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高允劝谏之道(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7月05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1)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2)。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3)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4)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5)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八・宋纪十》)

【注释】

(1)辄(音折):立即,就。总是。
(2)屏左右以待之:屏退左右侍从以等待高允。屏,退也。
(3)讦(音节):当面指责对方的罪状。
(4)屏处:隐蔽的地方。
(5)乃:真。

【语译参考】

高允爱好直接劝谏,朝廷中的事有不恰当时,高允就求见魏主,魏主常常屏退左右侍从来等待他。谈话有时从早到晚,有时接连几天都不出宫,大臣们都不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高允的语词有时过分痛切,魏主听不下去,就命令身边的人扶他出去,但是始终善待高允。

当时有人向魏主提意见时激烈抨击,魏主看了这些人的奏章后,对大臣们说:“君与父是一样的。父亲有过错,儿子为什么不写信在大众面前劝谏他,而在私室无人之处劝谏,难道不是不想把父亲的丑恶暴露给外人吗?至于奉事君主,又何尝不是这样。君主有过失,不能当面劝谏,却上书公开劝谏,想通过暴露君主的短处,来表明自己的正直,这难道是忠臣的作为吗?像高允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忠臣。朕有过失,未尝不当面指出,甚至于有朕不能听的话,高允都没有避讳。朕由此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天下人不知道,能说这不是忠吗?”

【研析】

对别人劝谏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因为往往忠言逆耳,受谏者不一定接受。而高允始终能得到魏主的尊重,在于他劝谏的方法得当,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无损魏主颜面,所以纵使魏主再听不下去,也始终善待他,毕竟其他群臣,不知谈话内容,不会让魏主觉得难堪。所以魏主才以君臣与父子相比,希望群臣也能如高允一般,不要以暴露君主的缺点,来显示自己的忠心。

高允是一个内心文雅高明而外表柔和顺从的人,很多人都看走了眼,以为他木讷不善言词,少了刚毅节操,直到与崔浩撰写《国书》一事,魏主要追究责任治罪时,大家才发现他面无惧色,有条不紊的陈述事理,言辞义理都很清晰,声音高又亮,赢得群臣的敬重。他执笔辅佐国家几十年,功劳不小,二十七年却都没升官,只当了个郎官,后来才拜为中书令。家中贫穷,妻子与儿子无法建置家业。一切默默地尽自己该尽的本分,从来不主动求官。方知他是一个不求名、不求利的人,堪称得上是个高风亮节之士,故魏主尊重他,常称他为“令公”而不叫他的名字。像这种无所求的人,不管在古代或现代,均属异数。

【延伸思考】

1.你曾对朋友進行规劝吗?对方反应如何?
2.当你对别人尽心尽力的付出,却没有得到回报时,你心里的感受如何?
3.淡泊名利,放下对名利的执着,古今中外能做到的似乎不多,为什么?

【参考数据】

1.资治通鉴(30)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今译注(七)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