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10年03月16日】

*正见网2010年3月8日和9日下载、审阅,3月10日登载(或未登载)的诗歌:

原稿:

读经不解查纬书 律论茫茫字面触
法轮大法简易明 天通地彻玄机出

评注:此诗没有登载,主要是押韵的问题。韵脚“触、出”分属第十五部和第十七部(均属入声字),而首句尾字“书”是属第四部的平声字。作者查阅韵书的问题,我们将尽快解决:把我们自己整理的韵书尽快整理出来放到正见网上。

*正见网2010年3月7日下载、审阅,3月8日登载(或未登载)的诗歌:

原稿:踏春行(外一首)

春阳无限暖,喜鹊枝头闹。
三人结伴走,田间步小道。
随手一条幅,高高迎风笑。
黄底红隶书,法轮大法好。
回身添正念,当空持久保。
过往行者多,定将有缘导。

条幅似朵花,袅袅春枝峭。
正气惊天地,救度知多少?
惟愿缘者醒,真相赛百宝。
归家传亲邻,善行得福报。

评注:这两首诗写得很好,特别是第一首。语言平顺、浅易而富有内涵;描写生动、形象而富有意趣。内涵正、意象美,写出了真修弟子讲真相中的姿态和境界。象这样的诗,人人都能读懂,都能记住诗中作者所描述的动态图画,被作者正面的情绪所感染,因而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希望传达的信息。

这两首诗在词语运用上也很有特色,值得初学者借鉴和思考。第一首第二句“喜鹊枝头闹”,一个“闹”字就把喜鹊成群、唧唧喳喳争鸣不休的景象出来了,为后面大法弟子挂真相条幅制造了一派喜庆的气氛。下面“随手一条幅”,“随手”二字用得妙!本来是描写动作的词,但在此诗所写的真实环境中,它却主要起到了描写心态的作用:三位大法弟子不但毫无怕心,而且动作轻松自如,显然是早就轻车熟路、不知道做了多少回了!下一句“高高迎风笑”之“笑”字真好,极富感染力。常人读起来会感到作者善于使用词语的感情色彩去感染读者,但从修炼人的角度来理解,还有更深刻、美好的内涵:条幅是有生命的,而且是纯、正的生命,她的使命就是向常人讲真相,现在被大法弟子高高的挂起来了,人人都能看到,她能不“笑”吗?同时,这个“笑”又和前面喜鹊的“闹”相呼应,使得喜庆的氛围更加浓厚。让众生都知道大法好,从而得救,不是大喜事吗?见而生喜者,都能得救!再下面“回身添正念”一句,“回身”一语值得称赞:极其生动形象,而且把大法弟子时时保持正念、不忘救度众生的心态细致的描写出来了。条幅已经挂好了,事情顺利完成了,自然会有些高兴和激动:赶紧到前面再挂啊。突然间又想起来:条幅是救人的,当然是越挂得久越好啊,所以立刻“回身”发正念,使条幅“当空持久保”,让所有行人都看到,再去转告有缘人,使之得救。

第二首中的“袅袅”一词也用得很好。用过这个词的作者很多,但象这里一下就能唤出美好生动的形象来的,却不多。这和每个人对自己所用词汇的细致理解和把握有关系。要把一个字(词)用的恰到好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须要思考、琢磨和借鉴。在开头两句描写条幅的美好的句子之后,突然语气转换为“正气惊天地”,有点突然和意外,但却刚好能起到使读者惊觉,因而使“救度”的内涵在读者心中受到强调的作用。

值得作者注意的,是第一首第一句“春阳无限暖”中的“无限”一词,这样用显然有些不妥:“暖”到了“无限”的程度,谁也受不了。可以换为具体的对暖的感觉或对环境的视觉上的描述,就好了,因为“无限暖”本身也不具体,也不具备形象。

原稿:暗无天日(外一首)
(内容略)

简讯:作者两首诗中的第一首“暗无天日”是写邪共“两会”的,写得好,也登载了。但后来编辑部同修提到了关于两会的内容暂不登载的问题,因此拿下来了,而且第二天的两首写“两会”的诗也没有登。这是诗歌审稿的同修工作没有做好而造成的,在此表示歉意。今后一定会更加注意,尽量避免这类事情的产生。

原稿:新芽赞 (原文从略)

评注:这首诗没有登载,一方面是韵脚“压、花”属不同韵部,平仄也不相同(虽然按普通话读音都是平声);另一方面,若非特殊情况,专门对某位弟子称赞、夸奖的诗,我们都没有登载,因为对任何一方(读者、作者和被夸者)似乎都没有甚么明显的正面作用,倒是可能产生对被夸者的负面作用: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欢喜心。

*正见网2010年3月2日下载、审阅,3月3日登载(或未登载)的诗歌:

原稿:大势歌

正法進程势如潮,全球奏响正气歌。
西班牙国拘五鬼,阿根廷国锁二魔。
更有神韵传神音,神舞神歌普世和。

中共邪党狂几时,余音一丝气将绝。
法徒立掌神州净,九亿新人感师德。

修改与评注:此诗后面两个韵脚“绝、德”分属第十八部和第十七部,因此不相押。好在前面六句内涵和后四句的内涵关联性不大,所以把后四句删去了,只登了前六句。

原稿:

遇难畏难难上难 遇难何难走泥丸
难来修内千般好 轻舟驶过一念间

评注:此诗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第二句中“ 遇难何难”不太通顺,改作“ 遇难不畏”就行了。此诗的真正问题是“走泥丸”三字:其中“泥丸”二字可以直解作“泥巴丸子”,并无特殊涵义。但“走泥丸”三字联起来解作“不难”却是极其特殊的、特别“难”的解释:这三字只出现在毛XX的“长征”诗中。当时就有许多人七嘴八说的乱说一通。比如有人说:“泥丸”就是道家说的“泥丸宫”,小孩子刚生出来时,头顶上的软骨还没有长满,就能看到那里一跳一跳的。诗人把磅礴的乌蒙山看成婴儿头顶上一跳一跳的天灵盖,这是何等的气慨啊!虽然这是当时最有名的诗人的解释,但一些“三代人不识字”的军队将领们不服气,他们的资本不是文化,而是他们亲自走过那段路。他们的解释是:什么“泥丸宫”啊?他妈的就是很硬的黄泥巴丸子,有鸡蛋大小的,有拳头大小的,还有更大的,满地都是,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摔跟头!当然,这两种解释都是很极端、可笑的。作者把它理解为“不难”是没有错,但把它当作典故来用,或认定成“不难”的一个表达方式,那就错了。因为这三个字与“困难”毫无关系。作者是在描
写从远处看山的感觉,以此烘托那一场大逃亡是何等的有气魄。它只在这个特殊的语言环境中有这个涵义,移用到别处就不行。因此这首诗我们没有登载。

原稿:优昙婆罗花颂 (原文略)

简讯:此诗前面的赞语写得很充实,内涵超过了诗歌本身的容量。当时没有登载,只是诗中有两处必须改一下:第二句“三千岁月始一开”,“岁月”前面不宜用确定的数词。因为“岁”和“月”所代表的时间长度差异大,加了数词,它们就成了两个量词,哪么该按哪个量词去度量呢?说“漫长岁月”没问题,这里的“岁月”是名词,和时间同义,不涉及时间长度;说“三十岁月”就无确切意义了。第六句“快找真相莫徘徊”,尾字按现代普通话读音是入韵的,但按韵书(以及某些地方话),“徊”字和其它五个韵脚并不相押。作者可做相应的修改后再投稿。

此诗本来做了记号,按“特别通讯”处理尽快通知作者,但因上上次的评议没有完成已做记号的篇幅,因此这篇就漏掉了,直到今天才发现,只好尽快补上。对此疏忽,在此对作者表示歉意。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