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屈原与《离骚》(1):端午节概述

童欣


【正见网2024年06月10日】

第一集、端午节概述

今天我们讲一下传统节日端午节。

首先我们讲一下端午节的名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里名字最多的节日。大家知道端午节“端”的意思是开端、开始,“午”是中午的午,也是午马未羊的午,在天干地支里面,中国黄历十二个月,正月建寅,“寅”是第一个月,五月是“午”,午马未羊那个“午”,“五”与“午”这两个字同音,使端午节的名字非常多。

大家知道“端午节”与中午的午有关系,中午的“午”是非常热的,中午是一天最热的时候,一年里最热的时候是夏季,像一天的中午,端午节也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所以是“端午节”。也有“端五节”这个名字,端午也是夏历五月,直接用的这个“五”,也是五月的开始。那么“端阳节”呢?五也是一个阳数,所以叫端阳节,其实夏天是一年阳气最盛的时候,从端阳节开始阳气越来越盛了。

端午节是一个夏天的节日,从端午节开始就越来越热了,夏天开始了,所以也叫“夏节”。如果说中国有四个大的传统节日的话,第一个是新年,它在冬天,清明节是春天里的一个节日,夏天就是端午节,还有秋天的中秋节。端午节是一个大的传统节日,这是一个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的节日,它是夏天的一个主要节日。

还有“重五节”,人们常说五月初五、五月单五,那么五月初五是两个五,所以是重五节。重午、重五都是从时间来说的,五月初五,就是“重午节”和“重五节”两个名字。

还有“天中节”,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所以称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由天中节而来,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端午节的名字还有“五月节”、“五日节”、“五节”等,这也都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的。

清明插柳,端午挂艾。艾草可入药,有浓烈香气,端午挂艾历史悠久,南北朝时便有在门口挂艾人,用以驱邪辟毒,所以端午节还有“艾节”的名字。

端午艾

天生乐自然,毒月显超凡。
家家全敬艾,心香邪胆寒。

第二集、端午节——名字最多的中华传统节日

端午节还有“菖蒲节”,也有“菖节”和“蒲节”的名字。菖蒲是一种生在水边的草本植物,地下有根茎,可作香料,又可作健胃药,花穗像棍棒,叶子形状像剑,民间用来辟邪,就有了端午节挂菖蒲的习俗。还有“浴兰节”,南方的兰花有药用价值,端午这天人们采很多兰花,用来泡水洗浴,这是浴兰节;由此引申,端午节也是“卫生节”。

还有“龙舟节”,大家知道龙舟节是为纪念当年划龙舟救屈原,因此端午节有划龙舟的风俗。因为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对后来的诗人影响非常的巨大,所以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当然,还有跟咱们的元宵节、月饼节对应的就是“粽子节”了,端午节最著名的食品就是粽子,所以也叫粽子节,还有“解粽节”也是跟粽子节有关,比一比谁的粽叶最长。  

还有“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还有“龙日”,据说祭祀龙。还有“地蜡节”, 是道教祭祀祖先、请求赎罪和集会建斋的重要日子。

端午节有这么多的名字,通过这些名字主要体现一个问题,它强调的是夏天的节,是一个极富夏天特点的节。那么大家知道四季中的夏天有什么特点呢?春天播种,夏天成长,所以咱们中秋节的时候讲收获,夏天是一个成长的阶段,大家知道这时东西长的非常快。

现在大家已经吃到桑葚、樱桃,随着炎热夏天的到来,麦子很快成熟,马上杏等水果成熟的越来越多了。夏天有一个好处,炎热、多雨。我们讲到清明节的时候,说到为什么“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播种、植树,就是它的雨量小,温度也适度。但如果植物要快速成长,就需要更大的雨量和需要更高的温度,所以夏天温度高了,这个雨水量也大了,就适合万物的生长。所以实际上夏天是一个生长的时期,春种秋收,中间的夏长非常重要,夏天是一个成长的季节。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数一数端午节的名字吧: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五月节、午日节、午日、午节、龙日、夏节、天中节、送时节、菖节、蒲节、菖蒲节、浴兰节、卫生节、屈原日、龙舟节、粽子节、解棕节、诗人节、女儿节、小儿节、地腊节、五蛋节、灯节、射柳节等等。

端午节的名字真多啊,不愧是名字最多的中华传统节日!

第三集、端午节的节令美食——粽子

因为夏天要成长,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有一个特点,那些好的东西长,那些不好的东西也长。不好的东西是什么?毒的东西、恶的东西,所以五月被称为恶月。五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所以过去被称为恶月或者毒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很快,但是这些不好的东西,蚊子、苍蝇、毒蛇也长得很快,包括瘟疫,因为气温增高了,这些瘟疫容易大面积流行。

大家知道“瘟疫”是什么意思吗?“瘟”字,有一个“温”的音,这个病是热病,瘟就是比较偏于热的病,温度高能促使疾病传播的非常快,所以叫瘟病。疫病是指流行病或者每个人都能得的病,所以我们经常说瘟疫。现在大家知道手足口又开始传播了,二零零三年有萨斯病,其实这个在古代来说都是一种瘟疫,就是大面积流行的疾病。在端午这个时期,夏天这个时期,疾病容易流行,所以很多的风俗就跟这个有关系,就跟它夏天的特点有关系,跟它的恶月和毒月有关系。

首先端午节跟粽子联系起来,也是“粽子节”,我们简单说一下粽子节。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四角的粽子,我们北方的粽子跟南方的粽子不太一样,南方最多的就是江米和小枣了。大家吃过黄米的粽子吗?我小时候姥姥都给我们送黄米粽子,她用黄米自己包的,我觉得江米粽子更细腻、好吃,那个黄米粽子凉了很硬。但是因为黄米是金黄的颜色,里面搁上小枣以后,人家叫黄金裹玛瑙,非常的好听、吉祥,也挺好吃的。南方从米来说,主要是江米粽子。因为北方有黄米,所以他们包黄米粽子非常好看,黄米小枣的粽子,也可以是放果脯、豆沙、枣泥或五仁等不同的馅儿的粽子。

那么南方的粽子呢,外型上有许多种,咱们大家吃的四个角的比较多。南方有一种粽子,大的像枕头似的。苏州的粽子也是四角的,但是它比较细长。从馅料上说,广东有蛋黄或双黄粽子,鸡蛋黄或鸭蛋黄;南方还有肉粽子,咱们北方比较少吃;还有红豆、绿豆做馅儿等不同的粽子。

粽子非常好吃,现在大家吃的还有五谷杂粮的粽子,因为现在糖尿病人比较多了,这个粽子尤其要加上肉,热量是比较高的,所以建议不要多吃。端午节吃的应节美食是粽子,所以叫粽子节,我们就简单地说了一下。

说起端午节的由来,不得不说起中华民族一位圣贤,至善至美的伟大诗人屈原。

浊世净莲——战国屈原赞

忧国忧民福万年,阳刚正大浊世莲。
特立独行何所惧?纯善纯美著华篇。

 第四集、横则帝秦 纵则楚王

端午节的由来,大家都知道跟纪念屈原有关系。端午节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比如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等,当然最著名的就是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楚国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可以说地盘是最大的,但是地位不是很高。大家知道西周时期天子也就是王之下,把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有爵位者皆为诸侯,地位在士大夫之上,属于贵族,都有各自相应的封地,都可以称国,只是大小不一,比如楚国的国君当时只是个子爵。

按说楚国国君的封地只有五十里这么大,但是由于南方经济发展比较快,地盘就越来越大,实际后来楚国变得非常强大,到战国中后期,有一个词叫“横则帝秦,纵则楚王。”大家也听过苏秦和张仪,合纵联横。合纵就是中国这个地图竖着看,战国七雄竖着来联合,那就是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等和楚国联起来对付西边的秦国,叫合纵,这个联盟最大的楚国,就会称“王”天下。“横则帝秦”,如果强大的秦国与韩赵魏齐等国联合起来对付南边的楚国,就是横着连,秦国就会统一中国,就是“帝秦”。

咱们先说战国后期各国混战,民不聊生,结束混乱天下一统,已是历史的必然。中华文明,从人文始祖黄帝统一天下,到尧舜禹五帝文明教化,再到夏商西周一千多年的统一,“帝”、“王”就是天子,得到所有诸侯的尊敬与拥戴,百姓的生活安定美好。西周末期开始到后来的春秋战国四百多年,礼崩乐坏,周天子没了权威,大国武力兼并小国,战乱不断,愈演愈烈。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修关设卡,既可以防御外侵,还可以增加关税。这对国有利,对天下人是不利,诸侯国各自为政,分割自守,还包括文字、钱币、度量衡等各有一套,互相之间理解、换算很不方便。还有思想上百家争鸣,看着热闹,各执一词,真理正道与惑乱人心的歪理邪说,鱼龙混杂,致使人心不古,社会混乱。说起来很多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就是中华大地需要归正统一。

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始皇顺应天命,横扫六合迅速统一天下,创立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统一度量衡,拆毁关卡,修筑驰道,利益天下人员、货物流通。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为后世二千年大一统中华文明建立了稳定的根基,即使后世有时长时间分裂割据,最终也会归于统一。秦始皇心胸博大,志向广远,对中华民族居功至伟,被称为千古一帝。

那么从当时楚国角度来说,六个国家一起联纵抗秦,楚国也有机会统一天下,从归夏商西周王道的美好。屈原可能这么想,楚怀王可能也这么想,但能不能成可不取决于屈原,而是得看楚怀王有多高的志向、多广的胸怀和多大的德行了。

第五集、合纵长楚怀王背信弃义

春秋败坏的标志有两个,就是秦国祭天和楚国称王,这两件大事的出现标志周天子威仪不再,礼崩乐坏。古代叫僭越,做了自己低级别不该做的事,现在就是分裂国家,国家就混乱了。原来夏商西周三朝,只有天子叫王,后来楚国因为地位非常低,就是爵位很低,他自己觉得土地多、财物丰,低等的爵位配不上自己的实力,就自己叫自己楚“王”了,他是第一个称王的。秦国比他早,是第一个祭天的诸侯国,过去天子才能祭天,诸侯是不允许祭天的。

说“纵则楚王”,楚王叫楚王本身就是僭(jiàn)越,当然他希望统一天下,那就是真正的天子了,名符其实。如果这样,就是走回分封制,最后的结果还会转回来,又是春秋争霸,混乱战国。“横则帝秦”,其实就是历史看到的结果,秦始皇雄才大略,开创了绵延二千年的中央集权的新政体。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还有两位,就是天可汗唐太宗和清圣祖康熙皇帝,而第一位就是真正统一天下、福泽万世的秦始皇。

为了守住自己的诸侯国,抗拒强大的秦国,燕、齐、韩、赵和魏六国联合并推举楚怀王为合纵长。此时的楚怀王,肯定也是志得意满、雄心勃勃的,希望借这个好机会统一天下,成为真正的王。这时候他就启用了屈原,屈原这时候是左徒,一个很高的官。因为屈原德非常高,还博闻强志,就是他的才华也非常的高,他既有美政的理想,又有美政的智慧、办法,他完全可以把国家治理好。所以楚怀王开始重用屈原,以实现他合纵统一各国的愿望。

但是这个楚怀王确实不是明君,德不配位,是个小人,战国时期的国君小人很多,比春秋时期那些国君道德水平可低多了。小人什么特点呢?有利益就高兴,孔子说的清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楚怀王,是个见利忘义的人,这样就出现了张仪出使楚国诱惑他。当时的齐国是大国,就是现在的山东。楚国是现在的湖南、湖北、安徽,现在江浙这些都是楚国,南方基本上都是楚国的,齐楚结盟是同盟国。张仪用一张嘴到那儿游说,对楚怀王说,秦楚两国和好吧,如果楚齐解除联盟,秦国可以给楚国六百里土地。就是这六百里的地,使楚怀王背信弃义,跟齐国解了约,跟秦国联合了。这不就是不讲信用吗?违背誓约,跟敌人联合了。

等到真派人去要地的时候,张仪说:“是六百里吗?我哪能许给您这么多,我说的就是六里,我就有六里的封地,我说给你六里。”六百里成了六里,给楚怀王气的够呛,又撕毁和约。这时候跟秦国再撕毁和约,秦国不就找到打他的理由了吗?再一个,他跟秦国撕毁了和约,他想再跟齐国联合,齐王怎么会那么傻,还相信为了一点私利就违背誓约、不讲信用的楚怀王吗?

第六集、亲小人远贤臣的楚怀王客死他乡

齐国是大国,就是现在的山东,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诸侯的强国。那么楚怀王无故和自己解约,和秦国示好,齐国能不气愤吗,还能跟楚国像哥俩那么好吗?这种小人反复无常,没有信誉,就不可能再有像原来那样信任的合纵联盟了。张仪用这样的离间之计就破坏了这个合纵,使楚怀王失信于天下了,跟秦国打,也打不过人家,到那儿去被扣在了秦国,客死他乡。楚怀王由于没有接近有德的君子,没有用贤臣屈原,真是《弟子规》中讲的“不亲仁,无限害”,当了个反面例子。

如果楚怀王坚定、坚持任用屈原的话,其实他可以称王天下,但是由于亲小人,远贤臣,受利益的诱惑,六百里地没得到,六里地也没得到,甚至于客死他乡,最后楚国也亡了。什么是昏君,什么是明君?君王明白,道德高尚,百姓之福,国家、天下之福,君王也就真正有福。对楚怀王个人来说是客死他乡,大家想想得有多少老百姓倒霉。屈原伟大是有这么一个大背景,他是浊世清莲,他是暗夜中的朗月,他是先忧后乐的聖哲先知,这样一说大家就能理解了屈原的伟大吧,因此中华民族才用一个节日来纪念他。

屈原认为自己有机会使楚国强大,使楚国统一天下,但是由于楚怀王和后继的楚顷襄王都是小人,屈原先后两次被流放。屈原第一次被流放,就写了《离骚》,希望用他的心唤醒楚怀王,楚怀王看了《离骚》可能有点后悔,还真又重新启用了屈原。可他确实不是明君,还是相信小人的话,后来屈原又被第二次流放。因为屈原的正直忠诚,因为他仁爱无私,他就要影响那些现有的贵族当权者的利益,当然他就被小人進谗言,就给流放了。是因为他富国强民的这种理想,其实他做得正、做得好,而受到小人诬陷。当然在《离骚》这篇长诗里面,都在说这样的内容。我这样说了以后,希望大家再读《离骚》就能有更好的理解。

屈原两次被流放,在第一次流放的过程中他写了《离骚》,为什么叫《离骚》呢?用西汉太史公司马迁的话叫“离忧”,离是别离,就是离别时的忧愁、忧虑。还有人说发牢骚,其实我们看到的屈原不是发牢骚,屈原那样一个圣贤,他是忧国忧民的,他不是发牢骚,他谈的是对整个国家的理想。他用他的心在呼唤,其实他的心在流血,如果按照现实那样发展下去,楚国一定会亡国,楚国的老百姓,包括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遭殃。

屈原的胸怀其实不光是楚国,人家说他爱国,其实真正的圣贤都是心怀天下。屈原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认为秦国严刑厉法,统治严苛,所以不希望天下由秦国来统一治理。其实他不光是爱国,他是关爱天下百姓的。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