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木兰”

沉思


【正见网2009年01月18日】

目前正在全球巡演的神韵艺术团,所有的表演内容,横跨各朝,超越时空,令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出生族裔的人们都能接受并领会,传达出放诸四海皆准的主题,让每个人抛弃成见及差异,沉浸在至真至善、唯美殊胜的演出之中。同时,节目中那些讲述中国历史的传奇故事与民间传说,深刻有力,深得观众的喜爱。很多人明白了神韵中表现的《木兰从军》,才是真实的版本,而非那卡通动画电影所表达的谬误。

想了解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就得先知晓流传至今,千古吟诵不绝的乐府诗《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花样年华的少女――木兰,在年迈的父亲接到从军令后,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奔赴沙场。熬过多年漫 长而艰苦的戎马生涯,终于从九死一生的疆场凯旋归来,得到了天子的奖励。非常令人意外的是她辞去了所获得的高官厚禄,唯一的愿望是返家。终于回来了,欣见久别的亲朋。当木兰脱去战袍,穿上自己的女儿装,出门招呼送她回故里的战友,最戏剧性的转折呈现眼前,伙伴个个惊呆了,至此,他们才发现,原来, 朝夕相处的木兰是个女孩儿家哪!】

其实根据辞海查到的资料,有关木兰的一切,也跟乐府诗那几句结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样扑朔迷离呢。

辞海里是这么注解的:古女子名。时方征兵,木兰父有名在兵书,年老。木兰因易装,冒父名从军。历十二年归,人始知其非男子。

其为何时代人,不一说:姚莹《康?纪行》以为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人;宋翔凤《过庭录》以为隋恭帝时人;程大昌《演繁露》以乐府《木兰篇》中有“可汗大点兵”语,谓其生世,非隋即唐。

其为何地人亦不一说:直隶《完县志》载 元 刘廷直撰墓碑以为完县人;河南《商邱县志》以为商邱人;姚莹《康?纪行》以为古武威,今凉州人;《清一统志》以为颍州谯郡城东魏村人。

其姓亦不一说:《明一统志》以为姓朱;《清一统志》以为姓魏;明朝徐渭(徐文长1521→1593)《四声猿》传奇以为姓花。

而对《木兰辞》的说明是这样的:歌咏木兰代父从军之记事诗也,亦称《木兰诗》。诗凡二篇,皆为五古而杂有七言句,辞意略同。《文苑英华》并题唐 韦元甫作。

《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序》曰:“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卷中二篇并列,题下注云古辞;引《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 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

明以来选录古诗者,多取前篇,属之梁 无名氏,而谓后篇为唐 韦元甫拟作。惟阎若璩《尚书 古文疏证》卷五,以诗前篇有“策勋十二转”语,因引《唐志》司勋掌官吏勋级,凡十有二转为上柱国,云其诗当为唐人作。

而《中文辞源》却是如此注解:古乐府歌辞篇名。南朝 陈 释(僧人)智匠辑《古今乐录》中最早著录,《乐府诗集》收入《梁 鼓角横吹曲》。诗用杂言六十二句,历叙女子木兰扮男装代父从军出征、转战、胜利归来的故事。传统戏曲小说常以此为题材。故事根据民间传说,经艺术加工,后来有关木兰姓氏、乡里、事迹的各种记载,多出附会,不足信。

木兰辞产生的时代与地区,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而唯一能使古今观念一致的,就只有它的民歌性质了。民歌,是成长于民间的歌谣。它没有一定的作者,因此,任何一个人似乎都成了法定的作者,谁都有权去修改它、增补它。也由此得知,民歌的成长,尤其是一些最受喜爱、敬仰的述事民歌,一如《木兰辞》,是缓慢的、递增的、夸大的、演化的,一直到“定型”为止。这中间的修、增,不知经过几番。任何一首流传至今的真正民间乐府、歌谣,我们绝对不能说它是何时、何地、何人的“产物”。它,常是一个广大地区、众多无名作者的总体智慧的结晶。

这样看来,不管各项资料如何注解,也不必在意分歧多大,事到如今更无法证明对错,但这个故事的主题是鲜明的、固定的、不变的:既温柔贤淑,又坚忍勇敢,能文能武,忠孝双全的奇女子代父从军的传奇。这是神传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女子不只无才便是德,特殊情况也能易钗而戟,披上战袍,立功疆场,保家卫国,可却看淡名利,叱吒过后仍回归家庭、相夫教子、甘于平凡。

这是人类生活的准则、人伦道德的精髓,在上天有意的安排中,在故事结构的框架里,不断的演绎着,不断的充实着。而当时的人只能知道这么多,所以其它微枝末节则模糊不明,让人们在好奇的心态中,在真假莫辨的情况下穿凿附会、极力增、修而成就了多样版本。但其主旨不变,以达到神传教化的目地。

木兰何姓、何时、何地人,虽然扑朔迷离,让人理不清、弄不明,但她的故事谁都耳熟能详,如今神韵更将这位奇女子,推上了世界舞台,使更多的人们赞颂与敬佩,所以这些小的细节,就不用费心去探讨了。依我看来,也许如花似玉的姑娘代父从军的壮举,感动了当时某个文人雅士而替她冠上“花”姓哪!也有可能喔。而这首流芳百世、历代传诵不绝的《木兰辞》结语,也就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了。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