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为国之要,進贤是先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8月12日】

【原文】

天福三年,诏百僚各上封事(1),贞固(2)疏曰:“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3)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求贤若渴,从谏如流,……为国之要,進贤是先。陛下方树丕(4)基,宜求多士。乞降诏百僚,令各司议定一人,有何能识,堪何职官,朝廷依奏用之。若能符荐引,果谓当才,所奏之官,望加奖赏;如乖(5)其举,或涉徇私,所奏之官,宜加殿罚(6)。自然官由德序,位以才升。三人同行,尚闻择善(7);十目所视,必不滥(8)知。”

(出自《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

【注释】

(1)封事:密封的奏章。古代百官上书奏机密,为防泄漏,用皂囊封缄呈進,故称封事,也称封章。
(2)贞固:窦贞固,字体仁,同州白水人。幼能属文,同光中举進士,补万全主簿。丁内艰去官,服除,授河东节度推官。时晋祖在藩,以贞固廉介,甚重之。及即位,擢为户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就拜中书舍人。
(3)薮(音叟)泽: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
(4)丕(音批):大。
(5)乖:意见无法一致。
(6)殿罚:科举时代,因考试劣等,被罚停止应考称殿罚。
(7)三人同行,尚闻择善:出自《论语》,原句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滥:浮泛不合实际。

【语译参考】

天福三年(公元九三八年),皇帝(后晋高祖石敬塘)下诏百官各上封章言事,窦贞固上疏说:“我听说,善于选贤用能是英明的,能识人辨才是明智的。圣明的君主在位,人才怎能在草野江湖上隐没、沉沦呢?政治清明的时代能善用人才,政治就走上轨道当然不会发生动乱。求贤若渴,从谏如流,……治理国家的要领,选拔任用贤能的人才是居重要地位的。陛下刚刚打下基础,应该访求更多的人才。恳求陛下下诏朝中百官,让各司商议选定一人,讲明此人有何才能识见,适合担任何种官职,朝廷按照上奏的任用。如果能和荐引的符合,果真是适当的人才,对引荐的官员,希望给予奖赏;如果和讲的情况相违背,或者当中涉及徇私舞弊,那么上书推荐的官员,应该给予殿罚。如果这样,当然官员是按个人品德高低来排列次序,职位是因个人才能而升降了。三人同行,还有择善而从之举,十目所视,一定不会失实。”

【研析】

窦贞固上疏言“为国之要,進贤是先。”的确一个国家能不能强盛、政治是否清明,与是否能任用贤才息息相关,毕竟领导者能力再强,独自一人也无法承担天下大事,故突显出辅佐人才的重要性。而真正的贤才在哪里?他们是否肯出仕?均是考验着上位者的智慧。窦贞固特地向皇帝献一个责任制的良策,亦即推荐的人,如果推荐的真的是一位良才,他可得到奖赏,反之则连带受处分,如此一来百官在荐举人才时,就会慎重考虑,不徇私,不包庇,不会随意接受贿赂,出现买官的不正常情形,达到适才适用。一旦朝中群臣百官均是有德之士,依照物以类聚的通则,政治清明,真正贤德之人也愿意贡献一己之力,自然人才不会被埋没。窦贞固此论调,可谓宜古宜今,亦适用于现代社会。

【延伸思考】

1.贤才难求,你认为可以透过什么方法,挖掘出贤能人才?
2.职位如果依品德高低及能力而升迁,你认为它有什么优点?
3.政治贵在建立制度,依制度而行,一套好的制度该如何去订定呢?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