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不负好友嘱托积德 儿子京镗官至宰相

劉曉


【正见网2022年09月15日】

中国的姓氏中“京”姓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姓,据说它源于周朝天子的姬姓,周宣王的弟弟被分封在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建国,成为郑国第一代君主,是为郑桓公。郑武公时非常宠爱武姜,武姜先后生下两位公子:长子叫寤生,次子叫段。寤生继承王位后,段被封在一个叫京城的地方,于是他的后代中便有以京作为姓氏的。

在历史上“京”姓人中最出名的应该是南宋丞相、词人京镗。京镗(1138 —1200年),字仲远,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他的父亲京三郎是八品小官,但为人诚信友善。

京三郎有个好朋友,病重时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不肖,会将家产败光,就找来京三郎,将千两银子交付与他,并说:“等到我的儿子陷入困境,请你周济他,这是你对我们的恩惠啊。”京三郎郑重对朋友承诺,一定不负嘱托。

京三郎的好友去世后,他的儿子果然花天酒地,很快败光了家产,变的穷困潦倒,无家可归。京三郎将他找来责问道:“你父亲给你留下了不少家产,为何却到了如此地步?”其子羞愧不已,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看到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京三郎又说道:“我这里有一件东西想给你,但担心你又拿去玩乐。”其子指天发誓,说自己绝不再象以前那样度日。察觉到了他悔过的真心,京三郎马上取来他父亲留下来的千两银子交给他,银子上的封条依然如故。

其子抽泣道:“我父亲临终时,告诫我要善事京公,没想到今日竟然有这样的收获,这足以证明您高尚的品德并不因生死而改变。”他再拜接过,从此改过自新。

京三郎不昧朋友的钱财等善行,无疑是在积累德行,他的第三个儿子京镗位极人臣,与父亲重德应该是有着关联的。

京镗在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考中进士,之后在“才子之乡”临川任主簿,在庐山山南星子县任县令。京镗为人宽厚,待人有礼,处理政务公正,江西地方长官龚茂良见到京镗后,感到他的不凡,赞叹说:“你真是朝廷的人才。”于是举荐他入朝为官。

在面见孝宗后,对答如流、切中时弊的京镗被擢升为监察御史,累迁右司郎官,其后还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刑部尚书、参知政事、丞相等,封翼国公。

1141年“绍兴和议”后,南宋一直向金国称臣纳贡。1187年,太上皇高宗驾崩恰逢金国使臣来庆贺孝宗生日。因在居丧期间,孝宗不宜接见,即派京镗为宾佐,负责接待使臣。金国使臣本想多逗留几日,但京镗以国丧之日,不宜以贺喜的名义久留为由,果断地拒绝了这无理的要求。孝宗对此十分赞赏。

第二年,金国又派使臣来吊唁。为了答谢,孝宗派京镗为报谢使,出使金国。到了金国后,金国并未遵循汉地居丧三年的习俗,依旧是大摆宴席,鼓乐招待。京镗表示现在是国丧期间,不宜饮宴,请求免除宴席,金国人不同意。京镗便退了一步,说如果不能免除宴席,但请求撤去宴乐,如果不撤除就不入席。

金国官员予以威胁,但京镗毫无惧色,表示“头可取,而乐不可闻!”说罢带手下拂袖而去。金兵意欲阻拦,但遭到了京镗的厉声呵斥。金朝皇帝听说后,感叹道:“真是南朝的忠贞耿直之臣啊!”遂下令撤去宴乐,然后请京镗入席。

事情传到南宋朝廷后,孝宗龙颜大悦,对大臣们说:“士大夫平常谁不自认为有气节,但是有谁能像京镗这样临危不变,能临危不改变志操呢?”复命后的京镗被提升为工部侍郎。

1188年,京镗在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成都知府后,采取了减免征敛、让利于民、惩治凶犯、加强治安等一系列措施,很快就形成了蜀地大治的稳定局面。这表明,他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大臣。在四川任上,他还留下了许多写景抒情以及与友人唱和酬答之作。

其中一首《定风波》堪称其代表作。词曰:“休卧元龙百尺楼。眼高照破古今愁。若不擎天为八柱,且学鸱夷,归泛五湖舟。万里西南天一角,骑气乘风,也作等闲游。莫道玉关人老矣,壮志凌云,依旧不惊秋。”意思是自己满怀报国之志,如果不能成为擎天之柱,就像范蠡一样辞官归隐,泛舟太湖。

  1200年八月,京镗病逝,赠太保,谥文忠,后改谥庄定。

参考资料:《寰球名人德育宝鉴》 《宋史》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