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评注:循规蹈矩

王舍微


【正见网2023年07月11日】

【典故出处】

语本《隋书.卷一四.音乐志中》:  

齐之以礼,相趋帝庭。应规蹈矩,玉色金声。动之以乐,和风四布。龙申凤舞,鸾歌麟步。

【释义】

遵守礼法,不逾越法度。  

参考词语:循蹈规矩;应规蹈矩;蹈矩循规;蹈规循矩。

【典故说明】

出自教育部国家语文资料库「成语典」(进阶版)网站:

“循规蹈矩”之循、蹈都有遵行、实践的意思。规、矩则是指圆规和角尺,是订定方圆的工具,引申为标准、礼法。所引典源《隋书.卷一四.音乐志中》里,记载了皇太子出席宴会,入座后上酒,乐工演奏的歌辞第三章,大意是说:以礼来整治天下,使能共同辅佐朝庭。每一个人都能应规蹈矩,操行贞固;以音乐来教化天下,使能和睦风气广布,每一个人都能过著唱歌跳舞的快乐生活。后来“循规蹈矩”的成语就从这里演变出来,用来形容遵守礼法,不逾越法度。“循规蹈矩”较早的书证如《朱子语类.卷一三七.战国汉唐诸子》:“虽是卑浅,然却是循规蹈矩,要做事业底人,其心却公。”

【近义】

安分守己(安分守拙、安分洁己、循理安分):

“安分”是安于自己的本分,“守己”则是谨守己身,有不作非分之想的意思。典源宋.袁文《瓮牖闲评》卷八中,作者认为一般奸人对于君主或上司喜爱的事情,总是积极地去达成,甚至不择手段,他对于这种行为感到不以为然,认为一个安于本分、谨守己身的君子,淡漠进取又以道义自居,怎么肯这样取巧投机以追求飞黄腾达?后来“安分守己”演变为成语,就用来形容安于本分,谨守己身。

規行矩步:

1)比喻举止守法,毫不苟且。《隋书.卷五七.卢思道传》: “在余之生,劳亦勤止,纨绮之年,伏膺教义,规行矩步,从善而登。”也作“规行矩止”。

2)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晋书.卷五五.张载传》: “今士循常习故,规行矩步,积阶级,累阀阅,碌碌然以取世资。”

【参证】

一板一眼:

“一板一眼”之“一”,典源作“三”。“板”、“眼”则都指中国剧曲中的节拍,每一小节中以檀板敲击的强拍为“板”,以签敲鼓按拍的次强拍和弱拍为“眼”。“一板三眼”指一小节中有四拍的音乐节奏,“一板一眼”则指一小节有二拍。语或本《煳涂世界》卷六。后用“一板一眼”比喻人言行谨守法规,有条有理。

一丝不苟:

一丝,一点点。苟,随便、草率。“一丝不苟”形容做事认真,一点也不马虎。语或本《周礼.地官.大司徒》。

敷衍塞责:

形容做事不认真负责,只是表面应付。语或出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丁巳五十八岁》。

意气用事:

处理事务但凭情绪,缺乏理智。※语或出明.唐顺之〈寄黄士尚书〉。

【评注】

明代沈受先在《三元记.第二三出》中说道:“积善存仁,蹈矩循规太古民。”做人与做事都是如此,规行矩步中还体现着充实佛性与显露魔性的分野根本性问题。人的一念中正可以充实佛性;反之,一念不正则在显露魔性。佛性是善,魔性是恶。而且,还涉及到人的言行是积德还是造业的问题。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一个生命的未来。

【评析】

循规蹈矩不仅是指在做人、做事中大的方面,而且体现在人们日常一切活动的细微之处,都面临着充实佛性或显露魔性的选择。在戏曲音乐中,无论“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都有节拍清楚的意思,可用来比喻人言行谨守规矩,有条有理。

人类的道德水准下滑之后,就逐渐偏离了言行的中正,如清代吴趼人的《煳涂世界》卷六:“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遇到事情就会取巧投机以追求实现目标,甚至不择手段,难以做到安于本分、谨守己身、淡漠进取、随其自然。

偏离中正另一面的表现是意气用事、敷衍了事。人称“荆川先生”的明代散文家唐顺之在《寄黄士尚书》中反思自己以前处理事务只凭情绪而缺乏理智,导致基础空虚、不踏实的弊病。此外, “敷衍”一词本来的意思是散播、传播的意思。例如《旧唐书.卷一一.代宗本纪》记述:“赞曰:……扫除沴气,敷衍德音。” 沴气就是恶气、邪气。意思是将恶气扫除,把德音传播出去。传播有表面铺陈的意思,所以后来引申转化成“办事不切实,仅顾表面应付”的意思,也就有了“敷衍了事”、“敷衍塞责”的语词。不尽心、不尽责的敷衍和懈怠也是魔性的一种表现。

人在思考、说话、做事时,一旦偏离了中正或基于善的佛性,魔性就会乘虚而入,所以,守正和“不逾矩”就是一种抑制魔性的方式。人能做到心平气和、循理安分的心正,不仅不会失去什么,而且会福寿绵绵。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