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童心


【正见网2012年08月16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成语的本意是:勤奋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世人都尊奉他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然而就是这样的伟人,还仍坚持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学无止境,所以要不断的学习,虚心的向别人请教。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为人正直、虚心好学,随时随地向别人请教自己不懂的问题。孔圉去世后,卫国国君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当时的社会有个习惯,在皇帝或其他有地位、有贡献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有什么资格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环顾一下身边的众弟子,笑着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圉他一贯聪敏又勤奋的学习,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你们今后也要像他那样,这样才会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学识,增长自己的见识,才会更能做好对民众有益的事。” 众弟子听了连连点头。

孔子不但是这样要求弟子的,他自己也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表率。一次,孔子率弟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去参加祭祀典礼,亲眼见到许多他从没见过的事,他不愿错过这个请教别人、增长见识的好机会,选择合适的机会向身边的人仔细询问,差不多把自己不明白的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真是徒有虚名。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求实知礼的表现啊!”

由此看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但是一种能取得知识学问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即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礼贤下士的求教精神、不务虚名脚踏实地的好学品格和行为习惯。见贤思齐,古人圣贤总结、倡导的好学观点、及其折射出来的优秀品德真值得我们借鉴啊!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