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新闻网2017年11月26日】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话经常能听到,出自《诗经》。殷:商的别称;鉴:镜子。指的是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以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牧誓》为据,我们来帮商纣王总结一点教训。
前后纣王
中国河南省的鹤壁市,是一个包括了几个县、乡镇的地级市,当年商纣王就住在那里,纣王留下的遗痕不少。
纣王住的地方名为朝歌,他的先祖武丁王在这里住过,武乙、帝乙都在这里住过,原来的地名叫“沬”,也叫“沬邑”,似乎是纣王的父亲帝乙将它改了名,大号朝歌,商纣王就住在朝歌,这个地方到现代也没有改名,仍叫朝歌。
纣王最后赴火身死的鹿台,就建在朝歌城里,是当年朝歌城的心脏、国家的钱库。它的东边有个钜桥村,是商末的国家粮库所在地。鹿台紧邻的王寨、申寨、刘寨三个村,曾经是当年朝歌城纣王的守城军队的驻地。为军队供给物资的:草屯村──草料场;牛庄──养牛和圈牛基地;化皮村──皮革铠甲、马匹鞍具作坊,还有一个交卸村,是官员交换官印的地方。
纣王的衣食住行在朝歌都有体现,以鹿台为中心:西边花窝村,为王室养植花卉的地方;西南鹰犬村,纣王狩猎时要用的鹰和猎犬出自这里,现在改名为古城村;城东北鱼坡村,是商纣王养鱼的地方,过去古县志中叫“殷鱼池”。北边姬庄,“姬”,美女也,王宫舞女、歌女等的歌舞教坊、乐队所在地和居住地,美女集结地。西边唐庄,纣王的寝宫──“宫堂”所在地。
为人熟知的,是摘星楼,商纣王杀比干之处。纣王死后它被废弃,现在只能看见一座高13米、方圆100米的夯土台子了,原来有个高台,高台之上又建一个楼阁,寓意伸手即可摘星。当年应当不是一点点的气派。
纣王囚禁周文王的羑里也还在,在朝歌以北60里,也没有改名,周文王在羑里待了7年,推演出的《周易》,影响力不知是7的多少次方。
纣王也葬在朝歌,那个地方叫辛村,是因他而得名的,县志记载:“辛村相传是因商朝最后一个帝王名辛,其墓葬于此地,故名辛村。”
有一句话:“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这些活化石不声不响地说:纣王,建功立业的事是做过一些的,糊涂事也是做过一些的。
朝歌人对商纣王也是有评价的,用的是民间的方式,叫《纣王与马童》。
他们说,商纣王原是玉皇大帝从天上派下来的,他白天在下界办事,晚上回天禀报,而且还是兢兢业业的,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不料有一天,他回天宫让马童在外面等他,无聊的马童将门前的树摇来玩,谁知那是棵“霜树”,一摇动,天气骤然变冷,大霜降临下界,把所有庄稼全冻死了。这个祸闯得不小,普天之下这一年颗粒无收。商纣王再也没脸回到凡间,就把马童变成自己的模样儿,再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上,打发他回凡间充当纣王,并嘱咐说:“你没本事管那么多,大臣们说咋办就咋办算了。”马童不懂朝政,坐上王位只知道吃喝玩乐,慢慢就把国家弄坏了。
此纣王非那纣王,朝歌人眼里,真正的纣王是有大功业、后来因疏于管教属下而羞于下凡的那一个。
慢神弃祀
再说“昏弃厥肆祀弗答”,抛弃对神灵、祖先的祭祀。
这类事情发生的比较晚,纣王即位初期,对神灵、先祖还是恭敬的。
帝辛时代留传至今的一些青铜器,刻有纣王进行祭祀的铭文,比如四祀邲其卣,它的铭文是:乙巳,王曰:“尊文武帝乙,宜在邵大庭”,遘乙翌日;丙午,免言;丁未,煮;己酉,王在杵,邲其赐贝在四月,惟王四祀翌日。──这是帝辛四年,纣王在乙巳日的第二天祭祀父亲帝乙,祭祀结束之后邲其得到了纣王的奖赏,是一些钱币贝,邲其用获得的贝铸造了青铜卣,纪念这一荣耀。
甲骨文也留下了帝辛的祭祖活动记录,就是征战途中,祭祀仪式也是要进行的。神灵无处不在,过山涉河、出征凯旋都要祭祀,留下了很多的甲骨文记录。
后期的商纣王不祭祀上神,史籍多有记载。甲骨文出土,证明这一点人们倒没有冤枉他。
这个实在很严重。比后世演绎出的那些耸人听闻的故事都要严重得多。王不祭天,欲弃天命的眷顾而去吗?
当然不是,是慢神怠祀。
史料佚失太多,只好请墨子来解说,而墨子又要将周武王请出,方可知其一二──周武王有《太誓》一文,说到商纣王的弃祀。今本《太誓》早被史界勘为伪作,真本如今也不知所终,《墨子》有一些引文:“于《太誓》曰:纣夷处,不肯事上帝鬼神,祸厥先神禔不祀,乃曰:‘吾有命,毋僇其务。’”──商纣王平时不愿侍奉上帝、鬼神,丢开祖族神祗不祭祀,倒说“我有天命,不必努力做事”。
“谓人有命,谓敬不可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说人是有天命,说敬天没有必要;说祭祀没有好处,说暴虐没有坏处。
《太誓》一文,成于牧野之战两年前,得天之授命的周武王,在伐纣之前已经知道:“天亦纵弃之而弗葆。”──上帝也放弃他不再保佑了。
天子享有上天赐予的特权,却不怀敬仰的心,跟子女不孝顺父母,道理是相通的。
至于“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对其他的诸侯王室的祖先不再祭祀,倒是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危险。 贵族们被他隔离出去,原有的宗法制度也就渐渐解体了。人心涣散,王室就处于险境。牧野之战的前徒倒戈,体现得是最直接的。
参考文献:
1.《鹤壁郊区文史资料》
2.《商代史 殷遗与殷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