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之鉴:轻徭薄赋,确是要务!(三文)

默安


【正见网2016年01月09日】

一、应注重地方大吏的人选

汉武帝天资聪颖,即位后,始终亲自处理国家政事,躬亲理检,因而对辅政的宰相人选,不很重视,似乎只是让他们奉行成命而已。但是,对于任用郡太守一级的高级地方官员,汉武帝却十分留意。

辞赋家庄助(即严助,东汉时因避明帝刘庄的名讳而改姓严)担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后,汉武帝数年没有得到他的问候,于是给庄助写信说:“您厌倦了京师的生活,而怀恋故乡的山水人情,因而出任会稽郡的太守。转眼间,我已经很久没有得到您的问候了。”……

吾丘寿王,担任东郡都尉,汉武帝鉴于有寿王任都尉,就没有再设置郡太守,只是颁发了一封盖有皇帝玺印的书信,信中说:“你在我面前任职的时候,足智多谋,颇有建树。可是到地方上治理十几个城邑,肩负着郡太守和郡都尉(品级都是两千石)两个重担,却使得各项政务荒废,盗贼公然横行,民不聊生。这样的表现与在我面前时判若两人,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汲黯被任命为淮阳(今属河南)太守,他却不接受官印和缓带,汉武帝问道:“你看不起淮阳这个地方吗?我之所以派你到淮阳去做太守,是因为那里的官民关系相当紧张,影响大局,只得借重您的威名,去卧而治之(让汲黯带病卧养,而管理该地)。”……

从以上三件事,可以看出:各郡和侯国的事情,无论大小,汉武帝都十分熟悉,可谓了若指掌!以致地方长官们,总是感到皇帝似乎就在自己面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么敢不尽心尽力呢?所以,各郡及侯国的大吏,都能恪尽职守,把地方政务,治理得很好。

二、屏风之鉴

元和二年(807年),唐宪宗亲自主编了《君臣事迹》一书。宪宗由于天下太平,留心典籍,每次阅读到历代兴亡得失的事时,都再三重复品鉴这些言论。接着就摘录《尚书》、《春秋后传》、《史记》、《汉书》、《三国志》、《晏子春秋》、《吴越春秋》、《新序》、《说苑》等书中 可以借鉴的有关君臣行事的内容,集成十四篇,由他亲自作序,并书写在屏风之上,放在他的御座右边,其它的内容,书写于六扇屏风上,置于中央,对宰相大臣们进行宣告。

李藩等多位大臣,都上表称赞祝贺这一盛举。

后来,翰林白居易,为皇上制作诏书,来回复李夷简以及百官严绶等人的贺表。

在诏书中,(白居易代写)说:“从诸书中摘录下来作为借鉴之篇,并把它书写成屏风。与其看它散见于图书典籍之中,只在心中羡慕不已,倒不如将它列于白帛之上(作成屏风),能够亲眼看着它而去实行,希望我这样做,能被后人效法,而不单单看到古代人的形象。”还说:“森严在目,如见其人。论说是非,不久就可成为座右铭了。如果把它进行发挥采纳,也完全可以开启臣下的忠心了。’’白居易代宪宗所讲得这些话,真是太重要了。从中可看到唐代皇帝做一件事而受到中外人士的祝贺,其所答谢的诏书,也是如此殷勤,几乎让人感到有点琐碎了。

唐宪宗的那些文章中,包括有《辨邪正》、《去奢泰》两篇,都很有价值。

三、轻徭薄赋,确是要务!

对于后梁朱温的恶政,欧阳修先生在《新五代史》中,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斥责。而有关后梁实行减轻赋税之事,《旧五代史》中有记载,《新五代史》却将其忽略了。《旧五代史》中,记载如下:

“后梁太祖朱温建国之时,正是黄巢起兵将要结束的时候,太祖凭借着夷门一个城镇,对外密切注视烽火台的动静,以防外敌入侵。对内垦荒辟地,催促农民耕田栽桑,减少田租赋税,士兵们虽然饱尝战争之苦,百姓却乐意给他们输送给养,以二十四年的时间,很快就成就了霸业。后来,当梁末帝与后唐庄宗,两军在黄河之上对峙之时,黄河以南的百姓,虽然已被输送粮草搞得劳苦不堪,但仍然没有逃亡的。百姓这么做,并没有别的想法,只是因为赋税轻而且故土值得留恋的缘故。后来,后唐庄宗消灭了梁王朝,任命官吏孙谦,为租庸使(最高财政长官),他制定严厉的法令,对民众进行盘剥,横征暴敛供奉皇上,百姓的财产虽已竭尽,可是军队粮饷仍然不足,加上战事频繁,而又发生严重饥荒,不到三四年的时间,国家就濒临崩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因为过重的赋税劳役,使得民众对其深感失望的缘故!”

我(原文作者洪迈自称)通过历史事实对这上述文字,进行了考证,发现这一记载,真实可信。那些统治天下的人,应当以此为鉴,充分认识到:国家的存亡、社会的稳定,轻徭薄赋,极是要务!

(均据《容斋随笔》)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