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周武王广泛听取、善于采纳意见(二文)

辛弃名


【正见网2015年03月31日】

一、周武王广泛听取、善于采纳意见!

《尚书大传》记载:殷商末代的殷纣王,为人残暴恣睢。当时的西部诸侯长西伯姬昌(周文王),也曾被他囚禁,受尽了屈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觉得天子(指纣王)做得太不像样了,于是带兵伐纣,很快攻破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纣王感到绝望,在朝歌放火自焚,商朝从此灭亡。

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如何处理殷商的遗民,迫切地摆在了武王的面前。于是,周武王召集群臣,对此事进行商议。

姜尚向武王建议道:“古人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喜爱某个人,就连他房上的乌鸦,你也要喜爱。如果憎恨某个人,就连他家里的奴仆你也憎恶。’我主张把殷遗民斩尽杀绝,一个也不留。”(原文是: “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周武王觉得这样做,虽然干净利索,却对稳定局势不利。就问异母弟召公有何意见?召公说:“我认为应该杀有罪之人,不杀无罪之人。”武王觉得这样做,还有些道理。

周武王又问同母弟周公,想听听他有什么高见。周公非常严肃地说:“我觉得应该既往不究,使殷人有安定的住所,安心于他们的职业。凡是注重仁爱的人,都和他们亲近,和他们和睦相处。”

周武王听了,觉得周公的所说,实在最为正确!于是,就采纳了周公的意见。

周武王真是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并且善于采纳正确意见的人!

二、私心太烈,听而不决,犹豫命灭!

《晋书•甘卓传》记载:西晋灭亡之时,王导、王敦兄弟二人,帮助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司马睿当了皇帝,史称晋元帝。后来,王敦想起兵反叛朝廷,并劝甘卓和他一起造反。甘卓一开始满口应承下来,可后来又后悔了,并劝王敦不要走造反的道路。

王敦让人对甘卓说:一旦起兵的事情成功,他必然让甘卓得到更高的富位。甘卓听了王敦的意见,一时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样做,才能不吃亏。甘卓一心为私,犹豫不决。

湘州刺史、谯王司马承,对王敦的造反行为,非常反感。他派主簿邓骞,赶到襄阳,劝说甘卓支持朝廷,带兵征讨王敦。这时,甘卓的参军李梁劝甘卓:按兵不动。这样无论是朝廷得胜,还是王敦得胜,甘卓都能得到好处。

邓骞听了,明确指出李梁的建议,并不高明:“如果甘将军(指甘卓)听从了李梁之言,脚踩两只船,必然给自己招来大祸。王敦只有一万多人马,而武昌守兵不过五千多人。现在,甘将军的人马,比王敦的军队要多一倍。如果进攻武昌,为朝廷办事,肯定能取得胜利。”

邓骞又说:“甘将军如果率领大军,向武昌进攻,就好像摧毁干枯的草和朽烂的树木那样,轻而易举。所有的顾虑,都是多余的。”虽然邓骞把道理都讲透了,甘卓仍然私心忡忡,犹豫徘徊,不能作出决定。

王敦挥师东下,见到甘卓依然没有出兵,就派参军乐道融,去襄阳劝他起兵。但乐道融的心,向着朝廷,一到襄阳,就劝甘卓讨伐王敦。甘卓终于下定决心,率领军队,准备去讨伐王敦。

王敦知道后,怕得要命,派甘卓的侄子、参军甘印,去见他(甘卓),请求他回转襄阳,双方化敌为友。都尉秦康,向甘卓提出,既然想当朝廷的忠臣,就要一举消灭王敦,不能给敌人留下喘息之机。

但是,甘卓年老多疑,优柔寡断,竟然听从王敦的建议,依顺了侄子甘印,真的率领军队,回转襄阳。没想到,襄阳太守周虑,这时,已经与王敦勾结起来。终于将甘卓抓获,立即予以暗害。

甘卓本来可以很容易地消灭王敦,建立盖世功勋,却因为犹豫不决,反而死在叛军(襄阳太守周虑)的手里。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