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审判(第五章):阴先阳后论(第七节)

小岩


【正见网2013年07月10日】

第五章-思想巅峰的起点阶段——开启人类“后天文明”的“天子时代”-

第七节 阴先阳后论

 一、文明与阴阳

 这一论是关于《阴先阳后论》,那么首先就让我们从阴阳的属性讲起。这里需要先给大家做一个说明,那就是本论第七论的标题原本是《阳气晚动论》,最开始也曾经叫过《物用滞后论》。因为本书第四章关于“文明阴阳论”的第七节,本人在写作上一直反复纠结了好几次,最后还是决定暂时先不写。除非将来有了更加“质性”的突破的时候再给大家补上。因为第四章的篇幅已经过于庞大,特别是第四章的前六节大多都是超过两万字以上的规模,而第四章第七节最初的内容只有几千字,觉得无法与第四章前面各小节相互匹配,所以就设想把“文明阴阳论”的相关内容转移到本论之中来,所以本论其实是将第四章第七节“文明阴阳论”的标题与我们原本《阳气晚动论》的标题合并,因此本论的标题就改为了《阴先阳后论》。这里需要给大家做这样一个简单的说明。

 我们不妨再给大家重复的多说一遍,毕竟本书的内容比较多,可能许多又都是大家头一次听说的内容,因此一些反复的说理应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坦率的讲,写作这一论的此时此刻,本人还真不知道第四章第七节如果未来有机会写的话最后将会写成一个什么样。因此读者日后可能会发现本论的内容与第四章第七节的内容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重复。本人目前只是设想那个未来的第四章第七节“文明阴阳论”的内容应该至少包括“阴阳论”+“文明阴阳论”的内容。

 大家知道,西方思想或西方文明从“质性”上讲应该属于阳,也就是属于独阳而缺少阴的一种文明,因此缺少真正的“生机”。西方文明以物质性思维为主导,以观察事物的《外象》为基础。如果我们再结合西方二分法的逻辑方法来看,其实对于阳物质进行分割之后所得到的仍然属于阳,一阳被分成了二阳,始终都是《外学》的属性、《外学》的范畴。“切割”的方法永远都不能够切出个“阴”来。“阴”属性是永远不可能用《外法》切出来的。能够被切出来的永远是“阳”。其实要观察事物之“阴”那是不能够破坏事物完整性的,是不能够使用“切割”之法的。只有想办法进入到事物的内部才能够真正看到事物的“阴”属性,因为“阴”的属性叫做“藏”,掩藏于事物之内,就是为了不让《外眼》观看的,所以才叫做“阴”。当“阴”在物理空间上被切出来的时候,其实“阴”的内藏属性也就消失了,“阴”也就不再是“阴”了。

因此西方阳文明所“切分”出来的是二阳,那么结果必定就是一种“同性相斥”的关系,也因此物质文明那就必定是相斥、相争的文明,属于一种“争文明”、一种竞争文明。在这种文明之中,其实只有“克机制”,没有“生机制”。这就是西方文明在本质上是阳文明或者是独阳文明的《外学》属性。其实西方文明的“外向型”《外壳》、《外象》的属性、眼球经济、效率文明、规模经济、快餐文化、外部物质资源消耗型经济甚至三权分立的政体制度都与西方文明的属于“阳文明”的属性有关。

然而东方思想或东方文明从“质性”上讲,特别是在东方思想被“文化”化之前(作者注:也就是在宋代之前),其实属于一种阴阳兼备的机制,但是相对于西方“阳文明”而言,东方文明就显现为多出阳之外的阴属性,特别是到了东西方文明发生碰撞的时候,东方文明在要素阴阳层面已经外化显现为阴了。

其实东方文明在创生的时候是阴阳兼备、刚柔相济的。东方文明阴阳都有,不缺东西,所以东方文明几千年以来就可以自给式的发展,无需外补,也就是一种“自生”机制,唯有需要补足的其实就是在文明之初来源于外部宇宙启动动力的思想种子。一旦启动起来之后,东方文明就很容易进入“耗散结构理论”所讲述的那种“自组织结构”的发展轨迹。相对而言,西方文明的独阳属性也就决定了西方文明一旦成熟了,那么就一定会到东方来寻找文明的伴侣。就象发育成熟的小伙子一定要找姑娘一样。

东方文明以精神思维导向为主,有一套《内学》的方法,擅长进入事物的《内机》,擅长“主位”之法。其实《西学》不入事物《内机》与人类文明“末期”的“天门开启”时混杂进来的因素有关,因为末期混杂进来的那些因素会对人类文明产生干扰作用,所以就不允许进入事物的《内机》。其实这与宇宙的安全也有关。所以《西学》只能够是一种《外学》,只能够停留在事物的《外壳》部分,绝对不允许进入到事物的《内机》,更不要说《内核》了,所以人类文明的DNA不会被干扰,也就是说,人类文明终极管理的蓝图不会被篡改,人类文明整体进程的安全能够被保障。

对比于西方文明的“二分法”逻辑,《东学》阴阳兼备则属于一种“合一论”,而不是“二分法”,那么阴阳就是分不开的,是一种内外相互包容的关系,阴藏于内,阳包于外。也就是,精神在内,为阴;物质在外,为阳。也因为东方文明所负责的是人类文明的“初期”与“中期”阶段,物质相对比较稀缺。我们讲过“物质的巅峰”的发生是在人类文明的“末期”阶段,也就是“西方文明”所负责的阶段,因此在东方文明“主政”的阶段,整体而言,人类文明的物质积累还没有达到淹没精神的程度,也就是神佛的教诲仍然被人类记忆着。也就是人类文明还没有迷失方向。我们在第六章的第四节《宋论》中会给大家讲到,物质文明淹没神性精神那是在“天子时代”的最后一个1000年开始的,其实是从中国的“宋朝”开始的,并不是从西方物质文明这三、五百年的崛起才开始那么简单。这里涉及到我们将在第六章第五节关于“文明交流”的问题,也涉及到本论关于《阴先阳后论》的问题。

东方的“合一论”是一种包容的方法,外阳包内阴,所谓的“负阳抱阴”。因此《内学》可以钻入事物的内部去研究事物的《内机》,而不破坏事物结构体的存在,不破坏事物的完整性。而且东方方法采用的是一种不断的“入内”的方法进入到事物的层层“质性”之中,属于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内学》。与《外学》不断的“切分”出新的“阳”相反,《内学》一直不断的定义并发现新的“阴”,不断的发现新的内藏属性。也就是,当《内眼》达到某一个层级的时候,这个层级就由原来内藏之“阴”就变成了一种外显的“阳”,然后随之就又出现新的内藏的“阴”,然后再通过《内眼》层级的提升,再进入到新的内藏“阴”的内部,再一次化“阴”为“阳”。只不过《东学》的这种“化阴为阳”是在保持事物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开发《内眼》而实现的。

与西方文明外部“切分”阳的方法不同,对比东方这种方法,那么我们发现阴阳绝不是仅仅名称的不同而已,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制与认识事物的方法。于是我们至少可以从三方面或三个层次来看待阴阳。第一,阴阳代表两种物,比如正与负、男与女等等,这是最表面的认识,本人称之为要素阴阳;第二,阴阳是两种属性、两种机制,比如内外、分合就是这方面的意义,本人称之为内外阴阳,但是仍然属于一种在水平层面上的认识,然而已经不同于最表层的认识了,有了纵深了;第三个,阴阳属于一种层级转换的相对性互换意义,这是在上下垂直维度方面认识阴阳。

关于阴阳的这三种认知,我们以前应该给大家阐述过。其中关于阴阳的第三种认识其实是一种非常“出世”的认识,如果达不到一定的修行层级是根本无法理解的。这种阴阳互换性其实与宇宙的安全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也就不允许一般人认识到这层的意义。而一般人们所能够认识到的阴阳往往都是第一种认识层次,实际上就只是使用西方独阳的思维方式认识阴阳的一种结果而已,阴阳只是一种不同的物而已,属于一种要素阴阳。这种认识是不入内的,因此就很难认识到关于阴阳的真正属性与机制。

其实关于三种阴阳的认知,与我们一直以来给大家介绍的结构体三组成也是一致的。第一种阴阳,要素阴阳,实际上对应于结构体的《外壳》。是以《外壳》为基点的认识。第二种阴阳,内外阴阳,实际上对应于结构体的《内机》。那么第三种阴阳,层次阴阳,实际上对应的就是结构体的《内核》,具有一种垂向沟通与逻辑反转的属性。就是这三种对应关系。这里帮助大家提及一下。

二、阴慢阳快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个相关的阴阳动力属性的问题。我们以前应该也提到过,那就是关于阴阳具有不同的运动速度的问题,这就是阴慢而阳快的道理。阴者速度缓慢,阳者速度迅速。

前一阵,中国大陆养生之风盛行,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教授的养生讲座尤其大受欢迎,其中就有这么一段关于阴阳、气血、快慢、先后、左右的论述,我们不妨给大家引述一下。

中国人为什么说“左右”,不说“右左”呢?我讲这个就是提醒大家将来对日常生活要很关注,不要把它看成一种习惯就忽略过去了。左边是生发,生发了才能收。左右还有一点不同,左边为肝气,生血;右边是肺,肺主气。气比血走的快,所以先动左边,这样才能够左右平衡。

又比如东方修炼文明讲练功的时候是应该先出左脚呢?还是先出右脚呢?曲黎敏教授又说:

中医认为,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左边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脚,先开血脉。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

中医讲气血之说。气血属于人体的精华。人们摄取的米饭、面包、蔬菜、肉类只有被人体吸收转换为人体的气血之后才能为人体使用。然而西方“实证科学”的西医只能认识到人体的血,属于《外学》能够看得到的部分,却看不到气以及相关的脉络,这些是属于人体《内机》的部分。

按照中医理论讲,气属阳,血属阴;气的运行效果快速,血的运行效果迟缓。而且还讲,养者在血、用者在气的道理。东方兵家讲的“士气”其实就是一种“气用”的道理。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就是“气用”的道理,“气”的衰减速度很快,属于来快去也快。

气,阳也,“用”理也,气只能有一鼓之时,气只能撑一段之事。如果事情可以划分为三段的话,如果阳气只能够支撑一段的话,那么按照《终点决定论》的逻辑“气用”就唯有放在事物的末段、也只能放在事物的末段才是最合理的选择。人类文明就是如此,分为前段、中段、末段,那么“阳”要素就只能够放在文明的末段。其中原因,我们会到第六章第三节、第七章第七节分析过程逻辑的时候再给大家进一步的分析。这里只是结论性的告诉大家,西方的物质文明、阳文明,只有到了人类文明的“末期”才会成为主角。因为它只能够起到一鼓之气的作用,所以阳气必须后而发。如果安排在人类文明的早中期,那么人类文明的进程就会中断。

三、速而不久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把阴慢阳快、阴缓阳速的道理再引申到关于《速久论》的方面上来。阳属性,见效快,来的快,去的也快(作者注:这是绝对意义上讲,不是相对意义。在相对意义是,阴与阳在来去的时间比例机制上其实是不一样的,我们或许在第六章第三节中会讲到。其实在人类有限认知这个层面上讲,其实真正的“绝对意义”是根本不存在的)。

阴属性则恰恰相反,见效比较慢,但是一旦见效,其所发挥作用的时间就比较持久。其实这也是由于结构体所储存的能量总量一定或者能量守恒所决定的,也就相当于结构体内部能量均衡论或者能量守恒论。就象我们曾经讲过的“专”与“广”的关系一样,因为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也就是人生精力的有限性一样,要想对学科知识有深度的认知,那么就只能够“专而窄”,也就是“对更少的知识知道的更多一些”;如果要想使知识面更加广博一些,那么就唯有牺牲知识的深度,就只能够“广而浅”,也就是“对更多的知识知道的更少”。这是由于人类有限生命属性所决定的。

关于“速与久”的关系其实也是如此。速而不久,久而不速。比如东方文明主张精神维度,虽然可以解决相对持久性的问题,但是见效会比较慢。其实,凡是可以起长久作用的因素见效就一定慢;凡是立竿见影的见效快的那一定都不可能持久,其实也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也在于此。

西方文明强调物质阳,来得快去得也快,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所谓的“一阵风”。这也是由于在“术用”层面上的能量守恒法则所决定的。速而不久,久而不速。就是这么个道理。来快去快,一种快餐文明。换句话说就是在投入与产出方面的大进大出。因此有限的能量必须是快速消耗。这种快速消耗、不能持久的属性其实那是效率文明所无法避免的,所以物质文明在过去300多年中消耗了之前3000年人类文明所使用的地球资源的总和。借用中医关于人体的机能来讲,西方物质文明属于一种消化不良的情况,吃多少拉多少,大量物质资源没有被吸收就被排泄掉了。我们以前不是给大家讲过关于西方文明《外壳》属于一种“外向型”排泄属性嘛。

反过来讲,阴力量或阴机制则属于一种细水长流,慢慢的来、慢慢的去,润物细无声,于是有限能量就可以长久的使用与支持结构体的生命周期。然而这种长久性就必然以见效缓慢为代价才能够获得。就是这么个道理。速而不久,久而不速。

那么凡是既想追求持久,又想追求速度的想法,那完全是一种痴心妄想的一厢情愿而已,是不可能被现实世界所支撑的。比如当今在中国大陆,许多被《无神论》唯物思维所灌输起来的那些物质欲望驱动的企业家们就一直抱有这样一种滑稽可笑的思维。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既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这怎么可能呢?!但是许多中国企业家就是这样想的。

比如企业在寻求企业发展咨询的时候,如果你问他:企业发展,你到底追求什么呢?到底是要快速取得财物成效呢?还是需要解决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问题呢?就象给人看病一样,到底是需要立即除去急症呢,还是要解决长久健康问题呢?中国企业家们的回答是:我都要。又想快,又想久,而且还想马儿不吃草。也就是想花最少的管理咨询费一揽子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这是非常典型的在企业发展方面混淆了“速与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这种企业思维的结果呢?那就是每一次都没有少花钱,却每一次都没有能够办法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

因为速靠阳,久靠阴;阳者快,阴者慢。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药方与治疗方法。而且企业自身往往也没用判断需要解决什么样的根本问题的能力,企业自身没有诊病的能力。就象病人看病的时候跟医生讲,我想吃这个药,我需要那个药。要真是那么简单的话,还要医生干什么呢?那到底是谁在给谁看病呀?!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结合企业“经营”与“管理”两种不同的模式给大家再讲一讲关于“速与久”的不同机制问题。

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企业运营模式。经营在久,在于中长线,管理在速,在于短线效率、在于短线的有效性。所谓经营者,在于营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包含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在下一章第六章中要给大家重点讨论的关于中间过程中三教确立的意义其实就具有一种经营的意义。

然而所谓管理者,在于管大(作者注:物质维度意义上的大,不是真正宇宙大尺度意义上的大),事大而繁,则需要管理,管理大量物质资源以达到一种有效利用。管理是以物量巨大为前提的。西方的商业文明,经由工业文明(作者注: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立起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然后进入到大机器生产阶段之后(作者注: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发展到了大规模的企业文明,也才产生了所谓的现代管理时代。管理以物质资源丰富为前提,因此在人类文明物质资源稀缺的中早期,人类文明并不真正需要管理思想,但是有组织思想与运作逻辑。

可见,大而复杂才需要管理,这个“大”是相当于人的有限能力而言的,而且还涉及到管理自身成本的问题。也因此西方物质文明硕大的成果才有了物质堆积淹没事物《内机》的现象,也因此才出现了以管理制度代替事物《内机》的方法,因为《西学》必须始终坚持不入事物的《内机》。

我们这里重点是给大家讲解关于阴慢而阳快的这种阴阳属性。如果结合企业经营与管理两种模式,管理为阳,经营为阴,两者也符合阴慢阳快、阴久阳速的道理,也符合“速而不久,久而不速”的法则。然而这些道理与法则却基本上不为企业界所认知,因此中国贪心的企业家们既想速又想久,一种非常滑稽可笑的表现。其实中共经济的决策者们也同样滑稽可笑,一方面追求高速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持久发展。所以才有所谓“永续发展”这么个十分可笑的说法,当然可以上溯到所谓的“发展经济学”,其实根本上就属于一种痴人说梦。

其实“速久”与能量的关系,大家在人类历史中也经常可以看得到。比如自古少年得志者都不能久长,或者说皆不得善终。比如“既生瑜何生亮”的周公瑾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例,人生的能量过早的就挥发掉了,不知有所守也。那么怎么可以持久呢?!

中国成语讲“大器晚成”其实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能量悠着点儿用方能持久,方能坚持到人生的终点。相反那就只能是红颜薄命了。其实当代社会上所有吃青春饭的也都是如此,吃体育饭的也是如此。所谓“花无百日红”,过了青春黄金的那么几年,生命的价值似乎已经全部都耗尽了。只知道消耗生命的油,却不知道如何给人生补充与养藏能量。

如果人生的价值观是在过度消耗青春的年代形成的,或者说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伴随着过度消耗人生能量的阶段,那么这种消耗型人生观,除了物耗与透支生命之外,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人生还需要有“养蓄”、“归藏”的道理。我们在第六章第二节要给大家讨论的关于“三教确立”的意义,实际上也就相当于人类社会这个生命体在“青春期”形成人生价值观这个年龄的意义。

其实过度消耗青春能量或者过度消耗人生能量,实际上是在消耗“先天动力”,也就是消耗“先天种子”。要知道所有“先天赋予”的东西都属于一种“种子”的属性,是需要人类进行培养的,而且一生只能获得一次,无法后天补充。也就是象我们前面所讲的企业的经营机制,只有在机体长大了之后,才存在使用如何“有效性”的问题。人不应该把“种子”能量当做“口粮”给吃光了。如果把“种子”都吃光了,那么后果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因此任何物质主义或者消耗主义是绝对不应该放在一个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的,不能够“少年得志”,只能够放在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其实西方物质文明的文明使命就是如此,就是被安排在人类文明的最后阶段的。这恰恰也是《宇宙智能论》、《文明使命论》与《历史安排论》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

其实关于这个先培育、后使用的道理,《孙子兵法》早就有明确的论述。《孙子兵法》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就是首先把自己培育、准备到一种不可被对手战胜的地步,然后才有伺机出击战胜敌人的可能。如果过早的出击,即便是战胜了敌人,那位将军也可能会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快必短,慢能久;速而不久”的道理。

四、阴先阳后

“阴慢阳快”的规律如果使用在宇宙智能安排人类文明方面,那就是在阴阳的使用与安排方面必须遵循一种阴先阳后的顺序。因为东西方文明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属性。西方文明属于阳,来的快去的也快;东方文明相对而言偏阴性,持久性好。因为东西方文明这两种不同的阴阳属性,因此两种文明的使命安排也应该不同,对于人类文明所肩负的责任也应该不同。

其实我们前面讨论“左右”而不是“右左”的问题实际上就已经说明了一种安排时间顺序的排列问题。“左右”而不是“右左”,“阴阳”而不是“阳阴”。那么谁先谁后其实早已经就是不言而喻的了。但是请大家还是不要忘记,“终始”而不是“始终”的这种说法。关于贯穿于“终始”的逻辑,那么我们的《终点决定论》在人类文明的项目管理中的最高地位那其实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项目管理”的第一逻辑《终点决定论》就决定了,阴慢者要先动,而阳快者必须后动。跑得慢的但是可以跑得久的先起跑,跑得快的但是跑不久的那么就后起跑。这种安排就可以保证无论跑快跑慢还是跑短跑久的,大家最后都可以同时抵达人类文明的终点。这就是符合《终点决定论》的《历史安排论》。这与阴阳能量不同释放速度的属性也是相一致的。 

那么东方文明,因为属于阴慢,所以就被安排在人类文明的早中期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其影响作用可以一直持续到人类文明的最后阶段;而西方文明,因为属于阳快,那么就被安排在人类文明的后期。

其实西方文明的崛起比“天子时代”第三个1000年开始的时间还要推后大约500、600年的时间。于是西方文明统治人类文明的时间与东方文明统治人类文明的时间基本上也符合8020法则的比例。这其中我们也可看出人类文明被宇宙智慧安排的一些端倪。

因此关于东西方文明主宰人类文明先后顺序的安排其实就是《宇宙智能论》、《文明使命论》、《历史安排论》一种最为典型的佐证,其中特别的透露出了关于《终点决定论》的“项目管理”逻辑。跑得慢的先跑,跑得快的后跑,跑得慢的可以跑得久,跑得快的不能够跑太久(作者注:西方文明如果跑的太久,那么地球资源也支撑不了),最后东西方文明同时抵达人类文明的终点。就是这种安排。实在是太奇妙了!

东西方文明同时抵达人类文明的终点,这其中其实还包涵有另外一重意义。我们以前可能还没有给大家讲过。这也是《终点决定论》的一个要求,也就是一种长中短线因果逻辑的效果最后相互叠加放大的效应。这种“叠加放大效应”换成“实证科学”的语言就叫做“非线性”规律。是“线性”思维永远都看不明白的。因为在“线性”思维里面关于“非线性”的认知其实仍然是在使用一种单一的逻辑维度在思考所谓的“非线性”规律。而“非线性”的本质其实属于多维度、多层级因果关系的一种叠加效果。然而这种叠加效果其实还是一种“果”而不是真正的“因”。真正的“因”那是多维度因果关系的存在,而人们看到的往往已经是叠加之后的“果”了。

给大家进一步讲,其实“叠加”与“放大”也属于两种不同的机制。关于“叠加效应”我们会在第六章的第三节与第七章的第七节中再给大家进一步的分析。然而关于“放大效应”,其实东方文明就具有一种“放大效应”。这与东方文明的“合一性”、“大一统”、上接天道的属性有关。我们会在本章接下来的第九论《放大效应论》中为大家进行详细的讲述。

简单概括的讲,为了能够在人类文明末期的最后阶段,东西方文明两种机制可以叠加一起发挥作用,那么速度上跑得慢的东方精神文明就必须得先行,东方文明既先且久;而来的快去得也快的西方物质文明那么就必须得后启动。这样无论是跑得快的还是跑得慢的,最后都可以同时抵达项目的终点,把各自需要携带的机制带到位。同时抵达文明的终点,这其实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且这一点其实最能够体现人类文明符合项目管理逻辑的属性。

其实在中医学中,关于气血运行速度不同的处理方法,关于“血慢先行,气快而后动”的方法与人类文明项目管理的机理完全相同。由此可见宇宙智能关于人类文明项目管理的安排方法其实与东方式的“生命模型”的方法是相同的,而不是西方“实证科学”的物质主义所走的那种“机器模型”的道路。然而西方思想中的管理模型是有意义的。至少对于本人站在《宇宙智能论》的基点上理解人类文明是非常有帮助的。

把宇宙万物都当成了机器,这是西方文明的思维,而东方思想比如佛家思想讲的则是万物皆是生命,“万物皆有灵性”。又比如道家思想讲的是“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其实如果可以反过来讲的话,我们说是“如果”的话,那么“宇宙是否就是一个大人体”呢?

东方的“生命模型”与西方的“机器模型”,可能许多人都已经意识到了。然而不容易意识到的却是,西方“机器模型”的深层含义其实就是西方“拆分法”的假设。机器总是可以被拆分的。哪个零件坏了、哪儿出问题了、哪儿有毛病了、哪儿不能使用了,那么咱们就把零件拆卸下来,修理修理。实在不行就换个新零件替代。所以西方“机器模型”的本质就是“拆分”,而且是可以使用《外手》随时进入到机器内部的“拆分”。

然而东方“生命模型”的意义是不可“拆分”的“整体论”、“合一论”。正所谓“天衣无缝”。生命体一旦被“拆开”,那么生命“生的属性”也就消失了、没有了,就成了一堆“死的”物件儿。即便再从新给“装回来”,“生的属性”也不再有了,无法再给找回来了。所谓人死不能复生。就是这个道理。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经络所发现的人体许多“活的属性”、“生的属性”,西医在人体解剖后无法发现的原因也就在这里。“活的属性”是不能够“拆分”的。

可以说,《东学》与《西学》,一个“好生”,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一个“求死”,快点把生命消耗完,“更高更快更强”。所谓“更快”,其实那就是赶快“完结”,而且西方文明以不断为人类创造“杀伤”武器为乐趣,以求“速死”。如果再结合或叠加东方文明的“放大效应”在人类文明“末期”走向“负向效应”的特征,那么就只能够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这条路可以走了!那不可怕吗?!

五、物用滞后论

我们在本论开始的时候就给大家提到过了,第七论的标题原本是《阳气晚动论》,最开始也曾经叫过《物用滞后论》。实际上讲,本人发现人类文明关于“物用滞后”或者“阳气晚动”的现象属于撰写本论这一论的初衷。本论内容最后发展成为现在这种“阴阳兼论”的方式,这也是本人几次纠结是否写作第四章第七节的原因。

“阴先阳后”,其实不仅反映在人类文明在大周期三大阶段方面的分工,东方文明负责人类文明的“初期”与“中期”阶段,西方文明负责人类文明的“末期”阶段。实际上“阴先阳后”的现象也反映在“天子时代”的每个1000年阶段之中,也就是在初期、中期、末期的各个阶段之中,阳文明或阳要素的启动都有滞后的现象,不仅是在西方“阳文明”之中,就连东方文明中的阳因素也具有这样的滞后运行规律。

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西方思想启蒙期较春秋百家略微要晚上150-200年的时间,大约就是500年的三分之一的样子。但是大家一定不要混淆,人类文明初期阶段的天门开启那一定是一次性的,不可能给东方开一次,百多年后再给西方再开一次。因为东南西北只不过是地球上的方位而已,天上可不是按照地上的东南西北思考问题的。所以在“百家时代”,天门那是一次统一开启的。只不过西方思想种子呈现出来的略微晚一些。因为刚性嘛,是不是种子发芽要慢一些?

不知道这个时间差是否会还存在着生命轮回的原因。比如一位东方圣贤在完成了东方使命之后转生成为某位西方的哲人。比如我们讲,西方思维与东方的法家思想非常接近,那么东方法家思想鼻祖郑子产是不是有可能在完成了东方使命之后去成为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或者什么人也未尝不可。然后苏格拉底再转生回到东方成为了集法家思想集大成的韩非子(生卒年代为公元前281-233年)也有可能。按照生命轮回说看待人类历史,我们或许就应该打开这样的思想。

或者东方技术派始祖鲁班爷在完成了东方使命之后去古希腊成为了亚里斯多德或者力学之父的阿基米德。大家可能认为我是在说笑,我是在搞“穿越”。我却不是这样认为的。比如传说中有人看见东土禅宗始祖达摩在完成了东土使命之后背着一只鞋西去葱岭。人们都认为那只是一个笑谈或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其实不然。其实人类后台的转生可能比前台成就为某个历史人物还要忙。下走人间的天人不可能在人世间只完成一项任务、一个成就。那样也效率太低了吧。我与一位朋友玩笑的讲过,如果你对某种传统思想、传统典籍一看就明白的话,或许你就是历史上的那个“他”,那位先贤,也未可知。

或许天门开启一次,思想的种子播散在某人身上或者某位宇宙生命带着使命、带着宇宙智慧的种子来到人间,那么随后这个人就需要多次转生,穿梭于东西方文明之间去播撒思想的种子。当然时空穿梭的时候也必须符合先去东方再到西方、先启动阴机制而后再开始阳力量的法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阴先阳后论》的又一个意思。

阴先阳后,东方文明在先,负责人类文明的初期与中期;西方文明在后,负责人类文明的末期。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东方的“百家思想”先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或者阿基米德;在人类文明的中期,汉武帝时代先于西罗马帝国灭亡、早于西方文明进入中世纪五、六百年;在人类文明的末期,宋朝先于西方五、六百年进入“商业时代”。归根结底,我们需要说明的就是,“阴先阳后”的现象最能够体现《宇宙智能论》的《历史安排论》;也最能够体现出来人类文明符合“项目管理”的逻辑。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