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幼学琼林》:文臣(二)

紫穹


【正见网2022年06月17日】

【原文】

都宪中丞,都御史之号;内勤学士,翰林院之称。 天使,誉称行人;司成,尊称祭酒。 称都堂曰大抚台,称巡按曰大柱史。 方伯、藩侯,左右布政之号;宪台、廉宪,提刑按察之称。

【注释】

都宪中丞:都宪,是明代监察机构“都察院”的别称。中丞是其主管官员。

都御史:明朝都察院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类似于过去的御史中丞。明以前,唐朝至元朝,监察机构一般称作御史台,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主官,御史中丞副之,中唐之后,御史大夫多空缺,御史中丞为实际上的主官。因此,都宪中丞就是都御史的别号。

翰林院:指翰林学士院,院中任职的翰林学士是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书的官员。

行人:古代传达皇帝诏令的官员。

祭酒:管理国子监学府的官员。

大抚台:明代外派的巡抚,同时拥有监察职权,因此兼任都察院副都御史的官衔,巡抚与御史台合在一起,故称大抚台。

大柱史:柱史原是中国古代星官名,属紫微垣,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古人按星官对应人间的朝廷官职,柱史便成为古代史官名,因常在殿柱下工作,故名柱史,或柱下史。后称巡抚为大柱史,又称侍御、总马、执法大夫、绣衣使者。

方伯:出自《礼记·王制》,原指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明清时成为对布政使的雅称。

布政: 明朝时,叫布政使,是承宣布政使司(一级行政区,大约等于现代的“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分左右两位。承宣布政使司是官署名。

宪台:汉称御史官署为宪台。 唐龙朔二年,改御史台为宪台,后成御史官职的通称。

廉宪:明代按察使之别名。

按察:掌管一省的刑法事务。“按察使”一名始见于唐朝。原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近于御史。

【译文】

都宪中丞,是监察官都御史的别号;宫内侍奉皇上的学士,就是翰林院的才子。天使,即传达天子诏令的使者,行人的美誉。司成,是负责国子监学府的祭酒的尊称。把都堂叫大抚台,把巡抚称作大柱史。 方伯、藩侯,是左右布政使的雅号;宪台、廉宪,是提刑按察使的别称。

【故事】 御史包拯  弹劾权贵  震动朝野

学完这期内容,我们很多人可能马上想到公正廉明,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宋代开封府包青天——被世人奉为司法之神的包拯。那么,在开封府,他是何种官职呢?他是否担任过御史中丞这样的古代顶级监察官呢?回答是肯定的。

包拯一生当中担任的职务非常多,我们今天只提及权知开封府和监察御史、御史中丞这几个跟司法监察最紧密的官职。

先说百姓家喻户晓的。那就是他在开封府的官职。宋仁宗嘉佑元年12月(1057年1月)他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任“权知开封府”。“权”就是权且代理,“知”就是管辖,权知开封府就是开封府的代理知府。这个职位属于何种级别呢?如果拿今天中国大陆的官职来比较,大概相当于北京市市长,因开封被称作汴京,乃是繁华的京城,宋代的首都。开封府知府,跟郡侯,邦伯,也就是过去一方诸侯的地位、权力类似。是省一级的行政区长官。拥有司法监察的职权。这方面的民间故事家喻户晓,我们就不必重复了,主要讲大家不太熟悉的、但是更加重要的监察御史和御史中丞。

这个两个官职,都能纠察、弹劾贪官污吏。监察御史是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等事务的一个官职,官阶不高,却可以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当然就会成为一个极易得罪人,让人嫉恨,甚至关乎性命的苦差。但包拯毫不畏惧。

宋的御史中丞本为御史大夫的次官,但御史大夫很少授予,中丞自然成为监察机构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所以,前者“监察御史“官阶较低,类似言官。后者则等同是监察机关的最高长官。这两者看似并不直接给百姓办案,主要针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却对维护国家法律,保护百姓,起到更加关键、巨大的作用。

包拯任监察御史早于开封府,任职期间,他执法不畏权贵。惩处过按察使、知州、皇帝仁宗的亲信等众多高官酷吏,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佑的女婿郭承佑和仁宗外戚张尧佐等人。执法真的是铁面无私,不分贵贱。

他弹劾过的案例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办了江西转运使王逵。王逵巧立名目盘剥百姓导致民变。之后又派兵捕捉百姓,滥用酷刑虐杀,死者不计其数。但王逵与朝中宰相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有恃无恐。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揭露王逵 “心同蛇蝎”。最后一次敢于当面指责皇帝仁宗,痛斥到:“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意思是说,“身为当朝之主,不知体恤百姓,不听民众的心声,固执地使用酷吏,对王逵一人何其幸运有利,但对他管辖下的一路百姓,是多么的不幸,多么的悲惨啊!”其言词激切刚直,朝野震动,终于罢免了王逵。  

1058年,包拯升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就是兼任御史中丞。包拯最为历史称道的,就是出任御史中丞时的功绩,他敢于将监察官的最高司法权,用到了刀刃上。他毫不留情地连续弹劾了三任三司使。三司使相当于今天说的财政部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号称“计相”。

由于掌管国家经济命脉的最高长官都被包拯牢牢监察,毫不徇私,皇帝仁爱,臣子公正执法,百官肃然,上梁正,天下必然太平。这才有了仁宗时君臣守法、百姓清平和乐的生活。北宋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包拯功不可没。

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幸,当时就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可见,监察百官,为民做主,维护司法公正,是他最大的功绩。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