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幼学琼林》:文臣(六)

紫穹


【正见网2022年08月16日】

【原文】

萧曹相汉高,曾为刀笔吏;汲黯相汉武,真是社稷臣。召伯布文王之政,尝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遗爱,不忍伐其树;孔明有王佐之才,尝隐草庐之中,先主慕其令名,乃三顾其庐。

【注释】

萧曹:萧何与曹参,先后任汉高祖的丞相。 

刀笔吏:古人曾用竹简写字,错处会用刀子刮掉重写,故负责文书档案的小官吏,称为刀笔吏。

汲黯:汉武帝时大臣,性情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不留情面,因而君臣敬畏。被汉武帝视为能捍卫国家的社稷之臣。 

召( shào )伯:召公奭( shì ) ,周文王侄子,与周武王、周公旦是同辈堂兄弟。他辅佐武王灭商后,虽然因功被封于蓟,建燕国,但他依旧留在都城镐京辅佐王室,于是又被封食邑于镐京附近的召地(今陕西岐山西南),故又称召公。他便是后来燕国和召国的始祖。他尝居甘棠树下理政断案。后人为之作《甘棠》一诗,收入《诗经》,感怀他的恩德。

令名:美名。

【译文】

萧何、曹参成为汉高祖的丞相之前,曾是普通的执笔写文案的小吏,汲黯是汉武帝的大臣,被武帝视作国家社稷的重臣。召伯广布周文王的德政,曾在甘棠树下理政,后人感念他对百姓仁爱,不忍心砍伐他遗留下来的这棵树;诸葛孔明有辅佐帝王的才能,曾隐居在隆中的草庐之中,蜀国先主刘备仰慕他的美名,三次前往草庐拜访,请他出山相助。

【点评】

“刀笔吏”对“社稷臣”,“文王之政”对“王佐之才”,“甘棠之下”对“草庐之中”,“后人”对“先主”,等等。处处体现极为工整的骈文对仗风格,因此朗朗上口,堪称美文。

为配合这样的文体,人物的选择不按年代顺序进行,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召公是周朝人,而孔明是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人物,只因两者所曾住过的地方都跟草木有关,而思念召公的后人与仰慕孔明的先主,又刚好形成完美的先与后的对比关系。

可见作者成文,既要选择内容能对后世子孙有德行教化作用的,又要最大限度给人以文笔优雅流畅,富有节奏韵律的美感,在选材上、整理上,是相当花费心血的。吾辈读此内外皆美的现成雅文,当感恩承传,视为珍宝。

【故事】

召公“甘棠遗爱”  创“成康盛世”  

颂扬地方官离任后的恩德,表达百姓的不舍和怀念,常用“甘棠遗爱”这个成语,它就来自西周时期召公一视同仁,甘棠树下广布德政的典故。

召公(姬奭)辅佐了西周时期周武王为首的三代帝王,而甘棠理政之德更是惠泽了成康两代帝王,开创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四十多年未用刑罚的“成康之治”,成为后世以德治国,仁爱百姓的典范和榜样。

他最初因辅佐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西周之功,受封于蓟(今北京),建立了燕国(北燕)。 但他没有前往封地直接管理自己的诸侯国,而是派长子管理燕国 ,自己则留在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辅佐周王室治国理政。武王死后,其儿子周成王继位,召公便成为教导和辅佐年幼帝王的三公之一,担任成王的太保,与周公旦共同辅佐成王, 并与周公分陕而治,陕地以西召公主管;陕地以东周公主管。所以甘棠遗爱的典故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他辖下的地方。 

《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召公治理西边封邑,公正仁厚,不分贵贱广布仁政,辖下百姓对他十分感恩,得到了百姓的爱戴。一次他巡行乡邑,见有棠梨树,便在树下断案理讼、处理政事,因公正无私,仁爱有加,从侯伯到庶民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没有一人失职受困,皆臣服他的处置,因而一片安乐祥和。召公死后,百姓思念他,感怀甘棠树下他留下的恩德,不忍砍伐此树。后人于是作《甘棠》一诗,称颂他的仁德(《诗经•召南》的一首)。

周成王死后,召公再度辅佐下一代的周康王,就这样以甘棠理政之德辅佐两代皇帝,继承和实践周文王的仁政,仁爱所有身份地位的人,成就了这个不可思议的太平盛世“成康之治”——四十多年未用刑罚(《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堪称奇迹 ,对君臣与百姓都完成了极高的道德教化。君臣民三者一心,天下祥和,以德政为周朝打下了八百年的根基。

可以这样说,周公主要在国家体制上,建立了完善的周礼制度,和施行仁政、慎用刑罚的原则,完成周朝君臣上下和诸侯国与王室关系的整套管理机构。也臣服了四方。召公则侧重在这套体制的保障下,具体地实践先祖周文王当年恩及枯骨的仁政,继承下来,广布天下。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