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穴道:足太阳膀胱经

林贵


【正见网2012年05月11日】

本专栏从经络循行去了解针灸治病,为什么膝痛针背部的穴位、腰痛按压足部的穴位,却取得很好的疗效。甚至于左病治右,右病治左,这些疑问在读者了解了经络循行后,便能一目了然,豁然开通。

现在介绍足太阳膀胱经,这是全身最长,分支最多,穴位最多的一条经络,对全身的影响最广、也最大。尤其是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俞穴内应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有病变时,在背部膀胱经的俞穴会出现异常现象,如压痛、硬结、敏感点等。内经言:“迫脏刺背,背俞也”背俞为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俞穴。本经循行之时辰为:13时~15时。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眼内角的睛明穴,上行额头,交于头顶部;其中有一支脉,从头顶至耳壳上部。直行的经脉从巅顶向颅腔内深入络于脑髓,再由脑内返回巅顶,经由天柱穴而下行于后颈部,沿着肩胛骨内侧和脊柱两旁的大杼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白环俞穴而抵达腰部,再进入深层部位,沿着脊柱两旁的肌肉而行,联络相表里的肾脏,附属于本经的膀胱腑;其中又有一支脉,从腰部挟脊柱外侧下行,进入臀部,再下行进入膝腘窝中。另有一支脉从天柱穴分出,下行贯通肩胛,挟行于脊柱两旁,再经过股骨大转子,沿着大腿外侧后缘向下行,和前一支直行的经脉会合于膝腘窝中的委中穴。自膝腘窝下行,经过腓肠肌中间的承山穴,入于足外踝后方的昆仑穴,再沿着第五跖骨粗隆下方的京骨穴,而到达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有六十七穴(左右共有一百三十四穴):

◆头面部: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

◆背部第二行: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

◆侠脊第三行:附分穴、魄户穴、膏肓俞穴、神堂穴、噫嘻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

◆下肢部: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附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通谷穴、至阴穴。

足太阳膀胱经有了异常变动会表现为下列病症: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像被牵引,脊背痛,腰好像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像凝结,腓肠肌像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痔,疟疾,躁狂、癫痫,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膝弯、腓肠肌,脚都可发生病痛,小脚趾不好运用等。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从头至足,上循头项,入络脑,行经脊柱两侧,抵腰,穿过臀,入腘中,贯腨内,出外踝之后,至小趾外侧。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就是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

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标是指头身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结是指躯干部的有关部位,是经气循行流注的归结。

《内经》:“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此说明了肘膝以下的穴位对于头面、躯干及内脏的重要治疗作用。

经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藏六府“井荥俞原经合”所主之病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其中原穴为气留止之处。阳经经长,多一原穴,则俞穴专司原气之输注,原穴专司原气之留止;阴经无原穴,则以俞为原,乃一穴兼领俞穴与原穴之两种功能也。

足太阳膀胱经之五输穴为:“至阴穴为井、通谷穴为荥、束骨穴为俞、京骨穴为原穴、昆仑穴为经、委中穴为合穴。”

以上五输穴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读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压、推拿、拍击……这些穴位,用于自我保健,对于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实施,可刺激、强化自身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足太阳膀胱经-通谷穴
本专栏从经络循行去了解针灸治病,为什么膝痛针背部的穴位、腰痛按压足部的穴位,却取得很好的疗效。甚至于左病治右,右病治左,这些疑问在读者了解了经络循行后,便能一目了然,豁然开通。

以下举足太阳膀胱经的“通谷穴”来说明经络穴位临床治病的疗效。

一、通谷穴主治:

通谷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荥水穴,荥水穴主治身热,通谷穴在五行属水,膀胱经五行属水。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从头至足,上循头项,入络脑,行经脊柱两侧,抵腰,穿过臀,入腘中,贯内,出外踝之后,至小趾外侧。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针灸大成》:“头项强痛,病人面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身热,刺通谷。”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足小趾外侧,在足小趾本节前端,第五趾关节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通谷穴上,食指顶挟住脚底第五趾缝下方处上,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覆几次。一般经5分钟后,症状可缓解。

【注意】本穴加灸法效果好,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注:使用针灸,请在专业中医人员的指导下执行。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穴
以下举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至阴穴”来说明经络穴位临床治病的疗效。

一、至阴穴主治:

至阴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至阴穴五行属金,而足太阳膀胱经五行属水,五行相生,金能生水,至阴穴五行属金,为本经之母穴,按“虚则补其母”之治则,凡本经之虚症,用至阴穴。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从头至足,上循头项,入络脑,行经脊柱两侧,抵腰,穿过臀,入腘中,贯腨内,出外踝之后,至小趾外侧。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医宗金鉴》记载:“妇人横逆难产灸奇穴。即妇人横产,子手先出,诸符药不效者,灸至阴穴。”
临床用至阴穴治疗痛经,虚寒用灸,实症用针,疗效佳。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爪甲角旁约0.1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甲尖按压在至阴穴上,食指顶挟住第五小趾上,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覆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前述之症状可以缓解。如虚寒痛经用灸法。

注:使用针灸,请在专业中医人员的指导下执行。 

足太阳膀胱经—束骨穴
一、束骨穴主治:

此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为膀胱经原气留止之处(如水之所注),而俞主治体重节痛。束骨穴五行属木,膀胱经五行属水,水能生木,按实则泻其子,凡膀胱经实症可用束骨穴治之。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从头至足,上循头项,入络脑,行经脊柱两侧,抵腰,穿过臀,入腘中,贯腨内,出外踝之后,至小趾外侧。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束骨穴主治:“颈项强不可回转,头痛目眩,腰背痛。”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垂足,在足小趾本节后,赤白肉际陷中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束骨穴上,食指顶挟住脚底下方处,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覆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症状可缓解。

注:使用针灸,请在专业中医人员的指导下执行。 

足太阳膀胱经—京骨穴
一、京骨穴主治:

此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原穴,难经云:“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为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故较其他井荥俞经合等穴之功能,尤显重要。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从头至足,上循头项,入络脑,行经脊柱两侧,抵腰,穿过臀,入腘中,贯腨内,出外踝之后,至小趾外侧。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医宗金鉴》膀胱经表里原络穴主治:“针膀胱经表之原穴‘京骨’,肾经里之络穴‘大钟’,可治:目胞脱陷泪出,头项疼痛,脐突,大腹、少腹胀痛,按之其尿难出,而溲血脓。”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垂足,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突起之下,赤白肉陷中。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束骨穴上,食指顶挟住足底下方,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覆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再按压大钟穴(此穴在肾经)五分钟,症状可缓解。

注:使用针灸,请在专业中医人员的指导下执行。 

足太阳膀胱经—委中穴

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合穴为膀胱经原气所入之处(合者如水之会也)。合穴主治逆气而泄。委中穴五行属土,膀胱经五行属水,五行相克为土克水,膀胱经属水,凡本经水盛之病症可用委中穴。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从头至足,上循头项,入络脑,行经脊柱两侧,抵腰,穿过臀,入腘中,贯腨内,出外踝之后,至小趾外侧。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四总穴歌有“腰背委中求”,就是腰背部病症,委中穴点刺放血可取得良好疗效。

一、委中穴主治:

《医宗金鉴》:“主治腰、胯、股、膝中受风寒湿气,筋挛疼痛(本穴禁灸)。”
《王龙赋》:“委中除腰脊痛闪之难制。”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委中曲腘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疼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通玄指要赋》:“腰背疼,在委中而已矣。”
《百症赋》:“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膝腘窝横纹中央,小腿伸直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三棱针点剌放血法。

注:使用针灸,请在专业中医人员的指导下执行。 

足太阳膀胱经—昆仑穴
此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经穴为膀胱经原气行经之处(经者如水之行也),经穴主治喘咳寒热。昆仑穴五行属火,五行水克火。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从头至足,上循头项,入络脑,行经脊柱两侧,抵腰,穿过臀,入腘中,贯腨内,出外踝之后,至小趾外侧。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昆仑穴能治疗头项强痛、目眩、目痛、腰背痛等症。

一、昆仑穴主治:

《医宗金鉴》:“主治足腿红肿,牙齿疼痛。”
《玉龙赋》:“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迍。”
《通玄指要赋》:“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外踝后五分,跟骨上凹陷中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昆仑穴上,食指顶挟住足跟另一侧,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覆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症状可缓解。

足太阳膀胱经—结论

有一次我到一个读书会介绍“全球反迫害,百万连署”,遇到一位太太偶而聊起,她说:“我左脚的膝关节已经痛了三个月,换了四位医生,到现在都不能好好走路。”我问她是怎么发病的。她说前一阵子她到加拿大住了一段日子,那时天气特别冷,回来台湾关节就开始一直痛到现在。

我告诉她这是寒凝于经络,使气血凝结,中医谓“不通则痛”。膀胱经之循行经膝腘窝,只要从膀胱经之背俞点刺出血即可达到疗效。我当时没有带针灸的器具,我随手拿起她的右手,按压她的手肘,在尺泽穴(肺经之合穴)找到痛点,她觉得很疼,我说痛才有效,我一面按压穴道,一面要她转动左膝关节。约五分钟后,我要她起来走动,她竟然可以走动,没有那么疼了,只是有一处的筋,觉得不顺,我要她回去后自己多按压。

为什么膝关节疼痛,按压肘部的尺泽穴,能达到治疗效果?因肺经五行属金,金能生水,尺泽穴五行属水,皆有助于膀胱经气血之运行。所以按摩穴道之功效极为广泛,除了本经之疗效,亦可用五行生克的经络穴道的按摩,取得很好缓解效果。

上面所介绍的膀胱经的“井、荥、俞、原、经、合”六个穴道,穴位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尤其是十指的井穴,为经络之根,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标是指头身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结是指躯干部的有关部位,是经气循行流注的归结。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从头至足,上循头项,入络脑,行经脊柱两侧,抵腰,穿过臀,入腘中,贯腨内,出外踝之后,至小趾外侧。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膀胱经的主治非常广泛,尤其是背部脊柱两侧的穴位,内应五脏六腑,脏腑有病在相应的背部俞穴必有对应反应点。如平时可敲打背部的俞穴,或以背撞墙(力道自己把握),也是很好的保健法。

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云:“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泌渗而入,其出入皆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也。”

膀胱气化不利,会造成泄泻、癃闭。所以凡膀胱气化不利之病症,如泄泻、小便不利、妇女的痛经、难产等症,皆可用膀胱经之俞穴治疗。

足太阳膀胱经的五输穴“井、荥、俞、经、合”及原穴,除了各有其主治外,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对身体的保健起到一定的功效。五输穴及原穴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读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压、推拿、拍击……这些穴位,用于自我保健,对于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实施,可刺激、强化自身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