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45):丁宣贲邓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6月27日】

丁(ㄉㄧㄥ)。(dīng)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姜姓。根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便以谥号为姓。

2、出自于丁侯的后裔。根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是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为不从所以被周所灭,祖孙便散居各地,但是部族仍以丁为姓。

3、出自于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型大小“丁公”为姓,称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1)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根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2)出自于氏所改。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

(3)明代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進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4)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5)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山东省东明南境。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堂号】

1、驯鹿堂:源出东汉的时候,丁茂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举他为孝廉,他为了守孝,拒绝不受。丁姓以“驯鹿”为堂号。

2、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阳堂”、“钟德堂”、“梦松堂”、“双桂堂”、“留余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历史人物】

丁恭

丁恭,字子然,山阳东缗人也(东缗,今兖州金乡县。)。从小研读公羊严氏春秋。学义精明,受教学子经常达数百人,州郡屡次请召他当官,他都没答应。东汉建武初年,出为谏议大夫、博士,封关内侯。十一年,迁少府。

诸生自四面八方、远道而来求教者,有记录的就达数千人,当世称为大儒。太常楼望、侍中承宫、长水校尉樊?等皆受业于恭。二十年,拜侍中祭酒、骑都尉,与侍中刘昆,俱在汉光武帝左右辅政,光武每遇事则垂询谘访。

有丁恭这样的大儒,教出来的高足一定与众不同。

钟兴,字次文,是东汉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县西北)人,从小拜丁恭为师学习。

丁恭向朝廷举荐钟兴学问高超,品行贤明,光武帝于是召见了钟兴,问他经书的义理,钟兴回答的非常好,皇帝任命他为郎中,不久升为左中郎将,又让他教授皇太子和皇室诸侯,并且要封钟兴为关内侯。

钟兴认为自己没有功,不敢接受封爵。皇帝说:“先生教太子和众王侯,这不是大功吗?”

钟兴说:“臣这都是跟老师丁恭学的。”

皇帝于是封赏了丁恭,而钟兴始终坚持不接受封爵。

不管取得多大成就,能够不贪功不忘本,尊敬自己的老师,保持一颗谦恭之心,这才是尊师重道的君子风范。

宣(ㄒㄩㄢ)。(xuā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根据《风俗通义》记载,上古周朝,周厉王之子-静,继位后为王有四十六年,死后谥号为“宣”,所以又称为周宣王。周宣王的后代子孙有的便以王父“宣”字为姓,形成了一支宣姓。

2、出自于姬姓。起源在春秋时候,《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载,春秋时鲁桓公的五世孙侨如是鲁城公时的大臣之一,他企图除掉季孙氏和孟氏两家,由于失败而被逐出,便逃往卫国为卿。生前对国家有功,死后朝廷追谥宣伯封号,宣伯的子孙后代就取王父谥号-宣字为姓。

3、出自于子姓。根据《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位君子叫力者,坐君位十九年,去世以后朝廷追加他一个封号,叫宣。于是力者就被史学家称为宋宣公。而宋宣公的后代子孙便取一个宣字为姓。

4、春秋时,鲁国桓公的五世孙叔孙侨如是鲁成公时的执政大臣之一,他死后谥号也为宣,史称宣伯。后世子孙中也有人以其谥号为姓,称为宣氏。

【郡望】

1、太原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营西古城,为鲜于氏郡望)。

2、渔阳郡:战国时燕国置郡,秦汉沿之,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3、南安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今相当于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

【堂号】

自汉以后,鲜与鲜于氏从朝鲜重归故国以来,便一直以河北的渔阳郡为繁衍中心,故以“渔阳堂”为堂号,且一直到今天仍然世代沿用着“渔阳”这个堂号。此外,有的地方以“敦厚 ” 为堂号。

【历史人物】

宣秉

宣秉,字巨公,是冯翊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人,年轻时就非常注重修养自己的德行和节操,在三辅一带很有名气。

汉哀帝、平帝时期,奸臣王莽掌权,政局黑暗,宣秉到深山里隐居起来,州郡官府连连征召,他都推说自己有病,不能做官。王莽想任他为宰相,但他还是不应召。王莽篡位后,再次派人征召,宣秉称自己病重始终不肯当官。

天理昭彰,善恶有报。功名利禄乃身外物,如果为了个人眼前的一点私利而与恶人同流合污,作恶多端,这早晚将遭到恶报。淡泊名利的宣秉,执持善行,固守志节,大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其实从长远来看,这才是真的聪明和目光远大。

奸臣王莽最终败落,更始帝刘玄即位,宣秉受到征召出任侍中,建武元年被任为御史中丞,汉光武帝特别下诏让他与司吏校尉、尚书令同座,京城人号称:“三独坐”,第二年又升任为司吏校尉,官至大司徒司直。

宣秉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仍然秉持节俭的本性。他的俸禄都施舍给了亲戚族人,对孤苦贫弱的人,就分给田地,而他自己却没有一石粮食的积蓄。他没有绫罗绸缎,穿的是老百姓穿的普通衣服,盖的是布被;吃饭没有金银器皿,用的是瓦器。皇帝曾经去过他家,见到他俭朴的生活赞叹道:“楚国有以清苦立节的龚胜和龚舍二人, 但他们都不如你啊!”

贲(ㄅㄣ)。(bē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鲁国县贲父。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元的姓纂》载,贲姓起源于春秋鲁国,鲁国有一个贵族叫县贲父,他的后代取贲字作为姓。

2、出自于晋国苗贲父。相传,贲姓是出自苗氏,春秋时晋国大夫苗贲父之后,以贲字为氏,成为贲姓的另一支。

3、出自春秋时秦国,有贵族姓贲(音肥)。根据《风俗通》载,源于秦国的王族,秦非子之后有叫贲父的,其子孙就取贲字为姓。

【郡望】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西历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地约今安徽长江以东的宣城、广德、宁国、太平、石台等县地。

【堂号】

贲姓的主要堂号有 “宣城堂”、“四勿堂”等。清道光己丑年西门天三公十六世孙贲垂绅改“四勿堂”为“占星堂”。

【历史人物】

贲亨

元朝将官。初承袭行军千户,从元军渡江攻打湖北有功,至元年间(公元1335~1340年)为山东诸翼军总管。江南平定后,因功升为宣武将军,任处州大将军,路管军万户。

邓(ㄉㄥ?)。(dèng)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在邓国曼城,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西历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于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西历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郡望】

1、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

2、安定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3、高密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4、平阳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今临汾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5、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堂号】

1、平寿堂或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2、邓姓还有以“讲学堂”、“集文堂”、“两秀堂”、“南阳堂”、“南雄堂”等为其堂号。

【历史人物】

邓攸

邓攸(?―326),字伯道,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东南)人。他小时以孝著称,被中正品评为灼然二品,出任吴王文学,后历任太子洗马、东海王可马越参军、 吏部郎、河东(治今山西夏县西北)太守。

他的祖父邓殷,为人亮直强正。钟会征伐蜀国,欣赏他的才干,将他从渑池令召为自己的主簿。贾充讨伐吴国,请邓殷为长史。以后,他为皇太子讲授《诗经》,出任淮南太守。他梦见在水边行走,见到一个女子,又有猛兽从后边把他的盘囊咬断。占梦的人认为水边有女子,是汝字,咬断盘囊,是用新的兽头来代替旧的兽头,因此,不是担任汝阴太守,就是汝南太守。他果然调任汝阴太守。以后又担任太子中庶子。

邓攸七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与祖母也相继去世,他守丧九年,以孝著称。他为人清慎和气,平易简朴,贞正寡欲。他从小成为孤儿,与弟弟居住在一起。起初,他祖父邓殷有赐官,命令邓攸接受。以后,太守劝邓攸辞去王官,准备推举他为孝廉,邓攸说:“这是出于先人所赐,不可改变。”他曾去拜见镇军将军贾混,贾混把别人的诉状及情况拿给邓攸看,让他作出决断。邓攸不看,说:“孔子说:听理诉讼我与一般人一样,应该作的是使人不進行诉讼。”贾混十分欣赏,把女儿嫁给邓攸为妻。邓攸被中正品评为灼然二品,任吴王文学,历任太子洗马、东海王司马越参军。司马越很钦佩他的为人,迁他为东海王世子文学,后转任吏部郎。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出任东中郎将,请邓攸任长史。又出任河东太守。

西晋怀帝永嘉(307―313)末,邓攸被石勒俘虏。然而石勒一向忌恨太守等高级官吏,听说邓攸在营中,派人骑马去召他,打算杀死他。邓攸到达石勒门前,门干(守门的人)正是邓攸为郎时的那位门干,认识邓攸,邓攸就求他找来纸笔,给石勒写上一封书信。门干等石勒高兴时,呈上邓攸的书信。石勒赏识邓攸的文辞,才没有杀死他。石勒的长史张宾先前与邓攸是邻居,很看重邓攸的名望节操,于是向石勒推荐邓攸。石勒把邓攸召到帐下,与他谈话,谈后很高兴,就以他为参军,给他车马。石勒每次外出征伐,就把邓攸安置在车营中。石勒夜间禁止点火,违犯者要处死。邓攸的车子与胡人相邻,胡人夜里失火烧毁车辆。官吏来调查,胡人就诬陷邓攸。邓攸自知无法与他争辩,就回答说是因弟媳妇服药,必须把酒温热而引起失火,石勒知道后,下令宽赦邓攸。以后胡人深感邓攸的恩德,捆上自己去见石勒,以辩明邓攸的冤情。而且胡人暗中送给邓攸马、驴,可见胡人们无不赞叹敬服邓攸的为人。等石勒过了泗水,邓攸就砍坏车辆,以牛、马驮妻子逃跑。又遇到强盗,掠走牛、马,只好担着自己的儿子以及侄子邓绥。邓攸估计不能两全,就对自己妻子说:“我弟弟早已去世,只有这一个儿子,按理不能使他断绝后代,只能舍弃咱们自己的儿子。假如幸能活下去,我后来还应当有儿子。”他妻子哭着同意了。于是把自己儿子扔掉。他儿子早晨被扔掉,傍晚时又追上来。第二天,邓攸把儿子绑在树上而离去。

邓攸到达新郑,投靠李矩。过了三年,想要离去,而李矩不允许。荀组任命邓攸为陈郡、汝南太守。晋愍帝征召他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邓攸都不就职。以后,他暗中离开李矩,到许昌投奔荀组,李矩大为恼恨,过了很久,才把家属送还给邓攸。邓攸与刁协、周?一向关系很好,于是到达江东。晋元帝以邓攸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吴郡没有太守,有许多人觊觎这个职位,元帝把这授给邓攸。邓攸自己运载着米到吴郡赴任,不接受俸禄,只是饮用吴郡的水而已。当时郡中正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振贷,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拯救饥民。尚书台派遣散骑常侍桓彝、虞垆斐慰劳饥民,察看地方官员的政绩,于是他们就弹劾邓攸擅自开仓出谷。

不久,朝廷下诏原谅邓攸的作法。邓攸在吴郡政治清廉,法纪严明,百姓欢悦,成为东晋中兴时期著名的好太守。以后,他声称有病 而离职。吴郡中常置备有送迎官员的钱数百万,邓攸离开吴郡时,一钱也不接受。百姓数千人牵住邓攸的船進行挽留,使船无法行驶,邓攸于是暂时停住,到半夜时开船离去。吴郡人唱歌谣说:“?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侯挽不留,谢令推不去。”百姓到尚书台乞求再留邓攸一年,未得到允许。邓攸被任命为侍中。一年左右,转任吏部尚书。他平时只吃蔬菜,穿旧衣,但经常周济别人的困乏。他性格谦顺和气,善与人交往,不分贵贱,一视同仁。

晋元帝永昌中,他代替周?为护军将军。晋明帝太宁二年,王敦起兵造反,明帝密谋起兵,就迁邓攸为会稽太守。起初,王敦征伐京都之后,朝廷内外的军兵数目每个月都要向王敦报告。邓攸在接到调任命令后已离职在家,不再掌管护军事务,但有与他关系不好的人,诬告邓攸还把军兵的数字报告王敦。明帝听到,但不相信,将邓攸调为太常。当时明帝要到南郊举行祭天仪式,邓攸有病,不能侍从。明帝到邓攸家探望他的病情,邓攸带病勉强出来见行礼。有关机构上奏邓攸不能去参加南郊的祭天仪式,却能在道边行礼拜见皇帝,邓攸的官职因此而被免除。邓攸每次遇到進退升黜的事情,都没喜欢或怨怒的表情。过了一段时候,他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成帝威和元年,邓攸去世,追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并以少牢的规格对他進行祭祀。

邓攸抛弃自己的儿子以后,妻子未再怀孕。过江以后,邓攸收纳一妾,十分宠爱,询问她的家属,说是北方人遭遇战乱流亡到江东来的,回忆父母的姓名,正是邓攸的外甥女。邓攸一向以有德行著称,听到后感到很悔恨,于是不再纳妾。他舍子而救出的侄子邓绥,为他服丧三年。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