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阿育王塔佛顶骨舍利面世

【正见新闻网2010年06月11日】

据大陆媒体6月12日报导,今天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在千年古刹栖霞寺面世。启请出来的佛祖圣物将被供奉在特制的微观显微镜下,供公众360度瞻礼。上午11点,现场的信众有幸零距离瞻仰圣物。

四台空调恒温恒湿监控  助阵模拟“地宫”

金棺银椁的启请就在藏经楼内举行,藏经楼的正中间摆放了两排椅子。正中间是一张桌子,桌子不远处有一个巨大的透明钢化玻璃罩。这个钢化玻璃罩就是用来供奉七宝阿育王塔的。据介绍,除了金棺银椁、佛顶骨、舍利要供奉外,七宝阿育王塔也将被迎请到栖霞寺供奉。

钢化玻璃罩下面有恒温恒湿监控器,温度严格控制在18℃~22℃之间。另外,下面还有专门输入惰性气体的管道。

如今要在藏经楼内启请,除了钢化玻璃罩外,4台大空调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才行,它们能够确保现场基本恒温恒湿。要模拟地宫的环境。金棺银椁、阿育王塔在地宫中保存了近千年,形成了一个相对恒温恒湿的空间。

佛舍利只有米粒大  借助80倍显微镜瞻仰圣物

藏经楼摆放的桌子上有架显微镜。显微镜下摆放了一个小小的玻璃罩。显微镜的镜头对准了玻璃罩,一旁还有一个电脑显示屏。

它是为这次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特意制造的,它可以让圣物放大80倍后,供公众360度瞻礼。

据现场调试工作人员介绍,佛祖舍利只有米粒大小,因此,才特意制作了这样一台大型的显微镜。而佛顶骨约一元硬币大小,不用供奉在显微镜下就可瞻礼。

专家介绍说,这些圣物在地下已经保存了近千年,形成了一定的小环境。它们被请出地宫,来到博物馆后,保护环境一直都是模拟地宫的。此次搬“家” 正好赶上夏天,和地宫中的相对恒温恒湿环境来说有一定的变化。因此,“搬家”过程中也要为圣物营造一个相对好的小环境,而且押运途中要做好防震措施,不能有任何震荡,不能倾斜,动作要轻巧温柔。“因为,一旦有任何的倾斜、震动,就怕影响金棺银椁内的圣物。”

可能先启请方形银函

今天上午9:00,南京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文物的终极秘密被揭开。不过,“塔王”中请出的金棺银椁有两套,一套是长方形银鎏金的金棺银椁,还有一套是方形银函。专家们暂时决定先启请方形银函。  

专家说,方形的那套学名叫盠顶盒(平顶,四边呈坡形),盖顶不仅有凸起的花草纹,还有类似仙鹤的飞禽图案;其内部还有一个方形的金盒,盒身遍布类似牡丹或芍药一类的花朵图案。长方形的银椁供奉在一个镂空的须弥座上,显得庄严而隆重,椁身还有佛像人物图案,其中一面有3座佛坐像。其内的金棺厚实匀称,做工精美,遍布精美的花草纹。这套金棺银椁先各用金属丝捆扎,防止棺椁盖滑落。

“还要考虑到佛顶骨、舍利的保存情况。如果佛顶真骨、舍利被水浸泡了怎么办?当年法门寺的佛指启请出来以后,就已经被浸泡得像面条了。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赶紧脱水了。”专家介绍说,金棺银椁其实也需要现场立即保护,比如,银函启请出了里面的小金棺,那么就要赶紧把银函放进真空状态的玻璃罩内,因为,银一旦遇到空气就会被氧化,变得黑乎乎的。而长方形的银鎏金椁会稍微好一些,“银鎏金工艺在古代是高难度的,金水渗透到了银子里面,这种工艺非常精密,同时,它能够保持一千多年都是金灿灿的,不会变色。”

“金棺银椁”背景资料
  
有专家透露,唐长庆四年,润州刺史李德裕在南京长干里打开了长干寺地宫,发现21枚佛祖真身舍利,于是将其中的11枚迁到了润州北固山甘露寺供奉,10枚留在原地。上世纪50年代,镇江甘露寺考古发掘,发现了藏瘗11枚佛舍利的金棺银椁。专家说,“外面是银椁,里面是金棺、小金棺,外形仿自唐朝时候的棺椁。”。

不过,长干寺地宫出土的其中一套是鎏金银椁,这套金棺银椁下面还有镂空、雕有莲花纹的须弥座,侧身上雕刻有四个佛像,相当精美。另外一套是方形银函,银函正面雕刻的是佛祖打禅的形象。专家介绍说,椁、函都有安置舍利的金棺,佛顶真骨安奉其中。

“佛顶真骨”背景资料
  
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荼毗后所得舍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遗骨舍利,如佛牙、佛指、佛顶骨等;另一类是珠状舍利子,其中又有骨舍利、肉舍利、发舍利之分。而前类稀有,后类居多。舍利是佛教圣物,《大智度论》说:“供养佛舍利,乃至芥子许,其福报无边。”

专家介绍,南京的佛顶骨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枚,法门寺发现的是佛指。那么这个佛顶真骨是如何来到长干寺的呢?专家介绍,这可能和一个叫施护的和尚有关。文献记载,北宋为佛教中兴时期,西行求法,再掀高潮,当时有印度高僧携佛骨舍利来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北印度乌填曩国高僧施护,将佛祖顶骨舍利奉献金陵长干寺,于大中祥符四年,安奉于长干寺阿育王塔地宫内。天禧二年,长干寺改天禧寺。南宋《景定建康志》上记载,天禧寺是长干道场,葬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祥符中建真身舍利塔,赐号“圣感舍利宝塔”。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