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统治者应以百姓为天(八文)

罗真


【正见网2019年01月11日】

一、统治者应以百姓为天

汉代刘向《说苑•建本》记载:

齐桓公向管仲问道:“做君王的,应以什么为贵?”管仲说:“以天为贵。”齐桓公就抬起头来看天。

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空。国君应该把老百姓视为天。百姓亲附他,社会就安定;辅助他,国家就强盛;指责他,统治就危险;背叛他,政权就要灭亡。《诗经》上说:‘做人如不善良,百姓都将怨恨他。’百姓怨恨他们的君王,这样的君王,最终不败亡,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所以,统治者应以百姓为天。”
    
二、民为天下之真主

清代严复《严复集•闻韩》记载:

秦朝以后的昏君(独裁者),常是人们所说的窃国大盗。窃谁的国呢?他们互相窃夺,但最终窃夺的还是民众的国。窃得了国家,又害怕主人(民众)觉醒而夺回,于是颁布了多如猬毛的法令。就其实质而言,这些法令,大都是用来毁坏民众才智,分散民众力量,败坏民众道德的。由于民众本来是天下真正的主人,所以,必须削弱并愚弄他们,使他们总是浑浑噩噩,不能有所作为。只有这样,独裁者才能永保他们窃取的果实。然而,祸患往往超出人们的意料之外,就像《庄子•脥箧》篇中所说的那样,防不胜防。

西方人认为:“国家是人民的公产,王侯将相是人民的仆人。”而中国的独裁者,却认为:“四海之内都是天子的私产,亿万民众都是天子的臣妾。”臣妾这两个字,过去的解释就是奴隶。所以,西方的民众比王侯将相尊贵,中国的民众如同奴隶一般卑贱。一旦发生战争,西方人为公产公利,也就是为自身利益而战,中国人则好比奴隶,为了自己的主人(独裁者)而战。驱使奴隶与贵人作战,哪有不打败仗的呢!

三、百姓为君之水

《战国策•齐策一》记载:
    
靖郭君田婴,将要在薛地筑城,门客们多来劝止。靖郭君(齐大夫田婴的封号)吩咐看门人说:“不要为门客们通禀。来进谏者,杀头。”

齐国有个人,要求见靖郭君,并且说:“我只说三个字,要是多出一个字,任凭他处罚。”靖郭君因而召见了这个人。

这位客人跑步前来,说道:“海大鱼。”然后扭头就跑。靖郭君拉住他说:“你还有话没讲完。”齐人说:“鄙人不敢拿自己的脑袋作儿戏。”

靖郭君说:“我不会处罚你,请继续说下去。”齐人应答道:“您没听说过大鱼吗?网不能抓住它,钩不能钓动它,可一旦没了水,蝼蛄和蚂蚁,都能制服它。如今齐国老百姓,就是您的水啊。您如果能长久得到齐国老百姓的拥护,要薛城干什么!失掉了齐国的民心,即使薛城筑得像天那么高,也是没有益处的。”

靖郭君说:“好!”于是下令停止在薛地筑城。
    
四、与民同乐方为乐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

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观赏着鸿雁、麇鹿等飞禽走兽。梁惠王问:“有修养的人,也对这些感兴趣吗?”
 
孟子回答说:“有修养的人,才会对这个产生兴趣,缺少修养的人,即使享有这些东西,也不会有兴趣。《诗经》上说:‘刚刚创建灵台时,百姓们全力以赴,很快就落成了。不要急于求成,百姓会心甘情愿热情澎湃的。文王来到灵囿巡游,见到母鹿乖巧驯顺。母鹿膘肥光润,白鸟羽丰毛纯。文王来到灵沼观赏,见到满池的鱼在游动。’周文王动用民力来建高台、挖深池,而百姓却很高兴,把那高台称为‘灵台’,把深池称为‘灵沼’,还为其中有麋鹿鱼鳖这些动物而欢喜。古代的君主能和百姓共同欢乐,所以能体会到真正的乐趣。《汤誓》中记载:‘太阳(这里的太阳喻暴君)啊,你什么时候灭亡?我们宁愿和你同归于尽!’(原诗:“时日何丧?余及汝偕亡!”)如果百姓竟想着能与暴君一起崩溃,那么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够独自体会到快乐吗?”
    
五、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晏子春秋》卷四记:

叔向,是晋国大夫,姓羊舌,名胖。有一天,叔向问晏子:“哪一种德行最崇高?哪一种行为最伟大?”
晏子回答道:“最高的德行是爱护百姓,最好的行为是使百姓快乐。”

叔向又问:“德行最低下的是什么?行为最卑贱的是什么?”
晏子回答说:“最低下的德行,是刻薄百姓;最卑贱的行为,是残害百姓。”
    
六、治国之道在爱民

汉代刘向《说苑•政理》记载:

周武王问姜太公:“治国的根本方法是什么呢?”
姜太公回答说:“治国的根本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

武王又问:“怎样爱护百姓呢?”
姜太公说:“使他们得利而不受损害;使他们成功而不遭败坏;使他们生存而不被杀戮;给他们衣食而不要掠夺他们;让他们欢乐而不受痛苦;使他们高兴而不生怒恨。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百姓失去他们的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农作物不能按时耕种收获,就是毁坏了他们的生机;对有罪的人加重刑罚,就是杀害了他们;加重赋税,就是掠夺他们;徭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惫,就是使他们痛苦;使他们劳苦又不断侵扰他们,就是使他们怨怒。所以善于治国的人,对待百姓,如同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说他们挨饿受冻,就为他们伤心,看见他们劳苦,就会为他们悲伤。”

七、平易近人,民必归之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
 
周代鲁国的始祖,鲁公伯禽,起初受封,前往鲁国。三年以后,才向周公报告治理成效。周公说:“为什么这样迟呢?”
伯禽说:“改变其风俗,变革其礼制,百姓有丧事三年才除服,所以迟了。”

姜太公也受封于齐国,五个月,就回来向周公报告治理成效。周公说:“为什么这样快呢?”
姜太公回答说:“我简化君臣的礼节,随从那里的习俗办事。”

等到后来,听到伯禽报告其政绩的迟缓,周公感叹说:“唉,鲁国的后代,将来要臣服于齐国啦!国家的政事不简约,就不容易实行,民众就不会接近;政务平易,亲近人民,人民必然归附于他!”    
    
八、人君不可自害其民

《晏子春秋》卷七记载:
    
齐景公登上箐宝远眺,看见有人砍断了雍门的梓树,于是命令官吏,逮捕了那个砍树的人,回头对晏子说:“快把他杀了。晏子沉默不应答。

景公说:“雍门的梓树,是我最喜欢的树,现在有人居然把它砍断了,所以让先生把那个砍树的人杀了,您沉默不语,是什么原因?”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的君王出门,十里内的人都要回避、不打扰老百姓;王冠前垂挂着流苏,是为了避免所见太多;王冠纽带垂下的玉石,堵住耳朵,是为了避免听到的太多;束衣的带子就重达半斤,脚下的鞋有一斤重,不想减轻它,为的是自我约束,不轻举妄动。判了死刑的罪犯,正好遇到君王经过市朝,就会赦免他。但是,我还没听说过当国君的,亲自下令要去惩罚一个老百姓!”

齐景公听后,低下头说:“赦免了他吧!请先生不要再说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