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22):皮卞齐康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4月27日】

皮(ㄆㄧ?)。(pi)

【历史来源】

1、源自于姬姓。根据《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所载,鲁献公的次子仲山浦因为辅佐周宣王中兴,受封在樊邑,所以后代有樊氏。而在春秋时,周卿士樊仲皮的后代,却是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皮。

2、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之后,以祖名为氏。根据《姓谱》记载:“出郑大夫子皮。”据说始祖便是樊仲皮。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西历前一一四年)初置,约今甘肃省天水市及陇西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2、下邳郡:东汉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治所下邳,在今江苏睢宁西北;至南朝宋改为郡。辖区相当于今天江苏西北部。

【堂号】

天水堂、下邳堂、自立堂、涌芬堂等

【历史人物】

皮日休

皮日休(约西元834―883年),襄阳人,字逸少,后改袭美,唐代文学家。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长相其貌不扬,爱喝酒,个性傲慢,以文章自负,尤其擅长箴铭。其作品包括诗、文,与陆龟蒙齐名,两人有松陵唱和诗,当时人称二人为“皮陆”。他于咸通年间中進士,官至太常博士。

僖宗年间,黄巢军下江浙,皮日休投效黄巢。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他著有《皮子文薮》10卷,内收录其文200篇,诗1卷。他的诗,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以《正乐府》10首、《三羞诗》3首为代表。另一种诗,走韩愈奇险风格,语言艰僻,以在苏州时与陆龟蒙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之作为代表。而他的文章,则多流露对当时(晚唐)社会现实的不满,如《忧赋》、《河桥赋》、《霍山赋》、《桃花赋》、《九讽》、《十原》、《春秋决疑》、《鹿门隐书》等。


卞(ㄅㄧㄢ?) 。(bian)

【历史来源】

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的儿子被封在卞国(今山东泗水县东的卞桥镇),历史上称为卞明。后代子孙便以国名为姓。只是从《吕氏春秋》资料记载,在商朝的时候,汤与伊尹计谋想要邀功讨伐夏桀时,却有个叫卞隋的名士,因为拒绝行汤王之计,便投水自尽。可见卞氏,是从这个时候便有了。

但在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铎于曹(今山东省曹县),世称曹叔振铎,后代便以曹为姓。后来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有个勇士名庄,在鲁国做官,又被封在卞邑(今山东省衮州,泗水一带)。爵位为子,故时称卞庄子,其后人便以卞为姓。

【郡望】

1、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西历144年)置济阴国;汉 元帝初元年(西历48年)改为济阴郡。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2、济阳郡:晋惠帝(西历290枣306年在位)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南渡后废。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历史人物】

卞和与和氏壁

《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感人故事:春秋时,楚国有一个名叫卞和的人,在荆山东麓的一个山洞内得到一块玉璞,也就是内部包含着玉的石头。他便将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心存疑虑,便叫来玉匠進行鉴别。岂知那玉匠是个平庸之辈,看了之后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欺君,砍断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这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又叫来玉匠鉴别,玉匠看了看还是说卞和所献的只不过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而已。武王同厉王一样认为卞和欺君,让人砍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想去献玉,可是他双足俱废,再也无法行走了,只好把玉璞抱在怀里,爬到荆山脚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眼泪流完了,从眼角溢出来的竟是一滴滴鲜血。文王听到有关卞和哭玉的消息后,派人询问他痛哭的原因,对他说:“天下人因犯罪被砍断脚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这么悲伤啊!”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砍断了双脚而悲伤,我所痛心的是珍贵的玉石被看成是普通的石头,忠贞的人却被当成了骗子!”文王得知后,将卞和与那块玉璞请進了宫里,令玉匠凿开玉璞,果不其然,里面是一块精美的玉石,玉匠经过精心制作,将这块玉石制成了一块圆形玉璧。文王将玉璧命名为“和氏璧”,以纪念卞和的忠贞。

这块“和氏璧”后来流落到了赵国,引出了“完璧归赵”的故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玉玺,也就是皇帝的印章,象征着无上的权力。这块玉玺就是后来人们所常说的“传国玉玺”。

齐(ㄑㄧ?)。(qi)

【历史来源】

1、出自姜姓。根据《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所载,炎帝之裔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大臣。曾在渭水之滨垂钓时,被周文王用礼聘来成为辅助大臣。建立齐国,子孙以国为氏。在武王讨伐商时,担任统兵师氏(简称师),被尊为师尚父,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在牧野会战中,歼敌立功,是周朝的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在齐(在今山东省临淄),建都营丘,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齐后,原齐国王族乃以国为氏,称齐姓,尊姜太公为齐姓得姓始祖。

2、出自于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齐子之后,以祖字为氏。根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卫大夫齐子之后,其名不可考,齐子为其字。其子孙以祖父之字命姓,成为齐姓一支。

3、出自于是姓。是唐代宣城郡司马齐光之后,改为齐姓。根据《元和姓纂》所载,唐代宣城郡司马齐光,原姓是,只是后代改姓为齐。

4、出自他族改姓而来。据《晋书》所载(下同),武都氐人有齐姓。例如清满洲八旗姓喜塔喇氏、齐佳氏等均有改为齐姓者。而清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齐姓,为纳西族。今满、赫哲、蒙古等民族均有齐姓。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2、高阳郡:本战国时高阳邑。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东一带)。晋曾置高阳国,治博陆(今蠡县南)。北魏置青州高阳郡,仍治高阳。隋废。

3、中山郡:战国为中山国,国都顾(今河北省定县)。后被赵国所灭。汉高帝置中山郡,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方。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平山东北)。西元前296年为赵所灭。

【堂号】

1、简礼堂:周朝初期,姜太公被封到齐国。过了五个月,太公来朝廷汇报治理的情况。宰相周公问他:“你们国家这么快就绪了?”太公答道:“我简其君臣,礼其从俗。”意思是简化君臣之间的交往,一切礼仪从俗。”周公听了赞扬说:“推行政策法令,如果过于繁琐,人民就不敢接近你;只有平易近人,人民才能真心拥护你。”

2、主要堂号有“汝南堂”、“玉芝堂”、“中山堂”等。


【历史人物】

齐桓公

齐桓公名叫姜小白,他是前任国君齐襄公的弟弟。齐桓公任用管仲,在内進行行政改革,发展生产,对外首倡“尊王攘夷”,逐渐使齐国强大起来。

管仲是匡世大才,齐桓公不避前嫌重用管仲,成就了一代霸业。齐桓公深知人才的重要。在《说苑・尊贤》中记载了齐桓公广纳贤才的一件事。他命人在宫廷外面燃起火炬便于日夜接待前来晋见的八方英才。然而,火炬燃了整整一年,人们除了看热闹外,并无贤士進宫求见。

一天,东野地方有一个地位低下的人在宫门口请求见齐桓公。齐桓公很高兴,立即接见。 他询问来人有什么才能。来人回答说:“我会九九算术。”齐桓公觉得好笑,就说:“九九之术也能算是一技之长吗?” 乡下人不卑不亢地说:“大山不拒绝细小的石头,江海不拒绝细小的溪流,所以才会成为大山、大江、大海。《诗经》中曾说:‘先民有言,询于争荛’。教导人们施政要广泛征询意见,包括那些割草打柴的人。九九之术固然算不得的什么高深的学问,但如果您也能以礼相待的话,还怕比我高明的人不来吗?”

齐桓公认为东野之人说得有道理,于是以庭燎之礼接见了他。这件事很快传开了,果然一个月后,四面八方的贤才纷纷前来,络绎不绝。最终,使得齐国人才济济,辅助齐桓公完成霸业。

康(ㄎㄤ)。(kāng)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为康叔后裔,以祖上谥号为姓。根据《通志•氏族略》资料所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河南康姓。

2、出自于汉代西域康居国王子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根据《梁书•康绚传》所载,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那位王子到达我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康居国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所以后人便以国为姓,为甘肃的康姓。到了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3、出自于古代突厥族有康氏。根据《隋书》记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为西历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于我国的西北一带。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高长安城一万二千里”,拥有现在新疆以及苏俄中亚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

4、出自于匡姓。为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名讳,匡氏改为康氏。根据《宋史》记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5、出自于少数民族。例如金时女真人纳喇氏、清时满洲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而在现在的瑶、蒙、土、羌等族均有康姓。

【郡望】

1、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名。汉武帝时改右内史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置京兆尹,为“三辅”之首。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2、东平郡: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南朝宋时改为郡,治无盐(今山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

3、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汉顺帝时移治山阴(今浙省江绍兴)。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

4、华山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西魏置华州,辖境历代屡有变迁,治所在今华县(曾名华山、郑县)。

【堂号】

1、会稽堂 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其堂号。

2、主要堂号有“京兆堂”、“华山堂”等。

【历史人物】

康僧会

康僧会,三国时代译经僧。主籍康居,世居天竺。他的父亲因经商而移于交趾。康僧会十余岁时,父母双亡,他在“守孝”期满之后,便出家为僧。他不仅精通佛典,而且“天文图纬,多所综涉”。

他于公元247年来到三国时的东吴。他在建业(当时东吴的都城)建立寺庙,供奉佛像弘扬佛法。孙权听说他很有才学、智慧,遂召见康僧会,并问他其所传的法有何灵验。

康僧会回答说:“自佛祖涅~"以来,已过去千年。但他所遗留的佛骨舍利却神曜无比。当年的阿育王,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收藏舍利,是为了弘扬佛祖的遗愿。”孙权认为这是夸诞之词便对康僧会说:“如果你能得到舍利,我就为你建造佛塔。否则要根据国家的法规处以刑罚。”

康僧会请求孙权给他七天的时间。待回到自己的茅庵后,他对弟子说:“法之兴废,在此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于是康僧会与弟子们洁斋静室,并把铜瓶放在几案上,焚香祈祷。但是七天过去了,铜瓶内空无一物。康僧会又向孙权再给七天时间,情况依然如此,孙权非常生气,说道:“此事如果真的是欺骗,我就要加罪于你。”康僧会再次请求第三个七天。第三个七日的晚上,五更时分,忽然听见瓶中发出声音,康僧会马上打开观看,瓶中果然有舍利。

次日早晨,康僧会将舍利呈送给孙权,只见那舍利放射出五色的光芒,照耀到瓶子上。孙权亲自执瓶将舍利倒在铜盘上,不料舍利却将铜盘穿透击碎。孙权肃然惊叹道:“这真是世间罕见。”康僧会又告诉孙权,舍利不仅可以放射出五色的光芒,而且火不能将其烧毁,金刚杵也不能将其击碎。孙权下令让人试验,果然舍利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破损。孙权大为叹服,于是立即为康僧会建造佛塔,允许其在寺中传法。因为是江东的第一座寺院,所以寺名为建初寺,其地名为佛陀里。从此,佛法在江东才逐渐兴盛起来。

康僧会在宣扬佛法的同时,还翻译佛经。公元281年,康僧会坐化,号为超化禅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