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左光斗治水利的“三因十四议”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0年10月23日】

【原文】

左光斗(1),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進士。
出理屯田,言:“北人不知水利,一年而地荒,二年而民徙(2),三年而地与民尽矣。今欲使旱不为灾,涝(3)不为害,惟有兴水利一法。”因条上三因十四议:曰因天之时,因地之利,因人之情;曰议浚川(4),议疏渠(5),议引流,议设坝,议建闸,议设陂(6),议相地,议筑塘,议招徕(7),议择人,议择将,议兵屯,议力田设科,议富民拜爵。其法犁然(8)具备,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9)。

(出自《明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注释】

(1)左光斗(1575年-1625年),字遗直、共之,号浮丘,谥忠毅。明代桐城县左岗(今属枞阳县左岗乡)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進士,东林党主要成员,著名水利专家,也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反抗权阉魏忠贤,被下狱迫害致死。南明弘光时平反。
(2)徙(音喜):迁移。
(3)涝(音烙):雨水过多,庄稼被淹。
(4)浚(音郡)川:疏通河道。浚,疏通水道使水能畅流。
(5)疏渠:修理水道。疏,去掉阻塞使通畅。渠,水道,特指人工开的河道或水沟。
(6)陂(音必):山坡,斜坡。(音皮)蓄水池,池塘。
(7)招徕(音来):招致,把人招来。
(8)犁然:清楚、了解。
(9)艺稻:种植水稻。艺,种植。

【语译参考】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是明神宗万历三十五(1607年)年的進士。

朝廷任命他到外地管理屯田事务,说:“北方人不知道水利,耕种一年土地就荒芜了,二年百姓就迁移了,过三年土地和百姓都没有了。现在要使天旱不成为灾,水涝不为害,只有兴修水利这一方法。”于是条陈三因十四议奏上,它们是:利用天时,利用地利,利用人和;建议疏通河道,建议修理水道,建议引来流水,建议设置堰坝,建议建立水闸,建议设置堤陂,建议观察土质,建议建筑水塘,建议把人招来,建议选择适当的人,建议选择将领,建议设置军屯,建议为致力耕田者设立科举考试科目,建议给致富百姓授予官爵。他的方法清楚严密而完备,皇上下诏允许全部实施。从此水利大兴,北方人才开始知道种植水稻。

【研析】

左光斗自幼潜心读书,异常刻苦学习,故在文风颇鼎盛的桐城,年青时就颇负才名。除了精通文史外,还留心经世致用之说,攸关国计民生之策,希图救国救民。这些思想促使他养成清正刚毅的性格。所以他考中進士,被授予官职后,不畏强权,在担任御史时,负责巡视监察首都百官,就严办了买卖官爵造假集团,逮捕假官一百余人,震惊朝野,贪赃枉法之辈一听到左光斗就震慑不已。

除了政治,经济议题他也十分关心,尤其特别注重农业水利兴修。因他自幼生于江淮水乡,故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北方农业落后,其弊在于水利不修,所以当朝廷任命他负责屯田事务时,他便提出了著名的因天时、地利、人情和疏浚沟渠、开设塘陂、修筑堤坝、鼓励军民屯垦的“三因十四议”,获得皇上认同,并迅速实施,将南方良种水稻引入北方,北方人始知种稻,从而促進北方的农业发展。

由于政绩卓著,被升为内阁大臣,参与朝廷内部大政方针。但明末政治已腐败不堪,独木难支将倾之大厦,面对专权跋扈的魏忠贤阉党集团,他虽坚决斗争却无力回天,与杨涟等六君子,遭魏忠贤诬陷,受酷刑折磨而死,终年仅五十一岁。

【延伸思考】

1.许多事物都经过一个演化过程,从完全听天自然状态,到日后逐步改良,土地利用亦如此,请你说一说我们人类利用土地耕种的情形。
2.请你分析“三因十四议”有哪些优点?
3.农业发展乃民生命脉,而如今的农产品,经过科技的改良,也不全然是好,它衍生出哪些优缺点?请你举实例说明。

【参考资料】

《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