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把宰相的官位让给别人

秦如初 整理


【正见网2011年09月23日】

鲍叔牙,春秋时代的齐国大夫。他在青少年时期,从事经商买卖活动,在南阳(今属河南)结识了一位叫管仲的同行。通过接触和了解,鲍叔牙知道管仲曾经“三仕三见逐于君”,是一位经历坎坷、而目光远大的非凡之才。为此,鲍叔牙十分佩服管仲,总是设法周济管仲的家。他见管仲将赚来的钱,私自多留下来,原谅的认为:这是由于他的家贫,而不是贪财。有时,因听管仲的意见而赔了本,他解释为:由于时机未到,而不是管仲的无能。

后来,鲍叔牙和管仲,都弃商从政,鲍叔牙服事齐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管仲服事另一个齐公子纠。当他听到管仲三战三走的消息时,也不认为管仲是懦怯,而是因为他家里还有老母,他必须活下来,孝养老母。

管仲听到这些消息以后,感慨而深情的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公子小白继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有感于鲍叔牙的才能,决定任用他当宰相。鲍叔牙推辞不受相位,却推荐管仲,情愿当管仲的副手。《国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录之如下:

“桓公自莒(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反于齐。使鲍叔为宰。(鲍叔牙)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管仲,字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不如管仲啊);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仪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桴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所以我准备杀死他)。”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管仲那时是为他的主子而效力,您若宽容并任用他,他会反过来也为您效力啊)’桓公……如鲍叔之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管仲)于郊。”

鲍叔牙一则有知人之明,认定管仲必能成就一番大业;二则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推荐管仲为相,以辅佐齐桓公,自己甘居管仲之下,做管仲的副手。这种公而忘私,胸怀坦荡,推贤让贤的高贵品质,历来被人们传为美谈。

而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却也深明大义,不计较一箭之仇,用洗三次澡、洒三遍香水的大礼,去迎接管仲,并拜管仲为相。

从此以后,管仲对内实行经济、政治、军事诸方面的整顿改革,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使齐国由乱而治,转弱为强,终于能够称霸于诸侯。齐桓公便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主。

管仲之功,实赖于能得鲍叔牙的推荐。因此,荀洵在《管仲论》中说:“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这话讲得非常深切。

正是:

胸怀大忠只为国,
欣让贤才实难得;
齐国大治赖管仲,
鲍叔荐贤载史册:
日月经天辉万丈,
光耀青史永不灭!
宰相大位让别人,
吾辈亦应尊贤者!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