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高风(六)

史鉴 整理


【正见网2010年09月04日】

郑遨投书于火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先祖也叫遨,世人为避讳都叫郑云叟。郑遨少年好学,文思敏捷。唐昭宗时,考進士不中,见天下已乱,萌生了拂衣远去之意,想带妻子、儿子一起归隐。妻子不从,郑遨就独自前往少室山当道士。妻子几次写信劝郑遨回家,郑遨看都不看,把信投到火里。后来郑遨听说妻子、儿子死于乱世,恸哭了一声,就停止了。

郑遨与李振是老朋友,李振后来在梁朝当官显贵,想帮郑遨取得功名利禄,郑遨不去;后来李振获罪流放到南方,郑遨徒步千里去探望他。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称道郑遨品行的高尚。后来,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脂掉進土里,千年后变成仙药,能使人长生,于是迁到华阴寻求松脂。郑遨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人视为三位高人。郑遨种田为生。罗隐之卖药为生。李道殷会钓鱼术,鱼钩上不用加鱼饵,又能化石为金.郑遨曾经实验证实,但郑遨不追求李道殷这些本事。节度使刘遂凝几次拿着珠宝礼物送给他,郑遨从不接受。

唐明宗时召他做左拾遗,晋高祖时召他做谏议大夫,郑遨都不去,于是晋高祖赐号为“逍遥先生”。晋高祖天福四年郑遨去世,终年七十四岁。(据《新五代史》)

戚同文道义自富

戚同文,字同文,宋地楚丘人,书香门第。小时候丧父母,祖母在亲戚家把他带大。戚同文赡养祖母以孝敬闻名,祖母死后,戚同文昼夜哀号,几天不吃饭,乡里人为之感动。

当初,戚同文听说同城人杨悫在教学生,天天到学堂门口观望。杨悫就教他《礼记》,戚同文过目成诵,一天就背下一卷,杨悫觉得惊奇,就留下他读书。戚同文不到一年就背完了《五经》,杨悫就把妹妹嫁给他。从此戚同文更加发奋读书,终年累月挑灯夜读、衣不解带。当时后晋末年天下大乱,戚同文不愿出仕,而且想见到天下统一,就以“同文”为名、为字。杨悫曾经劝他出仕,戚同文说:“先生不出仕,我也不出仕。”杨悫寄居将军赵直家,生病不起,把家事托付给戚同文,戚同文为他下葬服丧。赵直对戚同文厚加礼待,帮他建学堂招学生,求学的人仰慕他的大名不远千里而至。学生中登第的有五六十人,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等都做了三公。

戚同文为人纯朴,崇尚信义,别人家有丧事,宗族乡里有穷人,戚同文都尽力救济。冬天,经常解下棉衣给受冻的人穿。戚同文不积累钱财、不盖住房,有人劝他留点产业,戚同文就说:“人生以行义为贵,我留这些有什么用?”因此戚同文被乡里人深深佩服。有不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人,戚同文都予以劝善。戚同文颇能知人,与他交游的都是一时名士。喜欢听别人的长处,未尝说别人的短处。与宗翼、张.P、滕知白是好友。生平没有到过京师。长子戚维当随州书记后,接戚同文去随州养老,在汉东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戚同文喜欢作诗,有《孟诸集》二十卷。杨徽之曾经因出差到戚同文所在地,与他一见投缘,唱和了很多诗。杨徽之曾说陶弘景号称“坚白先生”,戚同文纯朴正直,把道义当作自己的财富,于是与门人追谥戚同文为“坚素先生”。(据《宋史》)

陈抟石室睡仙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陈抟四五岁时一天在岸边玩水,有青衣妇女给他喂奶,从此陈抟一天天聪明起来。陈抟长大后博览经史百家之言,过目成诵,毫无遗忘,作诗很有名气。后唐长兴年中,陈抟考進士不中,从此不求功名,乐在山水之中。自称曾经遇到孙君仿、獐皮处士两位高人,对陈抟说:“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陈抟前往归隐,练气辟谷二十余年,每天不吃饭,只喝几杯酒。后来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在少华山石室定居。陈抟每睡一觉,经常一百多天不醒。

周世宗喜好炼金术,有人告诉他陈抟的大名。显德三年,周世宗命令华州送陈抟到朝廷。周世宗留陈抟在宫中住了一个多月,再从容问他炼金术。陈抟回答:“陛下是四海之主,应当以励精图治为念,怎么还留意炼金术呢?”周世宗不怪罪,要封陈抟为谏议大夫,陈抟坚决推辞不接受。周世宗既然知道陈抟没有本事,就将他放还,命令华州官吏年年问候。显德五年,成州刺史朱宪赴任之际跟周世宗辞行,周世宗要他将五十匹丝绸、三十斤茶转送陈抟。

太平兴国年中,陈抟来朝觐,宋太宗很隆重的招待他。太平兴国九年,陈抟又来朝觐,宋太宗更加礼遇他,对宰相宋琪等人说:“陈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真所谓方外之士。陈抟隐居华山已四十多年,推算他的年龄将近百岁。陈抟自称经历五代分裂战乱,幸遇天下太平,所以前来朝觐。我跟他谈话,他言谈甚有可听之处。”于是派宦官送陈抟到中书省宰相办公处。宋琪等人从容问他:“先生得到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吗?”陈抟回答:“陈抟山野之人,对时务没有用处,也不知道修仙炼金之事、吐纳养生之理,没有方术可以传授。就算修道人白日飞升,对世上又有什么益处?如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的仪表,博达古今学问,深究治乱之道,真乃有道仁圣之主。此时正是君臣同心同德、大兴教化、励精图治之秋。没有比这更适合勤行修炼的了。”宋琪等人点头称是,将他的话告诉宋太宗。宋太宗更加推重陈抟,下诏赐号“希夷先生”,赐紫衣一袭,留陈抟住在京城,命令有关部门增葺陈抟住的云台观。宋太宗屡屡和陈抟唱和诗赋,几个月后放陈抟回山。

端拱初年,陈抟忽然对弟子贾德升说:“你可在张超谷凿石为室,我将要在那里休憩。”端拱二年七月秋天,石室凿成,陈抟亲笔写下几百字给皇帝的信,大意是:“微臣陈抟寿数已终,圣朝难恋,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在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化形。”到了二十二日,陈抟按期逝世,七天后肢体犹温,有五色云彩蔽塞洞口,一个月还没散去。

陈抟喜欢读《易经》,手不释卷。常常自号“扶摇子”。能预先知道人心意。他斋房壁上挂着一个大瓢,道士贾休复心里想得到,陈抟就已经知道了,对贾休复说:“你来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拿我的瓢。”叫侍者取下瓢送给贾休复,贾休复大惊,以为陈抟是神明。有个叫郭沆的人,少年时家住华阴,一天夜里在云台观借宿。陈抟半夜唤起郭沆,要他赶紧回家,郭沆犹豫不决。不一会儿,陈抟说:“可以不用回去了。”第二天,郭沆回家,才知道半夜他母亲突然心痛欲死,不一会儿病却自己好了。

华阴隐士李琪,自称是唐开元年中郎官,已有几百岁,常人很难见到他。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一百多岁却青春常驻,步履轻疾,顷刻之间能行几百里,世人以为他是神仙。两人都屡屡来到陈抟斋房做客,常人都觉得很神异。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光临华阴,到云台观,阅览了陈抟画像,免除了云台观田租。

据传陈抟作诗一首:“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阁峥嵘怎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道出了陈抟志趣。(据《宋史》)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