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展现的文化内涵--高原造就的舞姿

萧风


【正见网2008年01月12日】

神韵艺术团的舞蹈《雪山白莲》,表现了藏族少女纯洁无暇、朴实无华的品质和充满活力的风采。

湛蓝的天空下,连绵起伏的雪山更显得洁白无暇。一群盛装的藏族少女的倩影置身其中,宛如一幅清纯高雅的风景画。伴随着节奏鲜明的音乐,少女们舞动着象征哈达的白色的水袖,轻盈的体态、柔软的身姿,象随风舞动的白云,轻灵曼妙。天真无邪的少女,宛若绽开的雪莲,容光灿烂,异彩芬芳。她们舞动洁白水袖,时而娴静柔美,时而明快奔放……。

该舞的编导李金曼女士在谈及创作构思时说,净莲在佛家是修炼升华、返本归真的象征,而在严寒艰险中绽放的雪莲,更喻指那任何高压都无法摧毁的根植于心的坚贞正信;雪莲还是济世救人的良药,象征无私的奉献与牺牲,是纯真、善良与坚韧的化身。“雪山白莲”采用的是弦子的手法,属于柔美性的,展现了藏族少女纯洁和古朴。舞蹈中,如雪莲般圣洁的少女舞动哈达水袖献上对神的敬仰,舞出对心灵家园的眷念和回归的祈盼,舞出找到心灵归途后的愉悦与感恩,也启迪着人们探寻那亘古之迷的答案。

难怪无数观众为《雪山白莲》的清纯高洁、质朴雄浑之美而折服,为这方水土养育的能歌善舞的藏族少女充满生命活力的律动及其丰美的精神世界所倾倒。

家住芝加哥郊区的吴女士说:“……,我还喜欢《雪山白莲》,干净,蓝白颜色的搭配让人感觉舒服极了。”

家住费城的临床心理学家皮特•克陆格曼(Peter J. Klugman)夫妇观看演出后赞不绝口,他太太补充说:“我最喜欢长长白袖的雪山白莲舞蹈,非常详和(Serene)、非常漂亮,非常高雅(Graceful)。……”

藏族舞的起源

被人们称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巍峨壮观,峡谷陡峭,冰峰林立。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冈底斯山和佛教圣山“冈仁波齐峰”均在其间。青藏高原神秘的氛围形成了高原民族虔诚的宗教心理,人们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或崇奉多神。高原因海拔高度不同,形成了适于农耕的河谷区,适于放牧的草原区,以及半农半牧区、林区等,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着高原民族的劳动生活方式,他们或从事农耕,或从事放牧,有的则从事林业,经济生活虽有不同,但又是同在高原上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整体,相互依存,互为影响,形成融汇农、牧、林三者的农牧文化。

藏族聚居在西藏以及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藏族舞蹈形式种类繁多,风格多样。

 据西藏《拉达克王系》记载,远在吐蕃王朝以前的德晓勒王时期(约公元前2~前1世纪),“鲁”和“卓”(藏语歌与舞之意)已有了相当的发展。7世纪前后,吐蕃王朝统一了西藏及其周围地区,逐渐形成了藏族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在当时当地原始民间文化和本教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内容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反映在保留下来的藏族舞蹈中。

藏族舞简介

 藏族舞蹈大体可分为民间歌舞和宗教舞蹈两大系统;又可具体分为谐、卓、噶尔和羌姆四大类。

 谐(歌舞之意),也叫“叶”,俗称“弦子”,谐泛指流传在广大农牧村镇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其主要形式有果谐,即圆圈舞。是流传在前后藏地区广大农村的一种自娱性集体歌舞。表演时,由一名操“必班”(藏式二弦琴)的人领舞,参加者随着琴声边歌边舞,曲调悠扬,舞姿优美,充分发挥了“长袖善舞”的优长。其舞姿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张议潮出巡图》的仪仗中,数名汉族女子拂动长袖翩翩起舞的形象近似,可见汉藏文化交流历史之久远。

谐以拍为基本节奏,重拍起步,3步一变,顿地为节,步法扎实稳健,节奏鲜明,劳动气息浓郁,长于抒发欢快热烈的情绪。民间传说果谐节奏与动作的形成与打青稞和“打阿嘎”(夯房基)的劳动有关。舞蹈时,人们围着盛有青稞酒的酒缸,男女各站一边,拉圈起舞,从左向右沿圈踏步移动并分班歌唱。领舞者不时发出“休休休”的呼喊,指挥群舞者统一节奏。这种舞蹈一般分为3段,中间一段舞蹈速度较快,男方跳完女方紧接着跳,形成男女舞蹈竞赛的场面。歌词内容多为歌颂家乡和赞美生活。

每逢节日,一人操“白旺”(牛角胡)站在排头,拉起胡琴带领人群挥袖起舞,边唱边舞,基本队形是圆形,顺时针方向行進,时聚时散。舞者膝部连续柔缓地颤动,舞姿优美抒情。它的拖步、点步转身、晃袖等动作,很有特色。

“卓”(意为“舞蹈”):俗称“锅庄”,是流传于牧区、半农半牧区的歌舞形式。其舞蹈名称、曲调与动作风格因地区而异。云南中甸“锅庄”,唱词中多是歌唱寺庙和喇嘛的内容,如《单其木》:“金子的大床上铺上三层褥垫,请一位大喇嘛坐在上面。”反映出人们对喇嘛的敬重。在名为“孔雀吃水”的表演中,歌词虽都是赞颂孔雀的,但舞姿却是鹰的形态。这是因为当地人把鹰和孔雀都看作是神鸟,所以男子的舞姿拟鹰的形象也比较多,表演者通过舞蹈体现出他们的宗教心理。

日喀则的“卓”,常把一些源于劳动的舞姿用于表演中,气势磅礴,技巧性强。如《扎西伦布》舞姿中打夯的体态,男子高难的“躺身跃進”的技巧。

“顺边美”的特点

高原的劳动生活方式形成高原舞蹈所特有的“一顺边”的美。“一顺边”,指的是舞蹈过程中顺手和顺脚一同出一侧特殊的动律、体态。在高原上進行劳动或负重行走,当身体重心斜向一侧时,该侧之手也就随着摆向一顺边,由于这种体态最省力、最得力,又能减少危险,于是就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步态,并逐渐升华为“一顺边”的舞蹈美。高原民族的服饰和劳动工具,与平原也有许多不同,它也是形成“一顺边”的因素,居住在云贵高原的傣族、苗族等农耕民族的舞蹈也有这样的特点。

藏族的民间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穿着长袖的“楚巴”(藏式长袍),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顺边”的美。

“顺边美”在各民族的舞蹈中形成多种多样体态,大致可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波浪式:舞蹈中身体和手臂向同一侧摆动的幅度比较大,给人以波浪起伏之感。如藏族的“果日谐”,彝族的“阿细跳乐”等。

环动式:是以胯至肩部(即胴体部分)为主动,并带动手臂而形成的优美体态。

弧线、直线交织式:以腰部为主动,身体经过弧线或侧身直线的体态形成“一顺边”的美,如塔吉克族的“恰甫苏孜”。

钟摆式:腰部的动律小,形成上身轻微的摆动,如苗族的舞蹈。苗族妇女喜欢带银饰物,不仅头饰繁多,还戴项圈、臂钏、手镯等饰物,而且喜着质地较重、折页多的百褶裙,她们舞蹈时的动律幅度虽小,但更突出了烁烁闪光的饰物和百褶裙,并形成钟摆式“一顺边”的美。

“S”型三道弯式:是在动律匀称,节奏平稳的舞蹈中腰部松驰,手臂柔和而形成“S”型的体态,这在傣族舞蹈中最常见。它和傣族喜欢水、喜爱孔雀有关,而妇女们喜着筒裙也是原因之一。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