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张老爷的笑容(共六文)

黎启明


【正见网2013年10月25日】

一、尽智尽力、认真为民的好官

张需有治理地方的才能。他在先前做郧州的州佐时,州里有一条水渠淤积,因而荒废水田几十年。前后几任州官,都不能疏浚。

张需刚到任时,太守和他谈到这个情况,害怕动工。张需前去看了那条渠,说:“如果有人若干,三天之内,就可以疏浚好。”

太守感到惊奇,认为他是说大话。

张需开始召集人,凑够了他需要的人数。张需亲自指挥,叫这些人,各自携带工具,分好地段,说明任务及奖赏办法。

大家争相效力。三天后,果然疏通了那条水渠。太守大吃一惊,认为张需得到了神的帮助。

张需后来,升任在霸州做太守,看到那里的百姓,有不少人游手好闲,不事生产。他就在每村设立一个簿子,登记村中的住户,各户自报男女大小人口数目,分派他们种地、养蚕、纺织、养鸡、养猪,规定数目。并到处传喻村民知道。

闲暇时候,张需就下到乡里来,取出村里的簿子,加以检验,不够规定数目的,就处罚他们;完成了任务的,就给予表彰奖励。

于是,百姓都勤劳生产,没有人敢偷懒了。不到两年,家家都有了固定资产,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

老百姓都讲:张需是一位尽智尽力、认真为民的好官。

二、种桑减罪,使民富足

范仲淹做襄州知州时,襄州的地方风俗,从来不知道从事养蚕、纺织。

范仲淹为此而忧虑。他想出一个办法:对那些犯了罪、而罪行轻的人,责令:让他们回家,在家里种桑树。所种桑树的多少,由种树人所犯罪行的轻重来决定。 日后,又按各人所种的桑树生长的繁盛程度,来减免他们的罪行。

从此以后,襄州百姓,逐渐的都得到了从事养蚕、织布的技术和好处。并且许多人,都因此而富裕起来。

范仲淹离开襄州后,那里的百姓,仍然怀念他,长久不忘。

三、楚王马殷,兴盛湖南

楚王马殷,被封于湖南后,他不征收商人、旅人的赋税徭役。因为这个原故,四方的商人、旅人,都来到湖南。当地的人口和生意,便繁盛起来。

湖南地方盛产铅铁,军都护高郁清,铸铅为钱。商旅出境,当地所铸的钱,便不能使用了,于是都换成别的货物带走。各家的用度,因此而很是富饶。

湖南的百姓,原来并不知道从事养蚕、种桑。楚王马殷,就命令交税的人,都用织帛代替钱。不久,民间的纺织业,也就被带动、兴盛起来。

四、唐御史奇招破案

李靖做歧州刺史时,有人向唐高祖告发他要谋反。唐高祖派一名御史,前去审理此案。御史知道那人是诬告李靖,坚持请求和告发的人同行。

走过了几个驿站,御史假说丢失了原先带的状子,假装惊恐异常,便责备典史不小心,生气的鞭打那个典吏。接着,恳求告状的人,再重新写一张状子。

等拿到新写的状子和原来的状子一验证,内容毫不相同。这位御史,当天就回到朝中,报告给唐高祖。

高祖见到两份状子,笔迹一样,但内容毫不相同。大吃一惊!

那个诬告者,便叩头认罪,结果被杀了。

五、 张楚金受神启而灵机动

湖州的佐使江琛,拿到刺史裴光的书信,把上面的文字,一块一块剪下来,拼凑在一起,合成一封书信,诬告是裴光写给徐敬业 的反书。

朝廷派遣御史,去审理此案,判语说:“字是裴光的字,话不是裴光说的话。”前后三次派人,都不能断决此案。

武则天就派张楚金前去审核。结论仍和先前一样。

张楚金郁闷不止,仰卧在西窗之下。阳光从窗子照射进来,张楚金灵机一动!拿起那封“反书”,迎着光线一照,发现:信上的文字,竟是补缀在一起的。

张楚金随即把州官们召集在一起,取来一大盆水,让江琛把“反书”投进水中,于是,信上的字,就一个个掉下来。

在事实面前,江琛只好叩头认罪。

六、张老爷的笑容!

张全义每见到有田地肥沃,作物长势良好,就高兴的下马,和手下的官员们,共同观看。并召来田地的主人,拿酒食慰劳他们。

遇到有养蚕、种麦收成好的农户,他有时还亲自到他们家里去,把全家老幼,都叫出来,赐给他们茶叶和衣物。

民间都说:“张老爷,不喜欢歌女。只有看见好麦子、好蚕,才有笑容!”

因此,百姓们都争着勤劳的去耕田、养蚕。他管辖治理的地方,很快便富庶起来。

正是:
楚王爱好细腰,
宫中便有饿死;
张爷不爱歌女,
社会淫邪自止;
张爷喜见麦蚕,
农民勤奋耕织。
官吏爱好什么?
关乎国运民祉。
百姓喊你老爷,
你别贪婪无耻!!!

(以上均据冯梦龙《智囊》)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