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公布“超级细菌” 我们如何应对

【正见新闻网2017年04月18日】

“超级细菌”是指临床上出现的多重耐药菌,对全部或几乎全部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机体感染“超级细菌”后会出现脓疮和毒疱,甚至发生肌肉坏死。由于抗生素治疗几乎不起作用,感染者会相继出现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等症状,直至最后死亡。

2017年2月底,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一份列有12种“超级细菌”的名单,指出这些病原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对人类健康构成最大威胁。2015年WHO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超级细菌”等耐药菌感染,到2050年,这一数字有可能突破千万,超过目前死于癌症的人数。同年11月16日~22日是世界首个提高抗生素认识周,WHO发起了“慎重对待抗生素”的全球运动,旨在提高公众、决策者、卫生和农业专业人员的认知,强调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抗生素在未来持续、有效做点什么。下面就为大家简要梳理“超级细菌”的类型,产生原因和应对措施。

WHO列出的12种“超级细菌”中,专家按照细菌耐药性强弱、细菌传播难易程度和需新型抗生素的迫切性等将它们分为极为重要、十分重要和中等重要三级。

极为重要的3种“超级细菌”是鲍曼不动杆菌、绿脓杆菌、肠杆菌,均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主要见于医院感染。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治疗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阴性菌的最重要药物,被业内称为“王牌抗生素”,可谓抗菌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感染该类细菌,感染者需要联合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却收效甚微,徒增经济负担。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例,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它是目前院内感染检出率最高(占18.5%)和耐药性最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大于70%)的细菌。

被列为十分重要级的6种“超级细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淋病奈瑟菌等。它们均易在卫生习惯较差的人群中进行传播,一旦感染后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导致防治成本明显提高。

最后3种致病菌则是由于对现有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而被列入了中等重要级,分别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志贺氏菌。

“超级细菌”的产生有两方面原因

“超级细菌”是如何产生的呢?

20世纪2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标志着抗生素时代的来临。此后,抗生素帮助人类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细菌攻坚战,一度成为最常用的治疗药物。然而近30年来,这一局势逐渐发生了逆转。

随着细菌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其自身代谢途径发生改变,并产生相应的灭活物质抵御抗生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药治疗技术的提升,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过于频繁且常常非必要地使用抗生素,导致了对抗生素治疗耐受的新型细菌——“超级细菌”的出现。2015年11月,中英两国研究者在牲畜和人体内发现了一种能够对抗强效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基因;2016年5月,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国境内出现了首例无法被任何已知抗生素治愈的“超级细菌”。抗生素滥用正是“超级细菌”日益猖獗的“幕后推手”。

此外,既往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抗生素已经基本研发完毕,新的靶点还未找到,抗生素研究进入瓶颈。加之许多制药企业对抗生素的研发投入较少,产出自然也不尽如人意,导致每年新上市的抗生素种类逐年递减。

对抗“超级细菌”的行动在加快

面对“超级细菌”,我们该如何应对?

专家提示,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加快药物研发刻不容缓。医疗机构应做到规范用药、合理用药,尽量缩短用药时间,同时避免滥用或误用抗生素。2016年4月4日,来自中国感染、呼吸、临床微生物和院感控制等多学科的专家,在整合众多研究成果,汲取权威专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历时一年编撰的《广泛耐药(XDR)革兰阴性菌感染抗菌治疗专家共识》正式发布,为广泛耐药菌感染的临床诊疗和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普通公众则只需牢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四大原则即可,它们是:

①谨遵医嘱,按症用药;

②发热不明,检查先行;

③口服优先,注射后行;

④慎用广谱,避免耐药。

此外,政府与企业应充分重视抗生素耐药问题,自上而下加大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力度,并开展破坏细菌耐药基因和增强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深入研究,为预防“超级细菌”提供更长远和可靠的支持。

事实上,国内外科学家一直没有放慢研究的脚步,近来在对抗“超级细菌”的研究领域也取得一些可喜成果。来自英国的科学家发现,用于治疗皮肤感染的抗生素奥列万星(oritavancin)可通过“暴力手段”撕裂细菌并将其杀死,且杀死细菌的力量比万古霉素强1.1万倍,为研发新一代击败“超级细菌”的药物另辟蹊径。澳大利亚的分子生物学家利用X射线晶体分析技术,成功解析了“超级细菌”的结构,发现包裹在“超级细菌”外部的蛋白质正是它掩护自己,抵御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关键部位。由此,他们制定了先以一种药物攻破外部蛋白,再用另一种药物杀死无保护细菌的治疗策略。此外,我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研究团队,针对“超级细菌”的最后防线——粘菌素开展研究,明确了我国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多粘菌素的耐药情况,填补了临床感染多粘菌素耐药基因数据和认识上的空白。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