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成语评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王舍微


【正见网2023年08月07日】

【古代寓言】

〔原文〕出自《墨子.所染》:

子墨子言①见染丝者而叹曰: “染于苍②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③,而已④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注释〕

①子墨子:即墨子,前一个“子”字系对墨子的尊称;言:疑衍字。

②苍:青色。

③五入:染五次;必:通“毕”。

④而已: 完了,然后。

〔译文〕

墨子看见有人在染丝,叹息道: “放入青色的染缸里就成了青色,放进黄色的染缸里就成了黄色。染料变换了,丝的颜色也随着改变。把丝浸入到五种颜色的染缸里染五次,它就会带上五色了。因此染丝不能不谨慎从事啊。”并非唯有染丝是这样,一个国家也存在染色的问题啊。

【成语典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典源〕

语出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据《北堂书钞.卷六五》引):

夫金木无常, 方员应形,亦有隐括,习以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释义〕

 靠近朱砂容易被染成红色,靠近黑墨则容易被染成黑色。后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称环境会影响和改变人的习性。

参考词语: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丽朱者丹,附墨者黑。

〔注解〕

金木无常:金属、树木没有固定的形体。

方员应形:方、圆随著一定的条件而成形。员,通“圆”。

隐括:即“檃栝”,矫正曲木的工具。

〔典故说明〕

傅玄(西元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西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博学能文,曾参与《魏书》的编写,又著《傅子》数十万言,但已亡佚而不见全貌。他所写的〈太子少傅箴〉,则是被保存在《北堂书钞.卷六五》里,其中提到:金属抑或木头的形体并非都是固定不变的,透过一定的工具或方法,可以改变他们原有的形貌。就好像把物品放在红色颜料旁边,久而久之,自然会被染红;如果放在黑色颜料旁边,久而久之,同样也就被染黑。

傅玄借此比方来劝勉太子,说明环境对人有著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位国家未来的君王,必须清楚知道国家的存亡安危,全靠他一人维系,假若身边有耿直忠臣辅佐,而能行正道,则人民自然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可期;但如果身边受奸邪佞臣诱引,不做正事,则百姓不安其居,国家衰败无疑。这当中所蕴含的道理与《荀子.劝学》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完全相同。又《三字经》言:“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一再搬家的原因,就是为了替孟子找到一个好的居家环境,让他好好成长。

【评注】

 “染丝”这则寓言和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都阐释了环境会使人的习性发生改变的道理。《荀子.劝学》中也有同样的阐述: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但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对莲的品性却有不同的表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丝浸入染缸即被染色,而莲藕长久扎根于淤泥中却没有改变颜色和习性。其实,这是对人的本性的层面构成未能充分辨析所造成的混淆所致。人性、自性、习性的蕴含不同是由于层面的深浅不同;心性、知性的不同则是范畴与空间层次的不一致。

【评析】

自性是指源于人的肉体的自然之性;习性是人在后天环境中熏染及养成的各种观念和品性。而人性则是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的善、恶两面的属性,与人微观空间所携带的德和业的物质多少相关。人的心性则是人的内在品性的综合体现。而知性的含义是认知理性,源于荀子和墨子。荀子把心的认知功能也看作是人之性,这一点同墨家有共同之处。“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徧也。”(《荀子·解蔽》)荀子把人认识客观对象(物之理)的能力,当作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所谓认知理性。但这与“无待而然”的自然之性又不是一回事。人的知性必须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才能有所知(知识)。

各种思想流派的分野正是从对人性观的不同诠释开始的。人性是后天塑造的还是先验的?善、恶是后天染丝的还是先天具有的?“生之谓性”是人性还是“食色性也”的动物之性?孔子、孟子的人性观实际上是倾向于先验的与人的肉体无关的“性善论”,而荀子主张的 “性恶论” 之人性是依托于人的肉体的自然之性。墨子则认为人性不是先验的,而是“染于苍则苍”。墨家认为,道德的基础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并且以此为道德目标建立了后果论(结果主义)体系,体现为功利主义,最后可能会走向极端的权威主义,把人当作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墨子所言之德也主要是他律的、由外来强制的,把人性比为素丝,惟有不断的浸染,才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构。

各种思想流派在人性观方面的分歧反映出对人类存在于天地之间之意义的迷茫,后天的熏陶是为了让人更好的保持人类的道德,而德作为一种微观的物质实实在在存在于微观空间中。而随着人类道德的下滑,人的认知越来越趋于表面,更多关注世间可见的利益,把国家利益或多数人的利益或福祉当作善的标准,已经背离人内心的真正的纯善。如果染于丝的颜色是出于功利主义目的,反而会阻碍人性内在的善释放出人性的光辉。

所以说,真正的教育是启蒙,其意义在于去除人诸多观念中的尘垢、打开心灵之窗并使之朝向阳光、焕发出人的善良本性;而洗脑则是强制灌输并且染上以某种利益或政治正确目标为导向的功利主义色彩,使人成为某种工具。充满善的环境是自由开放的、充满阳光和温暖的,同时激发个体释放人性之善;恶的环境一定是封闭禁锢的、充满暴力和强制的,并且触动个体宣泄内心之恶。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