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周嘉谟惟才是任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0年10月27日】

【原文】

神宗末,齐、楚、浙三党(1)为政。黜陟(2)之权,吏部不能主。及嘉谟(3)秉铨(4),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5),嘉谟大起废籍,耆硕(6)满朝。向称三党之魁(7)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已,极陈吏治敝坏,请责成抚、按、监司。上官注考,率用四六俪(8)语,多失实。嘉谟请以六事定官评:一曰守,二曰才,三曰心,四曰政,五曰年,六曰貌。各注其实,毋饰虚词。

(出自《明史・卷二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注释】

(1)齐、楚、浙三党:明代自神宗万历后开始,朝廷内部党派林立。以内阁辅臣沈一贵、方从哲为首的称浙党;给事中元诗教为首的称齐党;给事中官应震为首的称楚党,他们互相攻讦,纷争不休。
(2)黜陟(音处治):黜,降职或罢免。陟,晋升,進用。
(3)嘉谟:周嘉谟,字明卿,汉川人。隆庆五年進士。除户部主事,历韶州知府。
(4)秉铨:掌握任免官吏的权力。秉,掌握。铨,古代称量才授官,选拔官吏。
(5)践祚(音作):皇帝登临皇位。祚,皇位。
(6)耆硕:年长德高的人。耆,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人。
(7)魁:为首的,居第一位的。
(8)俪:文字成对偶、对仗的。

【语译参考】

神宗末年,齐、楚、浙三党执掌政权。升免官吏的权力,连吏部也不能作主。等到周嘉谟掌握任免官吏的权力后,只任用有才干的人。光宗、熹宗相继即位,周嘉谟大量起用业已免官的人,年长德高的人充满于朝廷。过去称做三党的首领以及勾结弄奸而扰乱政事的人,也逐渐自动引退而去,朝中为之一清。不久,又极力陈述吏治败坏,请求责令巡抚、巡按御史、监司整治。上级官吏考核属官,通常用四、六对偶词句,大多没有实际内容。周嘉谟请求用六事确定对官吏的评价:一是职守,二是才干,三是心思,四是政绩,五是年龄,六是仪表。都注重他们实际的情况,而不用那些虚假的言词来修饰。

【研析】

一个团体最怕党派林立,因它会形成纷争不休,严重内耗,造成各项运作困难重重,政令无法推行。不幸的是明神宗末年,正处于此种状态,幸好周嘉谟掌握任免官吏的权力后,匡正了三党执政的弊端,只任用有才干的人,让年长德高者得以出仕,一时朝中为之一清。而上级考核属官的标准,也认为不切实际,请求另订六事对官吏進行评价。他所订的“守、才、心、政、年、貌”六项指标,的确从务实的角度考量,真正落实能达到考评官吏升贬的公平性。因为此六项均是影响政令推行成功与否的要素,环环相扣着。尤其是前三项是否称职,关系着政绩的好坏。试想,如果国家有一套良好的制度,且落实的去执行,还担心招募不到人才吗?可见事在人为,端看领导者是否用心罢了。

【延伸思考】

1.有才能不见得品德高尚,你认为任用一个人,该如何去衡量较好?
2.有些政令政策,是为因应当时社会状况而制定,随着时间推移,到了某一时代可能就不适宜了。但自古流传的文化,却不会随着时代洪流而淘汰,你认为哪些道理是在官场上永不泯灭的呢?
3.上级官吏考核属官,如果不切实际,只是流于形式,会产生什么弊端?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