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唐太宗说:“官员应以百姓之心为心”

秦自省


【正见网2019年01月07日】

一、行德爱民,民愿拼死效力!

从前,秦穆公乘车外出,在半路上车子坏了,车子右边的马跑失了,被农夫逮住。秦穆公亲自去寻找,没有找到。后来,到岐山的南面,看见几个农夫,正在吃马肉。秦穆公叹息说:“吃了骏马的肉,而不马上喝酒,恐怕马肉会伤害你们的身体啊!”农天们说:“这里哪儿会有酒?”于是,秦穆公说:“我的车上有酒。”就派人去车上取来酒,让他们一一喝了酒,才离开。

过了一年,秦、晋在韩原作战。晋国军队已经包围了秦穆公的战车,晋大夫梁由靡,已经抓住了穆公战车上左边的骖马,晋惠公的车右勇士路石,用兵器击中了奏穆公的铠甲。

这时,曾经在岐山南面分食穆公马肉的农夫们,召聚来三百多农夫,用尽全力在秦穆公的车下,与晋兵奋战,于是大胜晋军,反而擒获了晋惠公回来。这就是《诗经》上所说的:“作为君王,就要公正无私,推行仁德,宽容大度,百姓才会竭尽全力为君王效力。”作为君王平时推行恩德,爱护人民。那么,人民就会亲附君王,就会愿意为君王拼死效力。
    
二、作战凭什么取胜?

长勺之战前,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与齐国作战?”鲁庄公回答说:“我对百姓施行恩惠时,从不吝惜衣食;祭祀神明时,从不吝啬祭品与玉帛。”

曹刿却说:“要从根本上施行恩惠,老百姓才会心悦诚服,百姓安居乐业,鬼神然后才会赐福。如果能对民众广施恩惠,又能公平合理地处理政事,让官员致力于治理国家,让百姓致力于耕种;军事行动不违背农时,祭祀时用的规格不违背礼制;国家财用充足,朝廷与百姓都有丰厚的祭品来祭祀上天。果真这样,使用民力百姓没有不服从的,祈求上天,粮食没有不丰收的。现在您对百姓施的只是小恩小惠,祭祀时也只是祭品丰厚。小恩小惠不可能给普通百姓带来好处,祭品仅仅丰厚也不能说明全国上下生活都优裕。施恩不普遍,民众不会归心,祭祀不普遍,鬼神不会降福。我们凭什么条件,能打赢这场战争?老百姓要求的是财用不匮乏,鬼神希望得的是祭品丰厚,所以一定要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

鲁庄公回答说:“我审理诉讼案件,虽然不敢说每一件都亲自过问,但必定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如果您真能做到这样,如您所言。我们就有条件,取得这一仗的胜利了。假如平时心里时刻考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即使才智不够,但迟早是能达到目的的。”

结果这一场战争打下来,取得一个中等的胜利。
   
三、齐景公听从臣下教诲!

景公问晏子道:“我想要和大臣们和睦、与百姓们亲近,该怎么办呢?”晏子回答说:“君王能得到贤臣并任用他们,与他们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听从他们的劝告之言,赦免他们的过失。任用大臣不能过份求全责备,使用近臣不能用自己所宠爱的人,不要因为自己的嗜好欲望而使大臣们的家穷困,不要亲近阿谀小人而伤害贤臣的心,臣下居家应不在外求取,就能自给自足,臣子侍奉国君应不以个人的亲疏来举荐贤人,这样君臣就能和睦相处了。征收赋税要轻,使用钱财要节俭,不能长时间地兴办工程。使用百姓不枯竭民力,百官设置适当,关隘集市只稽查而不征税,山川林地生产的东西,不独占它的利益。治理百姓,不要让他们无所适从;了解他们贫穷或是富有的状况,不要让他们处于饥寒交迫中,这样老百姓自然就亲附了。”

景公说:“好,我听从您的教诲!”因此,下命令所有的臣子下人不准外人去亲近进谒的人;摒除梁丘据,不许他接受举报,百官的位置设置恰当,关隘集市只稽查而不征税;山林水泽允许百姓自由出入,做生意;冤枉举报他人的,才有罪;留在监狱里的犯人,也进行清理,平冤释放。
    
四、为政施恩,民归如水

鲁国正卿季孙氏,治理鲁国时,尽管杀人很多,也必求与他们的罪恶得当,尽管处罚的人很多,也必求与他们的过失相符。子贡评论说:“多么暴虐的国政啊!”季孙氏听到了这种评论,就去问子贡:“我诛杀人必求与其罪恶相当,惩罚人必求与其过失相符,可先生以为我为政暴虐,是什么原因呢?”子贡回答说:“你为什么不能像子产那样施仁政治理郑国呢?子产治理郑国,只经过一年,受罚的人就大为减少;经过二年,应受诛杀的人就绝了迹;经过三年,监牢里就没有被拘禁的人。所以深得百姓爱戴,人们就像流水趋下那样,自然地归附他,就像孝敬父母那样地尊敬他。在子产病重将要死去时,人们都感到痛苦,叹息说:‘如果有人能代子产去死该多好啊!’在他死后,士大夫在朝堂上痛哭,生意人在市场上痛哭,农夫在田野间痛哭。他们痛哭流涕,如同死了父母。现在,我倒私下听说在先生病重时,人们就高兴;而当先生病愈康复时,人们却担惊受怕。因为你要死了,人们就表示庆贺,因为你健康,人们就惧怕,情况已经是这样了,不是因为你为政暴虐,会是什么呢?”季孙氏听后,向子贡顿首拜谢说:“真心地听从先生的教诲”。

五、曹操批准“赋税从轻,法令从宽”

当时,曹操制订了新的法令,颁下州、郡执行,新法令比以前,严厉得多,而且当时征收绵、绢很急迫。为此,长广郡太守何夔,对曹操说:“古代的君王把赋税分为九等,以距京城的远近作为标准,而且根据归附早晚与治乱的情况,订立了轻典、中典、重典三种不同的刑法标准。我认为长广郡,应该按照归附较晚的边远地区施行法律,赋税从轻,法令从宽。民间的小事,由地方官员因地制宜,自行处理,这样做,上不违背朝廷正法,下可顺应百姓之心。等到三年之后,百姓安居乐业,然后再推行朝廷的统一法令。”曹操批准了这个意见。

六、唐太宗说:“官员应以百姓之心为心”

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问王珪说:“近代的君臣治理国家,大多要比古时的君臣拙劣。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珪回答说:“古时的帝王治国,志趣在于清静无为,他们想百姓之所想。近代的君臣治国,则只图损害百姓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任用的大臣,不再是通晓儒术、经学的人。汉朝的宰相,没有一个不是精通一门经学的,朝廷如果有什么疑难问题,大多都能引经据典,作出决定。这样,人们就多懂礼义规范,国家的治理也就达到了太平。近代重视勇武,而轻视儒术,还夹杂着法令刑律,儒家的道德规范,已经遭到损害,淳朴的风气,受到很大的破坏。”太宗很赞同王珪的话,他强调说:“官员应以百姓之心为心。”

从此以后,百官中,学识好,有长处,并懂得治国经邦、关惠百姓的人,大多都得到晋升,有的还多次得到提拔。

七、“百姓现在是懂得报复了!”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我国官员已经有三十三人阵亡了,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死难的。杀了百姓吧,又不能杀那么多;不杀百姓吧,又痛恨他们眼见长官被杀,他们却不救。究竟该怎样处置他们好呢?”
    
孟子回答说:“在遭灾的年头和闹饥荒的岁月,您的百姓中年老体弱的人,饥饿辗转而死于道旁沟中,年轻力壮的逃散到四面八方,这样的人差不多有千人了吧?而您的粮仓中,堆满谷物,库房中存满财宝,没有一个官员向您汇报,这都是因为居高位的人漠视百姓疾苦,还要压榨他们。曾子说过:‘警惕呀警惕!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的!’百姓现在是懂得如何进行报复了,您不要责怪他们。大王您施行仁政,老百姓才会拥戴他们的上级,才会为国家、为长官而效力至死。”
   
八、“明其所欲,行其所善”!

齐景公时,大雨雪连续下了三天而不止,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面的台阶上。晏子入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雨雪下了三天居然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正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正在受冻,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正在辛苦。现在,君王不知道百姓的疾苦啊!”

景公说:“说得对!我听从你的教诲。”于是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的百姓。命令凡看见路途上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的,看见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是哪家的,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已任职的发给两月的救济粮,生病的发给两年的救济粮。

孔子听到这事后,说:“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喜欢做的事。(原文:“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

(均据清代《渊鉴类函》)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