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家诗》 七绝(五十六)中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5月15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 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 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zhōng qiū
中秋

sū shì
苏轼

mù yún shōu jìn yì qīng hán,
暮云收尽溢清寒,
yín hàn wú shēng zhuǎn yù pán。
银汉无声转玉盘。
cǐ shēng cǐ yè bù cháng hǎo,
此生此夜不长好,
míng yuè míng nián hé chù kān?
明月明年何处看?

ㄓㄨㄥ ㄑㄧㄡ
中秋

ㄙㄨ ㄕˋ
苏轼

ㄇㄨˋㄩㄣˊㄕㄡ ㄐㄧㄣˋㄧˋㄑㄧㄥ ㄏㄢˊ,
暮云收尽溢清寒,
ㄧㄣˊㄏㄢˋㄨˊㄕㄥ ㄓㄨㄢˇㄩˋㄆㄢˊ。
银汉无声转玉盘。
ㄘˇㄕㄥ ㄘˇㄧㄝˋㄅㄨˋㄔㄤˊㄏㄠˇ,
此生此夜不长好,
ㄇㄧㄥˊㄩㄝˋㄇㄧㄥˊㄋㄧㄢˊㄏㄜˊㄔㄨˋㄎㄢ?
明月明年何处看?
  
【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湄州眉山(在今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生于北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享年六十五。二十一岁中進士,官至礼部尚书,反对新党王安石变法而自求外职,后多次被贬,但在各地为官清正,口碑甚佳。为北宋大文豪,其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成就极高,是中国文艺史上罕见的全才。其诗善用夸张比喻,清新豪放而独具风格。散文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注释】

(1)中秋:黄历八月十五日。
(2)暮云:傍晚的云。
(3)溢:漫出外流;充满。
(4)清寒:指月色清朗而带寒意。
(5)银汉:连绵如河的星群,又称银河。
(6)玉盘:指月亮。
(7)看:属“平仄两读”字,由诗中格律决定平仄,这里读第一声(平声)。

【语译】

黄昏时分云气散尽,月光透出清寒,星河静静的转动着月亮。此生此夜的美景无法长久,如此皎洁的明月,明年将到何处观赏呢?

【诗中有话】

暮云散去后,明月有如除去了薄纱,露出清冷的月色。又圆又亮的中秋月就像白玉盘一般,在银河中无声的流转。但好景不常,明年又能到哪里看这冰清玉洁的月亮啊?

苏轼长期流放外地,这首诗作于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到徐州(今属江苏)任职后,弟弟苏辙到此相聚,过完中秋苏辙就要前往南京(今河南商丘),离别前夕苏轼回想一生中幸福的短暂,感慨“此生此夜不长好”。苏轼写下这首诗的前一年(1076年)还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苏辙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任职,苏轼中秋赏月时怀念其弟,曾写了名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注)。七年来兄弟第一次于中秋佳节一同赏月,就是在徐州的逍遥堂,这也是他们共度的最后一个中秋夜。

晚唐吴融有句诗:“月不长圆花易落!”世间的良辰美景转眼即逝,没有人能永远留住幸福,就如苏轼《水调歌头》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心胸旷达的人能看淡人生的悲欢离合,就像月有圆缺的自然变化,不必太在意。若非要留住此生此夜的相聚,就如执着花好月圆一样毫无意义了。

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