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权神授”的背后

紫缘


【正见网2009年09月24日】

流行于十七世纪欧洲英、法等国,专门针对“教权至上”说的一种反抗理论,尤其以英王詹姆士一世及查理一世坚持此说,导致与国会冲突,引起了革命,这学说就是“君权神授”!

“君权神授”:神州远古的概念

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远溯中土上古时期:

《董子》曰:古之人造文字者,三画而连其中者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连其中,通其道也,取其天地与人之才而三通之。非王者其孰能若是乎?

《春秋元命苞》曰:王者,往也。神之所输向,人所归乐。

干宝《搜神记》曰:舜知天命在己,体道不倦。

《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钩命决》曰:“天子,爵称也。”帝王之德有优劣,所以俱称天子者何?以其俱命于天,而王治五千里内也。

董仲舒直接指出,古代造字,王字的三横,分别代表了天、地、人,中间的一竖,代表着将三者贯通,作为王的人,必须具备对天地人三者规律的把握;帝王受命于天,是秉承天意、神所授予统治天下的,因此成为“天子”,是子民所乐于归顺的;是天上与地下间的枢纽,帝王上事天,下养民,有天命存在,得时刻体悟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均衡与运行规律,不得懈怠。这些在在证实着“君权神授”早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认知,并非舶来品!

‘帝王’:不一般的生命

咱们再来看看唐.徐坚的《初学记》里,“总叙帝王”篇是这么写的:

皇者,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
《易纬》曰:帝者,天号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称之曰帝。天子者,继天治物,改政一统,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养人,至尊之号也。大君者,君人之盛也。
《吕氏春秋》曰:帝者,天下之所适;王者,天下之所往也。
《尚书纬》曰:帝者天号,王者人称;天子,爵称也;皇者,煌煌也。
《韩诗外传》曰:君者,群也;敢群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也。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称为“皇”、称为“帝”、“王”、称为“君”、“天子”的生命,可不一般,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父天母地以养人”──表明了这人世间的一切,他们都得承担:他们得承继天命,治理天下万物为其除害;将各自为政的地区以及民心,统一在自己“德配天地”的修为中,使人人各得其所、各安其份、各得其宜而天下大治。

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成了天下人效仿的榜样、向往的目标、最适当的遵从模式。正因为他们身居如此高位,而不视为私有;肩负着如此的重责大任,而不敢有丝毫懈怠,上天就给予他荣耀:有了神圣至尊的天号;有了人中煌煌大美的爵称。

‘德配天地’:帝王的承负与责任

因此,以现代的眼光看来,那“君权神授”,意味着你必须扮演“半神”;“天赋君权”代表着你必须抛弃大半的“人心”,那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一点疏忽不得,否则十目所视、千夫所指,進谏、诤言、上表、谒奏……全都来了。还得日理万机,每日行程排满,扮演多重角色。如此一来,你就理会到为何皇帝下诏,开头总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了,这句开场白,昭告的是多大的重担与压力呀!

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这好皇帝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所谓“文治武功、勋业彪炳”,要“文武双全”、“术德兼备”的!所以历史上所谓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康干盛世等等,也不过就昙花一现,因为创业唯艰,守成更难???p>德者,得也,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里,认为人从宇宙循环规律中所获得用以指导自己行为、使自己的行为能够顺应规律的那部分内容,称为“德”。德只有人才能够获得,只有人才能够体悟,也只有人才能自己选择、自我约束。而“德配天地”──道德境界高超的帝王,可以治理与带领他的人民走向“人所归乐”的生活。

人的道德境界越是崇高,就越是能够深刻地认识事物,洞彻和把握事物间的规律,做起事来就能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更能胜任天地人三方面,四通八达而游刃有余,否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处处掣肘,寸步难行。所以帝王治理社稷,是以“德配天地”的圣人姿态,以及对道的体悟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并以身作则为子民的表率。

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且变化多端的,作为联系人的帝王,稍一不慎或德无法配天地,导致国家施政有缺失,天就出现灾害来谴责他;如不知道自我反省,又出怪象来警告他;如果还不知悔改,天才改变成命,使其丧邦失国。因为赋有天命在,是“神之所输向”,所以灾异就是天地与人的“对话”!所以历史上许多的明君和贤王,天下任何一小撮地点出现灾异,立刻斋戒沐浴、祭拜天地、下诏“罪己”,得为天下臣民负责与担当啊!

‘祥瑞、异象’:上天的鼓舞、神授的惕励

其实古代少数的英名君主、流芳百世的真命天子,深刻知道自己以爵事天,是受天命为王,拥有天下,替上天行使管理百姓的权限。同时更明白,能成帝王,是被上天视为自己的孩子──“天子”来护佑的。所以他们的降生,很大一部分都以神奇、祥瑞、特殊的方式昭告天下:

《诗含神雾》曰: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牺。《帝王世纪》曰: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妊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帝王世纪》曰:黄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野,感附宝而生黄帝于寿丘。……

由这些记载,我们得知伏牺氏的母亲因好奇,踩着巨人的足迹而怀孕生了他;而乔氏之女名叫女登的,更离奇,在华阳游玩时,感受到神龙头部的碰触就有神农炎帝的出生;那黄帝的妈妈叫附宝,见到巨大的一股电流围绕着北斗枢星打转,光耀四野,闪烁不定因而有了感应,于是二十个月之后,神州华夏人文初祖──黄帝就此诞生。……

《尚书》记载,周之文武将兴,兵渡孟津,白鱼跃入王舟;有火覆盖在王屋上,又忽然流动,变成了红羽乌鸦。这就是三代受命之符。祥瑞不是凭空产生的,他是对美德的报答,是王者世世代代“积善累德”的效验。王者将王天下,天必出现一种非人力所能引起的征兆,此即“受命之符”。就是“天下之民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的鼓舞与惕励。

而这些特殊生命的长相与一般人也大相径庭:

《帝王世纪》曰:伏牺鳞身,女娲蛇躯,伏牺氏与女娲都是蛇身人首,有圣德;《史记》曰:黄帝姓公孙氏,生而神灵,龙颜,弱而能言;《春秋元命苞》曰:文王四乳,能乳天下布施恩德之谓也;《尚书大传》曰:尧八眉,八眉者如八字;《春秋元命苞》曰:舜重瞳子,又曰:武王重齿,是谓刚强。宋均注曰:重齿以为表;《洛书》曰:禹胸有黑子如北斗,长颈鸟喙,貌亦恶矣。天下从而贤之者,好学也;《春秋合诚图》曰:苍帝之为人,望之广,视之专,而长九尺一寸。又曰:赤帝之为人,视为丰,长八尺七寸。……

其实你不必觉得惊讶,远古时期人神同在,五官体态各异,不足为奇。“重瞳”指眼中有两个眸子,古传舜跟项羽都是重瞳,见《史记 五帝纪》及《项羽纪赞》,后世用来比喻帝王──这是辞海对“重瞳”的注解。至于颜面似龙、长脖尖嘴、千里眼、顺风耳、身高九尺一寸……等等,就见怪不怪啦!

当然,他们所接触与使用的一切,都和“龙”扯上关系,运用的图腾、图案非龙莫属!穿的衣服叫“龙袍”,上头全是张牙舞爪的龙刺绣,脚上穿的当然是有亮丽色彩的龙头锦履。而中国历代帝王最隆重的服装叫“冕服”,为专用于祭典的礼服。“冕服”为玄衣楞裳,即青黑色的上衣和黄色的裙子,象征天地的颜色,穿“冕服”时得佩戴“冕冠”。而“朝服”这种服装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就宋代皇帝来说,还有裘冕、衮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阅服等等。

至于食的方面,我们可以由清朝《四执事库档册》中得知,有御膳房太监每日纪录的“节次進膳底档”、“照常進膳底档”等,知悉乾隆帝日常生活情形:

每日寅(时辰名,即清晨三时到五时)正三刻起床(档册记做“请驾”),御膳房即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有时不用早点,即于卯时(时辰名,约当早晨五点到七点)用早膳。而由此乾隆膳档的纪录,更发现许多特殊事例:每逢祭天地、宗庙,皇帝虽斋戒,饮食仍照常用荤,唯不饮酒,不食葱蒜。至于祖先冥诞、忌辰则素食。

膳档纪录有云:‘八月二十三日,世宗宪皇帝(雍正帝,乾隆帝生父)忌辰,此一日遵例伺候上(指皇上)進素,内廷(女眷)主位進素。卯时一刻,外请祭福陵(先皇墓)毕。卯二刻早膳:山药豆腐羹热锅一品、竹节卷小馒头一品、苹果软烩筋一品、口馍萝卜白菜一品、罗汉面筋一品、油炸糕、奶子糕。后送菜花头炒豆腐一品。福隆安(太监名)進杂烩热锅一品、盐水豆腐一品、素包子一品。随送攒丝下面,進一品,粳米干膳進些。’

住的方面,谁都能理解,那宫阙楼台、飞檐殿宇、池阁亭榭、九曲回廊……,我想有的明君贤王,可能忙得一生都没机会走透透哪!再说行的方面,那肯定舟、车、辇、马应有尽有,那是九五之尊该享有的荣耀啊,这儿就不细说了。

结语:帝王──境界高深的特殊生命

古代帝王时期,由于人们都站在道德的基点上为人处世,所以,人们对宇宙规律、神机奥秘的洞察力和运用能力,是今天的人们所无法想像的,其实,世代所留下的神话、传说就是当时人们的真实写照!作为当时群民的首领──帝王、天子、明君,不是像今天一样,是由财富、地位和权力所决定的,而是由掌握天道规律的深浅所决定的,境界最高深者才能成为天子、帝、王哪!只是当时被架上了“家天下”的所谓“封建”框框,涂上了高贵特殊的七彩光环而已。

这些天子、国君、帝、王,他们上承天意,神授君权,天赋异禀,所以能够与宇宙的能量融汇、贯通、感受而真实地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状态与境界,靠着斋戒沐浴、祭拜天地、下诏罪己、诚恳自省,得到上天的点化与宽宥,来改变施政方针、调节治理方式,化解危机。所以,他们才被称为天君、天帝、天王!其实他们是真实存在过的,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的越来越不被道德水准日渐低下的后人所理解,遥立在史前洪蒙之初,直至变成了神话传说。


(资料来源:唐 徐坚《初学记》卷九)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