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善的力量:谈谈成功的商业模式――兼论对唯物主义的批判(五)

小岩


【正见网2010年05月20日】

第五节 我们在认识上缺失了什么

本节摘要

本节是全文的转换枢纽。讲的主要是从唯物线性认识向生命体认识论的转换。从而从一、二、三、四之问题分析转向六、七、八、九的新解决方案。本节共阐述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我们在认识上到底缺失了什么;第二,换一种工具换一种认识;第三,生命结构体,一种全新的认识论;第四,关于过程的认识――第一次认知革命;第五,关于结构和系统的认识――第三次认知革命;第六,更多的启示:水结晶实验――精神的力量――第四次认知革命。

一、我们在认识上到底缺失了什么

纵观历史,对商业模式的零件式认识比比皆是,但是真正的系统认识却凤毛麟角。这种主流认识可以说没有看到技术维度之外的系统,没有看到形式之内的机制,没有看到机制的灵魂,没有看到物质之形之上的精神,没有看到物质层次之外/之上的存在,没有看到载体之上的能量,更没有看到能量背后的本质,它也没有看到商业模式形式形成之前“生”的机制和形成之后灭的宿命与结果,这种认识往往把线性阶段当成了全过程,把阶段线性当成了永恒规律,把发展当成了永续,把速度当成了持久。它混淆了主体/内部机制/规律与客体外部机制/规律的不同的关系,说一点大家没听说过的吧,它混淆了“内部时间力”与“外部时间力”的区别,因此它一定是“有漏”的,“有漏”就是容器内部渗入了“外部时间力”。另外,它也混淆了战略机制与战术机制的不同。它也没有看到空间的不均衡性、空间梯度和边缘区域的意义。

例如,商业模式对企业的真正意义,是企业的生发机制而不仅仅是使用。中国五行学说都讲生发机制,例如,东方、春、木、肝,都主生发机制。我们在《揭示善的力量――当耗散结构理论遇到水结晶实验》论述过,一切生的机制生于善,毁于善之用尽,这是本文的主线。有人说恶也能生成结构体,有人说“生”也不一定在非平衡的边缘区域,对。但这不是本文分析的主题,如果有机会我们会在其它文章专门讨论这些问题。

概括的讲,我们的缺失都是一种精神的缺失,我们的认识都是在否定精神的决定意义,或者说我们“被要求”的思维都是属于一个主义的永生,表面上是牛顿主义,本质上是唯物主义或者更明确的说就是专制主义。有时我们觉的很滑稽,一个思想、一个主义的专制体制还非要研究中国企业为什么缺乏创新的问题,这又让我们联系到电影《阿凡达》的问题,中国为什么拍不出《阿凡达》?是我们笨吗?是我们没有想象力吗?我想都不是。而是我们的精神被阉割了。从莫谈国事到莫谈思想,因为谈思想会颠覆的。

其实,我们就需要颠覆整个的思想体系、颠覆世界观的问题。其实,与其说颠覆,不如说是找回,找回我们应该有的,找回本来属于我们的,找回被人阉割的。

二、换一种工具换一种认识

我们在认识上缺失了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思维角度和思维方法?我们可能需要新的认知的方法论和理论工具、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角度。那么我们需要怎么换呢?我们就应该跳出以往表面认识、拆零认识、术的层面认识的局限,我们就应该从机会主义/拷贝主义/线性/唯物的“外生”型思维转变成为一个“内生”型思维,即一个结构体是怎样由其内部动力机制而“生成”的机制。我们就应该把企业从当做一个机械体、当做一个物质结构体变成一个生命体来看待。

其实没那么严重。如果说我们认识的缺陷来源于实证科学的瓶颈,那么我们大可以换一种认识,换一种工具。其实人类任何理论都是一种工具,一种认知工具,认识事物的工具。都是为大脑的有限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服务的,如果人类的大脑的能力是无限的话,那么我们认识事物直接看就行了,我们就不需要什么理论帮我们分析或猜想了。佛教讲的“开慧”,就是开发大脑的真正能力,而不是建造什么理论。“课本知识”体系对人最大的误导就是将理论知识绝对化,把科学“假说”当成客观“真理”本身,把认识当成事实。其实工具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关键是使用者是否用对了地方。比如用绣花针对呢,还是用锤子对呢,还是用扳手对呢,还是用筷子对呢,还是用铅笔对呢?其实,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应该看你干什么,并不是锤子大就一定比绣花针好,当我们用某些思维或固有理论去认识商业模式,不能看清问题时,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新的方法论,也就是换一种工具,不是有一种说法,怎么活不都是活着,换一个心情,换一种活法,这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另一层含义。我们不必与一种不适用的理论工具或方法论较劲。那么,错的不是方法,而是我们这个较劲的人。其实,科学一旦超出了它定义的范畴,也就超出了某一科学的范畴,就不再适用了。我想也许牛顿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后人打着他的旗号在不属于他的领域为所欲为。

我们需要说明一点,本文所揭示的对商业模式属性与机制的新的认识不是排他性的,我们并不是否定已有的各种对商业模式的理解与认识,而是增加新的认识维度、是新的层面、新的角度的认识。因为以往对商业模式的认识大多局限于物质层面,局限于分解后各种技术或经营领域,是零散的,混乱的,甚至是互斥的和矛盾的,而且,很显然这些认识在方法论上承袭牛顿的物质/机械宇宙论传统,并基于三百年来实证科学所开创的长于“分解”与拆零的技术,这些认识都是在一个层面或维度上对商业模式的认识,都是在物质与技术层面的认识。我们在《揭示善的力量――当耗散结构理论遇到水结晶实验》一本中已经指出,经典物理学在数量上加上了空间维度,使之成为“矢量”,然后,热力学定律及后来的耗散结构理论又加上了时间维度加上了“时间之矢”,使之具有了过程的意义,具有了“生”与“灭”的机制,而水结晶实验与耗散结构理论碰撞之后,使我们发现结构体的“生”的机制与“善”的关系,从而发现了“能量”的“精神维度”,即“善的能量”,好的能量才是“生”成结构与秩序的真正动力。这个发现使我们对“生”的机制有了更新的、更升华、更高层、更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并不是对先前“时间之矢”的“过程”认识或“空间秩序”的“运动”认识的否定与排斥。新维度的认识对原有维度的认识是补充,是提升,是更高的全景展现,是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因此,对于商业模式,我们将从物质技术层面维度的认识,推進到在“时间维度”和在“精神维度”上的全新层面的认识与理解。

三、生命结构体,一种全新的认识论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认知方法论。我们有几种表述方法。第一,我们需要一种全系统、全过程的生命体结构的,并且能认识到结构内部动力机制和本质的方法论。而且是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要素,是一个功能结构体而不是要素的简单堆积或表皮、一层皮,是作为一个生命体而不是机械结构。第二种表述,我们需要一系统,二结构,三过程,四生命,五机理的方法论,并且“理”要能够打通,打通一个生命体从思想到执行,而不是“道”与“术”分离的理,或思想与行为与执行分离的理,这才叫理通,这样商业模式才能被注入能量,才不是一个空壳,才能有动力,才能工作(work),才能运行起来。而以往的商业模式包括很多管理模式都是理不通,没能量,不work的表面系统或表面结构。因为没有内部能量,没有内部动力,没有高能量的注入,所以大多数中国企业只能走物质资源消耗型模式,走“外生”之路,而且大多数中国企业思想价值观是空洞的,它落不实,这都与“理不通”有关,也就是精神力量无法注入到企业实体上来、无法真正贯彻到执行上的问题。没有内部动力,没有内部活力,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生命体,它只能是一块肉。

我们实际上需要一种生命体的认识方法。那么,生命体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至少有三个方面,1)有思想、精神、意志,2)有身体,有内部结构,是活的,有内部动力,3)有生命过程,而且生命过程是一个全过程,有生,有灭,有成长,有衰败,有生命周期。

关于“生”的机制,机会主义的外生与结构主义的内生有很大区别。机会主义是获取甚至夺取,内“生”的机制是付出,是给予。机会主义是利用无序(但不应该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内“生”的机制是建立有序,建立新结构(建立一个新的常态)。机会主义是外部利益源泉,善生之机是内部利润源泉。机会主义不增加社会总财富,所以是一种掠夺, 而真正“生”的机制创造新的财富,可以创造多赢。机会主义是一招鲜,强调手法和手段,是movement(行动)先行,而善生之机是善念先行,是思想先行。机会主义依靠物质化力量,善生之机依靠非物质力量。机会主义依靠一招鲜,长杆法则,金刚钻或技术,结构主义依靠系统,是短板法则,依靠模式,依靠系统。机会主义依靠胆大,结构主义依靠心细。机会主义或唯物主义讲“大”,而结构主义讲“强”。读者可能还会举出更多外生与内生的差异,我们这里就不再穷举了。

四、关于过程的认识――第一次认知革命

这是本文分析的重点。人类认识的進步有许多是革命式,而“课本知识”体系却狗尾续貂,把它们和谐的放在一起。应该说第一个走出牛顿论或超越牛顿论的可能就是热力学定律,它向牛顿的宇宙中加入了“时间之矢”。如果企业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生命体的话,它自然也有生老病死的过程。现代企业论中有许多关于生命周期的研究,比如宏观经济的周期,市场的生命周期,企业的生命周期,产品的生命周期,技术与创新的生命周期,客户的生命周期等等,还有生命周期的管理等等。

然而,人们对这些生命周期的讨论往往更关注“生”与“长”――成长与发展过程,而忽视或不愿意面对和讨论关于“灭”或“亡”的问题。

生老病死、成住坏灭,这是宇宙的法则,生命周期的规律,沉浸在物质空间中而不敢面对,或者沉浸在物质层次中却想摆脱它、超越它,怎么可能呢?你找到摆脱生老病死制约的机制了吗?你找到了克服物质制约的力量了吗?实际上,对商业模式的求索就是企业面对和回答如何摆脱企业生死的这个致命问题的追求。

在关于这个“灭”的问题上企业界也有许多误解。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企业破产了、倒闭了、关门大吉了才叫做“灭”或者“亡”。举例说吧,当一个企业的蓝海消失了、被拖入红海進行血拼的时候,当一个市场走向趋同竞争与垄断阶段的时候,当一个行业退化为数量竞争和丛林法则的时候,他们实际上都是走入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主导的过程,都是在被“灭的力量”所驱动。他们都是走入过午之后的“一阴已现”的阴长阳衰的过程。从另一方面讲,企业的任何创新都是向企业这个生命体注入“生的力量”――新生力量。当“生的力量”枯竭了,企业就走入了第二定律所统治的领域。

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对一个企业生命体而言,对企业生态而言都非常重要。这个“灭的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制约着一个企业。一刻的放松,一个不留意就会成为企业的宿命,而且越是用物力竞争的办法去克服它,就越是会走入其中。这里就象孙子兵法在开篇所讲的,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实际上,热力学第二定律告戒企业:如果按照物力竞争、按照丛林法则走下去的话,最终的结局会是什么。

五、关于结构和系统的认识――第三次认知革命

对牛顿论的第二次超越可以说是爱因斯坦。他将牛顿决定化和物质化的宇宙论升华为相对化和能量化的宇宙论。他的相对论和能量质量方程就是最好的代表。而系统论的认识应该说是第三次超越。系统论是将300年来的拆零传统从新回归到一种系统认知。耗散结构理论对于结构的研究可以并入到这次认识浪潮或认识革命之中。它是将秩序化的认知升华为结构化和功能化的认知。本人认为这次认知变革是不彻底的,因为它并没有认识到系统的本质,并没有進入到系统的内部,大多只停留在哲学层面,并没有進入机理层面,所以才会出现我们的实践仍然被拆零主义所统治,出现系统动力学被仿生学所替代的尴尬结局。但是耗散结构理论可以说是其中走的最深的一支,它已经進入到结构的内部,它已经发现了一些看似内部的表象规律。

当今中国浮躁、浮夸、肤浅成风的学术界,除了向知识中注水之外,很少能够给当今中国企业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大多数关于企业模式或企业管理的文章引用耗散结构理论时都是非常肤浅的,都是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而已。这也许是许多中国企业愿意寻求与国际咨询公司合作,而不是求助于中国大学的研究机构的一个原因吧!

其实耗散结构理论对于研究“企业”――这种人类组织行为的“结构体”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尽管站在更高层次的理上看,耗散结构理论在许多方面还是没有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例如,第一,耗散结构理论对研究一个结构体的“创生”很有意义,对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企业的意义尤为重要。一个现代企业如何真正的起步,如何寻找到初始的商业模式,如何找到自己的发展模式,耗散结构理论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对于研究在远离平衡区的边缘区域的“创生”机制很有意义,例如,企业如何在战略上避开物力竞争而在某种空间场或者市场的薄弱环节或者不设防区域寻求发展和突破。

第三,耗散结构或者一个结构体的建立或生成需要找到某种“非线性”机制,实质上就是要找到“非物质性力量”的作用,这是企业寻求“创新”的真正意义所在。用非物质的力量把物质性的资源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形成新的结构体,形成新的“游戏”,达到更高层次面的发展或者進入下一个生命周期。所以“商业模式”的意义是启动一个非线性财富聚集和财富生长的机制和结构,特别是狭义上的“初始结构”,它是真正突破“拐点”,实现“非线性”的关键所在。也因此,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研究“商业模式”就特别有意义。其实,牛顿找寻的也是这个能把物质吸引到一起的“力量”,但他找到的是万有引力。

第四,耗散结构理论是关于“内生”的机制,而不是通过外力加强或维系,不是靠外力、靠强制的方式把各种单元拢在一起。企业内部管理也许可以靠强制力来维系(先進的管理模式不是这样),但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却是要必须找到“凝聚的力量是什么”。商业模式往往可以看作是在两组力的作用下运行的,一组叫作“驱动力”,一组叫作“凝聚力”。驱动力是外加的,凝聚力是内生的。耗散结构理论关注的就是这种内生的机制。

第五,谈到内生机制、凝聚力,就会涉及到一个结构体的内涵,或者一个企业的魂魄,企业的灵魂,企业的意志与精神的问题,必然引导我们去找寻“非物质性力量”,这才是真正的凝聚力的源泉,也是“非线性”的源泉,也是一个结构体能够走出平衡区域作用力的“分叉”所在。

第六,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分叉”,是关于新的结构体在远离平衡区域的诞生,是结构体脱离原来的运行机制而走入新的运行轨迹的那个分离点,也是新结构生长出来的那个点,也就是成长曲线的那个“拐点”。它对企业创新思维的指导意义在于,对于任何结构体的创生都首先要寻找到“种子”,并寻找到新的“生长极”之位置所在。在哪个区域这个“种子”能够发芽、能够生长出来?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那是在“远离平衡区”的区域,那么企业的那个“远离平衡区”的区域在哪里呢?

另外,寻找和建立企业商业模式其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任何企业变革成功的概率据说只有49%,改变人习惯据说要23次。而往往企业变革却要两线作战,成功概率只有24%,此乃兵家大忌。企业家们必须摆脱决定论的思维,摆脱一次性事件、一次性规模投入而立竿见影的想法。非线性的机制是通过涨落或多次起伏的努力而冲击“相变”点的,必须跨过质变的“阈值”才能达到企业的脱胎换骨,实现走过成长“拐点”之后的高速发展。尽管许多中国企业都在谈论创新与变革,可是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线性思维”方法,往往在还没有冲击到“阈值”之前就早已丧失了耐性和信心,从而又退回到简单的物力竞争的丛林游戏和红海之中了,又回到“输赢皆是输”的价格战的老路上去了。这一点,具有“非线性思维”,对于那个作为企业“灵魂”人物的企业领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一切企业都是开放系统,都是两头开口,在前端向合作方开口,向供应链开口,后端向市场开口,向客户开口,都是两头开口的开放系统,一旦涉及到向外开口的问题,就涉及到与人交往的问题,就涉及到“善”的问题,就涉及到“用心”的问题。还涉及到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的问题,涉及到一种结构内外机制转换的问题,就涉及到商业利他而利我的问题。另外需要说明一点,我们应该区别自然界“从混沌到有序”与人类社会“从混乱到有序”。混沌不同于混乱,机会主义往往是一种混乱的表现,而不是混沌初开。

六、更多的启示:水结晶实验――精神的力量――第四次认知革命

我称之为第四次认知革命,就是源于第三次认知革命的不彻底。第四次认知革命实际上是一种生命化的认识,或精神力量的认识。水结晶实验告诉我们:

第一,一切结构体都是生命体,或者是生命体某一过程的某一阶段;只不过生命属性未必在某一层次体现出来;
第二,生命体是有价值判断和价值判断标准的;
第三,善念是一种形成结构的力量;
第四,能量是有善恶的,或者说精神是有力量的;
相关的,能量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非线性高能量的本质是什么?或许就是精神,这也许与爱因斯坦的能量化认识有关,相关的还有当代的云计算,也属于这种能量化认知,硬件资源软件化、弹性化;
第五,水结晶实验回答了许多耗散结构理论没有回答的问题,例如非线性的非物质本质,负熵的本质是善能量,为什么在边缘区域容易生成新的结构等;
第六,结构只是生命的载体,生命体的载体,它本身不等于生命,或者说它本身是生命的一个要素,如果没有意识它可能只是行尸走肉,它并不是生命的本质,它承载的是什么才是关键。这些有助于我们对生命周期的认识与研究,什么时候该换载体了,该换容器了;什么时候某种模式的生命周期该完结、该更换了、该创新了。
第七,水结晶实验不仅揭示了结构本质,也揭示了系统的本质,或者说什么是系统?内生到底靠什么?我们讲商业模式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让系统做功,但绝不是说,一堆要素就等于结构,有个看似结构就等于是系统,一个没有内部动力的一层皮结构,一个没有层次、没有纵深的结构绝不是什么系统,它也绝不会做功;

只有壳子,没有动力,这是许多表象系统的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和企业唯物拷贝主义的问题所在,这也是系统论走入仿生学的原因所在,找不到动力,找不到动力的本质。我们说在物质的层面认识系统的本质是认识不清的。

* * * * * *

水结晶实验实际上验证了佛家所讲的“万物皆有灵性”这句话。本人认为,水结晶实验作为第四次认知革命对于不彻底的第三次认知革命有很大的补充。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参阅《善的力量――当耗散结构理论遇到水结晶实验》一文,或者在下文分析中涉及。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