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天人合一观〈三〉:关于阴阳的概念

《黄帝内经》研究体会
治平


【正见网2008年08月30日】

第2节 阴阳对立互补

《内经》认为事物的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不是绝对的会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又要灵活的运用与对待。

阴阳者,天地之道。

阴阳对立: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像都存在着阴阳的对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阳为气,阴为味。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1]

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很深的道理在于其中。

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其中的根本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

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

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如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为阳,阳应该上升,但阳中有阴,还要有降,地虽为浊阴,应该下降,潜藏,但是降中要有升。[2]

同时,天之所以降是因为地阴的吸引,地之所以有升,是因为天之阳气的吸引,此中,是阴阳之中有阴阳。因为如果没有地气上升为云,就不会有天的下降为雨。

云出天气,虽然地气能上升为云,却又需要靠天阳之气的蒸化,没有蒸化,地气也无法上升为云,而雨虽然从天上降下来,如果没有地气的吸纳,收引,阳气也不可能下降,所以《内经》中将阴阳在天为云,为雨,与在地的相吸、相纳,上升的道理,阴施阳受的相互关系说的至明至白。[1]

阴阳互补: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3]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2]

阴极可以转化为阳,阳极可以转化为阴。所以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了风气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参考资料:

[1].《阴阳应象大论》
[2].《阴阳离合论》
[3]。《阴阳别论》
[4].《阴阳离合论》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