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7年05月28日】

*正见网2007年5月22日登载“儿歌:我是一个小喇叭”:

原文:“我是一个小喇叭,广传“九评”,声音大,叔叔阿姨都来拿。//我是一个小喇叭,天灭中共,声音大,大家签名退党啦。//我是一个小喇叭,“真、善、忍”好,声音大,法轮大法是正法。”第二、三句合成一句:“来看九评”声音大。在“声音大”前加上具体的话音,否则“声音大”就比较抽象。类似的,第二节里合成:“天灭中共”声音大;第三节里合成:“真、善、忍好”声音大。另外,“大家签名退党啦”,改为“大家退党恶党怕”,加上“恶党”的反应。如果可能,一般尽可能不用语气词做韵脚。此诗首句“我是一个小喇叭”起得好,儿歌的味道一下就出来了。而且这句诗可以有不同的内涵:可以是比喻用法,小孩子觉得自己传九评的声音很响亮,就象小喇叭一样;也可能弟子是真用一个小喇叭在传九评,小孩子很喜欢,就用小喇叭的口气说这些话。

*正见网2007年5月22日登载“儿歌:小树”:

原文:“春风吹,小树长/ 悄悄换上绿衣裳/不怕严寒不怕霜/见到春天喜洋洋”。此诗写得明朗、有朝气,具有典型的儿歌味道,而且比喻自然、喻义丰富。首句用六字折腰句代替七言句,一字之改,就显得活泼多了。“悄悄换上绿衣裳”很传神、有韵致。

*正见网2007年5月22日登载“儿童诗:布谷鸟”:

原文:“快要收获了/怎能睡大觉//布谷声声急/催您再辛劳”。此诗语气自然、流畅,典型的儿童口语形式。如果把“布谷声声急”改为:“布谷布谷”叫,似乎更近于儿童口气。

*正见网2007年5月23日登载“乘法船”:

原文:“天悠悠,地悠悠,滚滚长江东流。过尽千帆皆不见,期盼翘首,地老天荒无尽头。// 山青青,水长长,红尘梦醒欢畅。法船浩荡度迷津,亿帆竞扬,救度众生匆匆忙。”前两个三字句,实为六字折腰句,后面通常跟一个七言句。如果跟一个六言句,就有强行煞车的感觉,特别是在“红尘梦醒欢畅”一句中感到内容和形式的冲突:“欢畅”应该抒放,这里却是突然收束。因此把两个六言句改为七言句:“滚滚长江向东流”和“红尘梦醒心欢畅”。作者不妨反复朗诵修改前、后的全诗,自然能体会到这里说的声韵效果。末句“匆匆忙”内涵和形象都不是很好,改为“日日忙”。“忙”是事情多、安排得紧凑,主要是身体在承担;“匆匆”是“急急、急促”,主要是心态的反映,因此我们“忙”而不“匆匆”,做的事再多,心也不被牵动。

*正见网2007年5月23日登载“诗二首:大法弟子歌 感梦”:

第二首“感梦”是三首诗组成的组诗:“(一)脚下踩莲花/身轻似彩霞/飘摇直上飞天去/无牵又无挂// 宇宙何其大/群星若飞沙/天外有天层层妙/层层更无涯(二)忆昔披轻纱/随主层层下/悠悠岁月化烟雨/红尘作我家// 严冬复酷夏/心儿逐浪花/迷中游子往何处/一篙一竹筏(三)今生终得法/扬鞭向骏马/千难万险一跃过/夜夜走山崖//耳边风飒飒/沿路多奇葩/史前誓约历历在/遍将甘露洒”。“扬鞭向骏马”,“向”改为“催”。此诗想象丰富(或为天目所见)、生动形象。唯有“夜夜走山崖”
一句与上下文不太融洽,有些难解。

*正见网2007年5月23日登载“儿歌:小白鹤”:

原文:“小白鹤啊,小白鹤, 天上飞飞快乐多,啊,快乐多, 嘴衔退党信,云中在穿梭。// 小白鹤啊,小白鹤, 广传“九评” 一路歌,啊,一路歌,邪党在解体,众人齐庆贺。”两句中的“快乐多”都改为“多快乐”,更顺口、更合儿童口气,也更规范。“穿梭”一词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稍嫌老成,而且嘴上的“退党信”投递后就空嘴而回,因此“穿梭”过程中只有一半时间“嘴衔退党信”。如果“云中在穿梭”改为“云中急急过”,就比较耐推敲。这些细节性的东西,在写诗中可以逐渐考虑得更周到些。

*正见网2007年5月23日登载“儿童诗二首:蝴蝶花 太阳花”:

“蝴蝶花:妈妈快来看/蝴蝶落满园/赶也赶不走/翅膀迎风展”。此诗把儿童的天真、好奇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平时蝴蝶追也追不上,今天怎么赶也赶不走了?不走,它的翅膀怎么又在风里展动呀?“太阳花:身披五彩衣/长着圆脸庞/倩影留人间/微笑送太阳”。“倩影”一词对于一般儿童来讲,可能太深,改作“笑影”吧。末句的“微笑”就改作“转头”。此诗用拟人手法,把花写得多彩多姿,很有情趣和兴致。充分表现出儿童的丰富想象力和好美天性。作者同稿投来的另一首小诗“小溪:大山派出的信使/奔向大海/带着朋友的问候而来”,想象也很丰富,但缺乏内涵和现实之间的必要联系,因此没有登载。

*正见网2007年5月24日登载“生死劫”:

原文:“大法洪传震天地,惊心善恶分两边。正邪上场演决战,新旧交锋掀巨澜。个个难逃末劫数,人人要过生死关。千金此刻瞬时过,地狱天堂一念间。”诗中“上场”改为“同场”,因前者只是一瞬间的过程,重点在“演决战”,后者强调了这一点;另外,前者带方向词“上”,对句里的“交锋”没有方向词,后者与“交锋”对得比较好。此诗首句轰然推出“震天地”的“大法洪传”,先声夺人。接着写随之而来的“善恶”两分、“正邪”“决战”、“新旧交锋”,并指出其为“末劫”“生死关”的本质,看似久长,实为“瞬时”一刻,其间人人将有选择的机会,但“一念”之差便可导致“地狱天堂”归宿之悬殊!凡良心未泯、善念犹存之人,读此能不震撼于心?此诗尚可改進者:若用“江阳”韵,且首句入韵,想必更具阳刚之气,铿锵之声更增震撼的力量。另外,“个个”与“人人”亦基本同义,对仗中避之为宜。

作者在来稿附言中有两个问题:第一,“名角”之“角”,“诗歌评议”说是仄声,作者说“读阳平,汉语二声”。那是因为“诗歌评议”是按《词韵简编》(即《词林正韵》删去冷僻字),作者是按“普通话”标准来判断的。我们原来声言过,对于格律诗和词、曲的来稿,我们对字音的平仄判断,是选择《词韵简编》为标准,并简单地谈过这一决定的理由。今后我们或许再对此進行说明,并写成文字时时提醒作者们。第二,对“读 《黄鹤楼》有感”(登载于四月五日正见网)中“昔人已去黄鹤楼”一句,“诗歌评议”认为“去黄鹤楼”是“到黄鹤楼去”,并将“去”字改为“离”字登载,作者认为是“离开黄鹤楼”。作者此次来涵又举杜甫诗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为例,以支持自己的看法。笔者的回答是:是的,这里的“去”是“离开”之意,但所议诗中“去黄鹤楼”却是“到黄鹤楼去”。由于要彻底讨论“去”字的用法,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因此上次“诗歌评议”中的解释只限于现代汉语中的普遍用法。我们将尽快写一来涵讨论,比较全面地讨论“去”字的用法,也顺便给出一个词义辨析的很好的例子。

*正见网2007年5月24日登载“莲花漫天飞”:

原文共五个诗节:一张张真相 /好似飞舞的莲花 /将生命的希望 /播撒天涯 //几朵落在我的手 /栖息-- /做短暂的停留 // 豁然的明朗 /心痛伴着阳光 //带上我的祝福 /请继续飞舞 /风儿陪伴着旅途//远方 /有颗心 /也许正静静的等候 /静静的等候”。最后一个诗节改为:也许 /远方有颗心 /正静静的等候 /静静的等候”。原文的写法,是任选一颗心,再谈论它“等候”的可能性;修改的写法,是在所有心中去选择那种在“等候”的心。这样就使“继续飞舞”的“旅途”不会落空,也隐喻了“我们能救的,只是那些愿意被救的人”。两句里的“也许”都表达作者劝善救人的良好愿望。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美好而准确的比喻,描述了一个生命得救的过程,寄托了作者希望救度更多可以救度的生命的美好意愿。此诗没有一处说“救人”,但处处都在抒发被救者和救度众生的弟子心中情绪的不同变化。许多使用比喻的诗歌,要么被比喻牵着走,离开了自己要表达的主题;要么只顾自己讲自己的主题,忘了自己应该走在“比喻”这一条有严格限制的小路上。象这首诗这样处理得比较好,也是很不容易的。

*正见网2007年5月24日登载“诗词二首:难忘的那一刻 行香子・静中奇景”:

“难忘的那一刻:午休时分,腹中轮轮。正反交转,半个时辰。旋动势猛,身欲升沉。自此得享,无量师恩。” 言“师恩”,应说“沐”,与“享”有尊卑之分。古代说“皇恩”就用“沐”,何况佛恩呢。改“得享”为“沐浴”。

“行香子・静中奇景(小序略):午夜宁宁,心绪清清。突觉的、十指蜂鸣。轮儿千百,臂及身经。恰如疾风,如旋斗,如精灵。 凝神细看,华光耀眼。富堂皇、七彩辉莹。污浊离体,斗注华精。见海涛过,风儿静,便天明。”(略去两注) 词中“疾”字当平,虽然按普通话“疾”读平声,但按“词韵”是仄声字,改一改为好,改“飞”字。“飞风”是固定词汇,但远不如“疾风”常用。“如精灵”之“如”当仄,因此改为“似”,但要保持结构相同,前面两个“如”也只得都改为“似”。“污浊”的“浊”也是按普通话的平仄,不过用“浊污”也是同义。末句“便天明”与前两句结构不同了,改为“曙光明”。这样修改登载,是假定作者愿意保留词牌的前题下做的。如果作者觉得宁可不挂词牌,也不做如是修改,笔者是很能理解的。

另外,诗词登载后,有同修寄函编辑部,觉得上诗的“轮轮”和本词的“轮儿”有不严肃的感觉。其实,这里只是用了构词或修辞手段:重复一个单音词构成双音词,汉语中很普遍,茫茫,渺渺,年年,人人,等等。对任何一个汉语词汇加“儿滑韵”,也是很普遍的,但可能与地域有关。有些地方的人甚么词都加“儿滑韵”,也就不太有那种表示亲昵的效果了。有些地方的人很少用“儿滑韵”,可能觉得“儿滑韵”带有不严肃的感觉。不管怎样,既然有同修有此感觉,说不定还有其他同修也这样感觉呢,应该让尽可能多的读者都能接受。拟改“轮轮”和“轮儿”为“法轮”。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