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艺海皎皎郑板桥

陆文


【正见网2008年09月04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曾做过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板桥性格洒脱宽厚,在任知县的十二年间有惠政,在他治下的县境,牢狱曾几度空虚。

他为了救济饥民,开仓放粮,得罪了上司,便辞官回籍。离职的那天,潍县百姓,男女老少,依依不舍,痛哭于道,终日不绝!家家挂着他的画像,表示对他的怀念深情。

板桥家境贫寒,落拓不羁,做官以前和辞官以后,都在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燮是清朝中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也是杰出的画家。人民将他的诗、书、画,称为板桥“三绝”。

他在《画竹诗》里写道: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在《潍县竹枝词》中写道:

绕郭良田万顷赊,
大都归并富豪家,
可怜北海穷荒地,
半窭盐桃又被孥。

他又有诗说:

东家贫儿西家仆,
西家歌舞东家哭。
骨肉分离只一墙,
听他笞骂由他辱。

这些诗词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在绘画方面,板桥擅长画草兰竹石,笔墨劲秀,风致潇洒。他作画,重视对自然界的观察。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板桥题画,竹》)然而,他的作品又不是自然主义的描摹,而是经过精心的提炼。他在一段题词中,记述了自己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题画》)对于客观事物的深入观察,然后用高超的艺术技巧把它再现出来,这就是板桥作品赢得人们赞誉的原因所在。

板桥的书法,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综合起来的一种新的书体,而且又用作画的方法去写,形成自我创造的流派,他自称“六分半书”。这一“怪”法,如雪柏风松,挺然而秀。当时人评论他的书法是“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扬州八怪”中,以郑板桥的成就为最杰出,板桥有“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松轩随笔》)

在他的笔下诗、书、画是一个整体思想的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是现实主义的产物。板桥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字,书画相参,自成一家,妙趣横生。

郑板桥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享年七十三岁,葬于江苏兴化县城东管阮庄。有《郑板桥全集》传世。

正是:

艺海毕生唯求真,
时时处处惦斯民。
银钩铁划描疾苦,
云黑霞彩绘衷情。
己饥已溺等闲事,
民冤民痛总剜心。
千钧笔力挽狂澜,
羞杀而今御奴文!

(资料来源:《清史》)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