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评注:随波逐流

王舍微


【正见网2024年02月23日】

【典故出处】

语本《史记.卷八四.屈原列传》: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注解〕

凝滞:停滞不动。 

【释义】

顺著水流而行。比喻人没有确定的方向和目标,只依从环境潮流行事。

参考词语:逐浪随波;随波同流;随波漂流;随波逐尘;随波逐浪。

【典故说明】

出自教育部国家语文资料库“成语典”(进阶版)网站:

“随波逐流”字面义是顺著水流而行,引申为人顺著环境潮流行事,最早的源头是屈原的〈渔父〉一文。屈原是战国时楚国大夫,后因受谗言被流放至江南,作〈渔父〉一篇以申己志。〈渔父〉使用设问的方式,假托一名江边渔父与屈原对话,用以表达他不愿同流合污的心声。文中写到屈原在被放逐后,披头散发,形容枯槁地在江边行走。有一位渔父看到他,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落得此地步?”屈原回答:“因为举世皆浊只有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不见容于朝廷,所以被放逐于此。”渔父便问:“自古以来,圣人都能随环境变化调整自己,既然举世皆混浊,何不淈其泥扬其波呢?”“淈”(gǔ)是扰乱而使其混浊之意,“淈其泥扬其波”就是要屈原随著大环境,跟著众人起舞,一起沉沦。《史记.卷八四.屈原列传》也收录这篇文章,同句话则载为“随其流而扬其波”,意思与原意相似。后来“随波逐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人没有确定的方向和目标,只依从环境潮流行事。

【近义】

〔同流合污〕

释义:

随世俗浮沉。语本《孟子.尽心下》。后多指跟坏人一起做坏事。   

典源:

《孟子.尽心下》: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典故说明:  

“同流合污”原是指随世浮沉,依从环境潮流行事之意。《孟子.尽心下》中记载,孟子教万章孔子的思想,说孔子非常讨厌“乡原”,“原”又作“愿”,“乡愿”就是外貌忠厚老实,善于讨人欢喜之人。万章不懂,就问孟子说:“如果一乡的人都认为他是好人,他也都做好事,为什么孔子认为他是德之贼呢?”孟子回答:“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意思即是乡愿并非没有缺点的好人,而是他们善于伪装,讨好众人。看似老实忠厚,其实并非如此,因此为“德之贼”。其中“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两句就是指乡愿懂得顺从环境潮流,迎合众人。后来这两句合并截取出“同流合污”这句成语,从典源中随世浮沉之意,引申用来指跟坏人一起做坏事。

〔与世浮沉〕

随世俗的眼光或潮流而行。形容没有己见,随波逐流。南朝梁.张缵〈让吏部尚书表〉:“乐彦辅雍容自守,当时恨其寡誉;山巨源意存赏拔,不免与世浮沉。”《聊斋志异.卷三.商三官》:“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耶!”也作“与时浮沉”、“与世沉浮”。

〔辨识〕

“随波逐流”及“同流合污”都有跟著别人行事的意思。“随波逐流”侧重于没有主见;“同流合污”侧重于跟著别人做坏事。

【参证】

〔择善固执〕

语本《礼记.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指选择好的、正确的事去做,且坚持不变。如:“他为人刚正,择善固执。”

【评注】

屈原的名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实际上提出了人生在世所面临的重要抉择:当世间的道德下滑时,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一般的与世浮沉,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随波逐流就已是随着沉沦,更有甚者同流合污,跟随坏人一起干坏事。中庸的内涵中有择善固执的一面,不偏不倚的中正基点是善。而那些偏离善的各种偏执观念或随波逐尘都会使人沉沦和下滑。

【评析】

唐代白居易有诗云(淘沙词.六首之六):“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生还有几家?”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种规律,可是许多人迷在其中,乐此不疲,只在苦难和享受中品咋滋味。如何才能不被被浊世的洪流裹挟下滑而走向毁灭呢?

宋代朱熹在〈与陈丞相书〉中说道:“然彼贤者,其明既足以烛事理之微,其守既足以遵圣贤之辙,则其自处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污以求誉。” 意思就是遵循圣贤的教诲,守住道德规范的心法。但在各种现实的利益面前,是要随波逐流,甘于平庸;还是抗逆世俗,追求道德的提升?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决心、毅力和坚忍。

上下求索又是寻找什么呢?这个问题与人类的来源密切相关。人来在世间当一回人,什么都带不走,获取世间的成功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返回高层的天国世界。也只有在这种充满诱惑的世俗环境下,人才有消业和提升的机会。如果人能够在反理的魔难中不滑向尖滑,不随邪恶扬波,还能够用正面的纯善的思维对待一切,那无疑就是在为自己铺就未来的光明之路。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