州知府。文林死后,温州吏民捐千两纹银送给文征明。文征明当时十六岁,却高洁讲礼,把银子全部退还。温州吏民于是重修原来的“却金亭”,将文林陪祭前任太守何文渊,记载下这件事。

文征明小时候不聪明,稍稍长大后,突然聪颖异常。他向吴宽学习作文章,向李应祯学习作书法,向沈周学习作画,那些老师都是父亲的朋友。文征明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人相互切磋,声名一天天卓著。文征明为人平和却介直。巡抚俞谏想送他银子,指着文征明穿的蓝布衣服说:“这衣服怎么破成这个样子?”文征明假装不明白,说:“遭雨淋破的。”俞谏竟不敢提送银子的事。宁王宸濠慕名写信送财礼聘请他,文征明推辞生病不去。

正德末年,巡抚李充嗣推荐文征明,恰逢文征明也作为贡生参加吏部考试,文征明因此成为翰林院待诏。明世宗继位后,文征明参与修撰《武宗实录》,侍奉皇帝读经,每年都得到许多赏赐,文征明与其他文士一起分享。当时风气专门崇尚科举出身的文士,文征明不得志,屡屡请求辞职。

之前,文林当温州知府时认识张璁,张璁当时还是书生。后来张璁得势了,暗示文征明依附他,文征明推辞不从。杨一清入朝执政,唯独文征明参见在别人之后。杨一清就问:“你难道不知道你父亲与我是好朋友吗?”文征明正色道:“先父离世三十多年,如果有一句提到相公的,我怎么敢忘记!我实在不知道相公与先父是朋友。”杨一清面有惭色,就与张璁谋划,要给文征明换个显贵官职。文征明更加坚决要求辞职,最终得以离开仕途。

文征明风雅数十年,名满天下,四面八方求他诗文书画的人络绎不绝。然而富贵人家一张纸也不易求到,文征明尤其不肯给王府和宦官,说:“结交他们,是国法禁止的。”周王、徽王几个王爷赠给文征明珠宝古玩。文征明不开封就退还了。外国使者来到苏州,以不被文征明接见为恨事,对着文征明住处肃然下拜。天下人都争购文征明的文笔墨宝,于是很多门人假造赝品渔利,文征明也不禁止。嘉靖三十八年文征明去世,终年九十岁。(据《明史》)

张景岳医门柱石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指挥使,定居会稽。后来父亲当定西侯的门客,张景岳随父亲客居北京。张景岳生来聪颖异常,读书不屑钻研八股。早年学兵法,得鱼腹八阵不传之秘,有万里封侯的志向,又承蒙金梦石传授中医。壮年时张景岳前往燕、冀之间游历,参与幕府军务,曾出榆关远赴戈壁,又曾经凤城渡过鸭绿江。然而张景岳命运多舛,又不肯低头奉承,从军数年一事无成,父母更加衰老,家境更加贫困。张景岳功名壮志消磨殆尽,自己算卦得到天山遁卦,于是幡然醒悟,回家养亲,将以前所学全部抛弃,致力于中医岐黄之术。

张景岳为人治病,沉思病源,使用单方重剂,病人随手而愈。因此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请他看病,边境的大帅们都送财礼来请。张景岳认为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因此重视温补阳气。但张景岳从阴阳相生角度又重视培养真阴,喜欢用地黄,号称“张熟地”,因为张景岳认为阳以阴为基,补阳必须补阴。张景岳的理论观点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医,张景岳被誉为医门的柱石。张景岳著述洋洋洒洒百万余言,文笔雄奇恣肆,议论畅快透彻,他的中医著作《类经》、《景岳全书》风靡海内,当时中医几乎人手一册。

张景岳博学多才,除了医术之外,还精通易经、占星术、风水术、音律。在辽阳的时候,听到赶马的人歌声刺耳,张景岳说:“这是恶声,不出五年,辽东就会灭亡。”后来果然如此。与他关系亲密的人问他时势如何,张景岳说:“我夜观天象,皇帝即将驾崩,天下从此也将大乱。”不久,明神宗驾崩。张景岳于是返回会稽。

二十年后张景岳逝世,逝世那天自己在遗像上题字,教诲三个儿子。门人说:“先生会死吗?我的先生一定有不死的真身。”张景岳莞尔一笑,逝世了,终年七十八岁。(据黄宗羲《张景岳传》等)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