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 从权叔本的得道过程看当今修炼人

  • 再看《大长今》(13):跨越天试第一难关

  • 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家诗》五律(一)幸蜀回至剑门

  • 文化课教材(高级):以直报怨

  • 诗歌园地:1.水调歌头·向苍穹 2.老百姓看十七大 3.诗二首 4.别把毛像挂厅堂

  • 真善忍国际美展台湾嘉义大学展出(图)

  • 放下情 修出慈悲心

  • 父母炼功,儿子受益

  • 台湾全运会开幕典礼 天国乐团引领选手進场(图)

  • 真心为大法 事情见神奇

  • 吉林省农安县多处优昙婆罗花开

  • 李白“诗仙”探微

  • 关于治学中国古代历史的方法的几个问题 (三)

  • 历史故事:阎正衡担柴读书

  • 中国古代数学的神奇


  • 从权叔本的得道过程看当今修炼人

    李觉

    陈安世是京兆人,权叔本[1]家的仆人。禀性宽厚、仁慈。看到禽畜行于路,不忍惊扰它们,常下道避让;既便是蠕虫也不肯加害。他十三、四岁的时候,权叔本好神仙之道。二仙人化为书生,伴其出游,以试他心性。叔本不知他们是仙,接触久了,便怠慢了。

    一天,叔本正在家享美食。二仙来敲门,安世進去禀报。叔本欲迎接,被妻拉住,说:“饥饿书生,定是来求饱腹的。”叔本顿时改了主意,让安世回“不在”。仙人问安世:“才刚说在,怎又不在了?”安世说:“是家主人叫如此回的。”两仙人感他的诚实,告诉他:“叔本勤苦修习许多年了,好容易遇到我们,转又懈怠了。可惜他功亏一篑啊!”又问安世,“爱不爱玩儿?”安世说“不爱”;“喜不喜欢修道?”“喜欢,但不知怎么修?”二仙说“真想修,明早在道北大树下等着。”

    安世一早就到了,直到日夕,仍未见人。自语:“书生骗我”,欲归。转身见仙人立于身后。二仙调侃:“安世,来何迟也?”安世道:“早来了,怎么没看见你们?”二仙说:“一直在你身边呀!”连续三次约他,他都早早来了。二仙知道他能行,给了他两丸药。让他服药后别再饮食,并嘱其另室独处。安世遵教,二仙常来会他。

    叔本常听到安世在屋里与人对话,進屋又不见人,好生奇怪。问安世,安世说是自言自语。联想他只饮水不進食,又独居,断定他已非常人;反思自己,猛醒“失贤”。叹道:“修道尊德不在年齿大小。父母能够生养我,却不能教我以道。我听说,先闻道者为师。”于是执弟子礼,拜安世为师,为其洒扫,朝夕奉教。安世修成,白日飞升。临行授道于叔本。后来,叔本也修成了。

    点评:

    一、利益之心与因人施教

    二仙人对权叔本与陈安世,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文中可以看到,他们从叔本出游已久,而对安世的考验只有三次。为什么?

    叔本出游寻仙处心积虑,仙到面前却又有眼无珠。利益之心未去,才会顺水推舟,用常人心去猜度仙人。仙人的宿命通早已看到他的所思所想、过去未来,“功亏一篑”是必然。也因为他有一颗金子一样要“修道”的心,且与安世有缘,知道他将从安世得道。所以仙人接触他,只是为了给他留下教训,使他珍惜与安世的缘份。

    我们看到,历史上以及今天,许多人由于种种机缘得道,而又毁于不识道,与之擦肩而过。为他们痛。

    九九年七.二零以来的经历,让我们深知,识不识师父、识不识宇宙大法?对于打压下能不能始终坚守修炼心,至关重要。认识清楚时义无反顾;迷惑时犹豫、彷徨。所以师父要我们的主意识明明白白的认清法理,知道他的珍贵。旧势力安排的因素时刻在看着我们,由于我们的人心不去而“考验”我们,增魔添难。疑惑越多魔难越多。安世虽不识法身无处不在的道理,也曾迷惑于“书生骗我”,但一经指点便听从教诲,不打折扣,不生疑惑。仙人知道他行,也就不考验他了。

    二、精進不分先后

    历史上的修炼,亦有许多后来者修成,而先行者作了铺垫的实例;常人的事业中这样的事例也很多。当为先行者警示。

    师父在《北京国际交流会讲法》(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日)、《新加坡法会讲法》(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二日)、《长春辅导员法会讲法》(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六日)三次讲了“后来者居上”的法。

    师父说:“你们知道那个千年修道的人,他们得一点真机装在肚子里呀,装上千百年都不告诉别人的,(众笑)谁要想知道我这点东西还得交换哪。你们呢,突噜突噜突噜都说出来了,(笑)不装事儿。(众笑)”(《二零零三年元宵节讲法》)其实师父不是在说笑话,讲的是一条法理,正法难闻啊!

    从上面的故事也可以看到,修炼不同于世间之事,得法先后都有其背后的原因。修炼者不能执著于得法的先后,否则误己。

    三、修炼长幼、先后无分别

    叔本与安世在成就了修炼缘之后,叔本没有拘泥于世人的年龄、地位,恭恭敬敬师事小安世,而且一敬多年,直到安世离去。

    我们在故事中还看到,安世是在许多年后,白日飞升前才传道于叔本的。由于叔本先前的懈怠,用了多少倍的时间来考验叔本的耐心和毅力。由此可见修炼的严肃性。能再得一次机会,要恰巧有这样的因缘。

    安世与叔本表面形式为师生,其实就是同修,就像我们今天一样是在比学比修。不过,故事突出了长幼、先后的无分别性。我们之间的相互恭敬应该更胜于古人,请相互检点。

    文献资料:

    《神仙传》

    TOP


    再看《大长今》(13):跨越天试第一难关

    ──大长今为完成救人的使命演完她修炼的一生

    英子

    △长今艰险跨越入宫后天试第一难关

    长今因受辱深夜前往大殿退膳间闯下大祸,被训育尚宫训斥她没有资格成为宫女,不允许她接受训练期间的听课学习,长今的小腿在众小宫女面前被狠狠地抽打,并立即被赶出课堂命她做打扫的工作,天真的长今对严厉的体罚并不在意,依旧在屋子外边打扫边认真旁听,并熟记在心。

    长今成为宫女是上天定下的路,但成为宫女并非安排当中长今生命的最终目地,不过是经由长今宫女的料理生涯来严格规范长今的道德修为,因此长今宫女生涯的每一步都是心性的磨炼,她的入宫考试就成为了安排当中的第一难关。

    为了得到考试的资格,长今忍受了普通孩子无法忍受的苦。就在考试前一天晚上,长今听说不让她参加考试,立即恳求训育尚宫:“我愿意做任何的事情,无论娘娘怎么处罚我,我都愿意接受,请让我参加考试。”训育尚宫怒气冲冲训斥长今,难道还要将她痛打一顿才会听话吗。长今苦苦哀求:“我宁愿挨打,请不要赶我出宫,我必须在宫里面,我一定要在宫里面,请千万不要赶我出宫。”因为只有通过考试才有资格成为小宫女。

    听闻长今十分坚定又有别于普通孩子的苦苦哀求,哀求的话语里充满别无选择,誓死要成为宫女的强烈愿望,训育尚宫突然消失了一半怒气,夹杂着半分好奇与半分考验的心态询问长今为何一定要在宫里面。长今不能将母亲的遗志真相说出来,只好无奈地回答:“因为我没有别的地方可去。”话音刚落,惹得小宫女同伴们的一片嘲笑声。谁也不会知道,长今正在准备跨越一场为她而来的特殊难度的考试,这考试只有用誓死不变要走宫女这条路完成母亲遗志的心才能跨过去。长今在此绝望的情形下,显然没有放弃,因为她表示了这颗坚定不移的心,使她获得了希望。

    因此,训育尚宫以“考验”的心态令长今从当夜开始拿着装满水的大铜盆在屋外站着,不许一滴水洒出来,直站到第二天考试完毕,如果她能做到,就给她考试机会。在训育尚宫心里,根本不相信长今能做得到,但命运之神早在长今入宫前就已对长今百般磨炼,因此长今的毅力是训育尚宫无法想象的。她对长今的刁难不过是一次对长今决心的考验而已。

    第二天考试前,所有的监考与主考尚宫们都陆续進入考场。当然长今的第一任严师韩尚宫与威胁长今性命的崔尚宫也都带着不解的表情目睹了考场前长今苦苦地端铜盆站立在外的情景,可是谁也没有太在意。唯有韩尚宫,认出是值班那晚闯入退膳间给自己闯祸并能分辨出止血药的长今,见她被罚没能参加考试,于是在考试完毕后立即向主考尚宫——提调尚宫报告人数不够还差一名。众人这才将目光投向长今,问明原委,所有的尚宫与内人们都十分同情长今,就连崔尚宫这位为守护家族权势与富贵不惜将长今母亲害死,可以利用饮食谋害人命的铁石心肠的人物,由于不知眼前长今的真实身份,都流露出十分惊异与同情的目光。长今的吃苦受难的精神感动当时的每一个在场的尚宫们。提调尚宫为长今站了三、四个时辰(即现在的8个小时左右)拿着沉甸甸的大铜盆为求获得考试资格的精神所感动,当即给长今考试的机会。

    但是,非常奇怪,提调尚宫提的问题都是不可思议的“刁难”。也许长今不寻常的举动与毅力都使主考官认为,她应该有能力回答高难度的问题,主考官依旧怀抱好奇与考验的心态不加思索就出了两道也许连自己都在心里纳闷的问题,她并不知长今的出身背景,她就很自然地出了难题。其实是上天对长今的考核。因为长今早在母亲的教导下完成了许多中国儒家经典的学习。

    提调尚宫出的第一道题是让长今回答出所有正三品官职的名称,监考的尚宫们个个表情是欲言又止,无言之中显示出了此题对小宫女的难度之大。当大家以担忧的心态注视长今时,长今非常沉着自如,一一列举出来,没有半点错误,可见长今旁听的专注与上天为她学医准备的超凡的记忆力。回答完毕,令人惊异不已。接着第二道题,更是难上加难,让长今回答中国三国时曹操与刘备、诸葛亮对峙汉中兵疲马困要暗中撤军时所用的暗号是什么?问题刚说完,尚宫们一部分几乎要阻止主考的提调尚宫,而其中一人则是一副“这回你总算被难住了吧”的表情,几乎所有的人都为长今捏了一把汗,也都在心里暗暗为长今打抱不平。谁知长今稍一思索回答道:“是鸡肋。”满场考官被惊的目瞪口呆,激动地笑出了眼泪。长今不但答案正确,还把因鸡肋吃又肉太少,丢掉虽有点可惜但也不要紧的喻意解释出来,所以曹操的大军听到“鸡肋”的暗语,就把军队撤退了。

    长今就是这样的被蒙受贱民的屈辱身份,经受上天的严格考核而正式成为了小宫女——在剧中成为内人之前都被称为修炼小宫女。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长今的考试内容用的是中国的历史典故,整个剧作都表现出韩国导演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真的是从侧面让我们能真切看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真正展现。修炼小宫女的称呼也证明韩国人至今对传统的儒、道、佛文化价值观的深切理解与崇敬的心态。至少能认为人吃苦是在修炼,是在人中修行的必经之课。

    长今经历这一难关之后,就被分配到韩尚宫的处所,从此将开始长今藉由宫女料理生涯的修炼之路。长今将会在与师父单独相处的第一天,就开始接受严格的心性教导,老天为启悟长今料理的正道是什么,特意为长今安排了一场特殊的土雨天气,并借令路之手再次使长今受难。

    (待续)
    TOP


    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家诗》五律(一)幸蜀回至剑门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xìng shǔ huí zhì jiàn mén
    幸蜀回至剑门

    xuán zōng huáng dì
    玄宗皇帝

    jiàn gé héng yún jùn,luán yú chū shòu huí。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cuì píng qiān rèn hé,dān zhàng wǔ dīng kāi。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guàn mù yíng qí zhuǎn,xiān yún fú mǎ lái。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chéng shí fāng zài dé,jiē ěr lè míng cái!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ㄒㄧㄥˋㄕㄨˇㄏㄨㄟˊㄓˋㄐㄧㄢˋㄇㄣˊ
    幸蜀回至剑门

    ㄒㄩㄢˊㄗㄨㄥ ㄏㄨㄤˊㄉㄧˋ
    玄宗皇帝

    ㄐㄧㄢˋㄍㄜˊㄏㄥˊㄩㄣˊㄐㄩㄣˋ,ㄌㄨㄢˊㄩˊㄔㄨ ㄕㄡˋㄏㄨㄟˊ。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ㄘㄨㄟˋㄆㄧㄥˊㄑㄧㄢ ㄖㄣˋㄏㄜˊ,ㄉㄢ ㄓㄤˋㄨˇㄉㄧㄥ ㄎ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ㄍㄨㄢˋㄇㄨˋㄧㄥˊㄑㄧˊㄓㄨㄢˇ,ㄒㄧㄢ ㄩㄣˊㄈㄨˊㄇㄚˇㄌㄞˊ。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ㄔㄥˊㄕˊㄈㄤ ㄗㄞˋㄉㄜˊ,ㄐㄧㄝ ㄦˇㄌㄜˋㄇㄧㄥˊㄘㄞˊ!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作者】

    唐玄宗李隆基,睿宗李旦第三子,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也称唐明皇。生于武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卒于肃宗宝应元年(762年),享年七十八岁。韦后毒死中宗,李隆基杀了摄政的韦后,迎父睿宗为帝,不久睿宗让位,隆基继位,任用贤相姚崇、宋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为唐朝全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天宝年间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罢良相而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导致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逃入四川,太子肃宗即位,尊玄宗为上皇天帝,郭子仪收复京师后,肃宗迎玄宗回京。

    【注释】

    (1)幸:旧称皇帝亲临。
    (2)蜀:四川省简称。
    (3)剑门:四川北部的剑门山,山势险峻,七十二峰,峰峰似剑,大小剑山交叉成门。
    (4)剑阁: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剑山、小剑山间架木而成的栈道,又称剑道。相传为诸葛亮所修筑,是川、陕间的主要通道。阁,阁道,栈道。楼阁间以木架空的通道,或崖壁上凿孔架木所成的高架桥。
    (5)峻:高。
    (6)銮舆:皇帝座车。銮,銮铃,装饰帝王车驾的小铃铛,系于马络头两侧,声如鸾鸟和鸣。舆,车。
    (7)狩:巡狩,皇帝到各地巡视考察。
    (8)翠屏:翠绿如屏风壁立的青山。
    (9)仞:八尺为一仞。
    (10)丹嶂:红色屏风般连绵的山峦。
    (11)五丁:指战国时代五个打通蜀道的大力士。丁,壮丁。
    (12)灌木:矮小而丛生的树。
    (13)萦:围绕。
    (14)拂:轻轻掠过。
    (15)乘时:趁机。
    (16)方:正。
    (17)嗟:赞叹。
    (18)勒铭:刻字于金石,以表祝颂或警戒。勒,刻。铭,刻在金石上的文字。
    (19)才:人才,指西晋张载。

    【语译】

    剑道横空,高入云端,我出外巡狩,返京途中銮驾回到剑门。青山如翠绿屏风,高耸千仞,四面围绕,红色屏障般的连绵山峰,是古时五大力士所打通。丛生矮木萦绕着车前旗帜旋转,仙人的飞云向马头飘拂而来。君王应把握时机以德治国,嗟叹张载这位铭文奇才,在剑阁上所刻之言真令人赞赏啊!

    【诗中有话】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兵变,天宝十五年攻陷两京(洛阳、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避难,一年后郭子仪收复两京,玄宗重返京师长安。途经剑门,见张载所作的《剑阁铭》,顿时感慨万千,悔恨不已。

    晋人张载到四川探望父亲,路过剑阁,因为蜀人恃地险而好作乱,张载著铭文以作诫。益州刺史见此奇之,上奏其文,武帝派人刻于剑阁山石。铭文中警示,自古天命在德不在险,“兴实在德,险亦难恃。自古及今,天命不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注)

    从前魏武侯因山河险固而喜,坐船于西河对吴起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回答:“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三苗氏、夏桀、商纣都居于地势险要之地,但承天命,须有德,不修德政,也是枉然。

    玄宗此诗先从剑阁的高耸入云,如入仙境,点出剑门山形势之险。三国时代即流传的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指的就是剑门关,所以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但再牢固的地势还需国君修德才能维持国运昌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在玄宗,而玄宗不能维护大唐盛世的关键在为政无德,晚年贪图享乐,宠幸奸巧,惹来安史之乱,逃亡时又遇上马嵬坡兵变,被逼赐死宠爱的杨贵妃。一朝失德,不仅帝位不保,还差点断送大唐江山,这首诗也是玄宗最沉痛的忏悔。

    注:国运兴盛在于仁德,地势险要也难凭恃。自古至今,天命不曾更改,靠山川险阻会使人昏庸,故少有不败的。……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刻文于剑阁,以告戒陜西、四川一带的人。

    TOP


    文化课教材(高级):以直报怨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1),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2),以德报德(3)。” (《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释】

    (1) 以德报怨:不记仇恨,反以恩德回报他人。
    (2) 以直报怨:用合于道理的正直态度对待仇恨。
    (3) 以德报德:别人用恩德对待我,我也同样用恩德回报他。

    【语译】

    有人说:“不记仇恨,反以恩德回报他人,怎么样?”孔子说:“那应该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合于道理的正直态度对待仇恨,而且别人如果用恩德对待我,我也同样用恩德回报他。”

    【研析】

    人在社会交往时,能与人发生恩与怨的关系,后续或者下一世会有报恩、报仇或因果轮报之类的事,为什么呢?观察宇宙的规律、大自然运行的原理,不是公平的吗?可能偏袒徇私吗?就连力的作用也一定会有反作用力呢!有时那冤怨非常残酷现实,当人愈来愈不知道要行善积德,而且还在不断地损德造业,那么在被债主索讨业债或者业力轮报呈现眼前时,可能就是很残酷的,但那能怪谁呢?

    以恩德或怨恨待人,结的分别是善的因缘或恶的因缘,此外是不是还可以以正直的方式对待怨恨呢?历史上有些很有修养的人,能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以善来化解恶的因缘。虽然这种合于正道的正直对待困境的方式,很不容易做到,但却很能启发人,也是修养心性的大好机会。无论是冤冤相报或以德报德,都还不是心性的升华,只有真正明白道理,并按照道理正直地对待周遭的人、事物,摆正其间的关系,才有真正的升华,这时还怕没有德来报德吗?至于说以德报怨,哪个人能有那么多德,可以无条件送给人家呢?怨恨者不明白道理,那有什么正面意义呢?如果没那个德却想这么做,那可能就是狂妄或理智不清了。

    【延伸思考】

    1、人有父母兄弟,还有亲朋好友,都是有缘人,也可能是与自己之前有恩有怨的人。想想看:自己平时与他们接触往来,有没有做到“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举例说明看看。

    2、“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为什么就是以直报怨?一般人为什么做不到呢?为什么一般人那么容易以怨报怨?这个状态不改变,长久下去生命还会有希望吗?

    【阅读资料】

    再谈善恶有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中国人熟知的一句老话。但是,在今天的人们心中,这句话已经淡忘了。至少,人们认为它只是一种道德的约束,而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还有许多人认为:“那当然啦,你对别人不好,别人会报复你;你对别人好,别人会报答你。”当然这种看法不能算错。但是,仅此而已吗?如果是有人做了件坏事,没有任何人看见;或者做的事不符合传统道德,但表面上并不会伤害任何人,他会不会因此而遭报呢?

    现在的人受现代科学的局限,科学没有认识到的一概不相信,甚至认为是迷信。这种状态导致了人类的整体道德水平急速地下滑。谁都知道,许多过去人们认为错的,现在都变成了对的;许多曾经是不耻的事情,现在竟登上了大雅之堂。

    老人们经常讲一些类似这样的故事:“一位老妇人卖了家产来治病,谁知换来的银元是假的。一个好心的士兵用自己的银元换给老妇人,事后把假银元挂在胸前作纪念,结果这个假银元在后来的一场战斗中挡住了射来的子弹……”,今天的人肯定认为这是偶然。他会反问为什么这种事不发生在自己身边?为什么不是人人都如此?他甚至可能会要求做个试验:做一件好事,看我得不得好报;或者我就偏要做件坏事,看谁敢来惩罚我?

    在古老的过去,人们都相信神的存在,相信自己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出神的眼睛。人们都知道要与人为善。受苦时,西方人会想到这是自己的罪,东方人会觉得这是自己过去的孽债。在那样的社会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事情会更多的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因为人们相信,心地也比较善良,也就“配得上”看到宇宙的真实。但是由于人们更多的是被这个物质世界的假现实所迷惑,也就不可避免地使人类的整体道德在千百年的生存斗争和名利追逐中不断地下滑。到了近代,由于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怀疑那些古老的规范是否只是说教而已。已经脆弱的道德约束在现代意识的冲击下走向進一步衰弱。

    但是,恶人是不配看到宇宙真理的。随着人类的腐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例子发生了,人们也不相信。“不相信”使人们敢于作恶,从而越来越不配看到真相,也就越不相信。佛、道、神、鬼成了迷信,善恶有报成了唯心的教义。

    大家都知道父母要管教子女,看到孩子不好要教育他。甚至来个小小的惩罚,给孩子一个教训,为了他能有个好的未来。今天的社会确实少有什么善恶报应,这说明了什么?现在的人可以无限度地放纵自己,法律也只能维持一个表面。人们可以在“不犯法”的“保护伞”下面为所欲为。人到了这一步,天的“警告”还有什么用?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还记得下半句吗?“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记得一部古典小说中有句诗提到“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看来古人比现在的人聪明得多,他们至少知道,待到善恶无报之时,一定是上天对人已不抱有希望,另有安排了。有许多人问,今天的人怎么了,今天的社会怎么了?这说明人们心中还有一点正念。有多少古代的预言都讲在历史的今天会发生什么事情,难道都是妄言吗?

    今天的科学把古人对神的敬畏当作是愚昧;把古人对神的信仰当作是解释不了自然现象的自圆其说;但是细细想想:这种不信因果报应的看法,会不会恰恰是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神的自圆其说?天理是公平的,相信有因果报应的人,可能就能以比较公正无私的方式对待别人,怎么对待呢?是不是以德报德?那怎么报怨呢?以恶的方式报怨,自己以后也会另遭恶报;以德报怨有失公正,对方也没学到如何改过;最适当的方式,还是以正直的道理和方式报怨,对方有了明理改过的机会,而且也没受到我们的伤害,那不是也得到宽容和谅解了吗?

    (改写自正见网: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1/5/21/10192.html)

    TOP


    诗歌园地:1.水调歌头·向苍穹 2.老百姓看十七大 3.诗二首 4.别把毛像挂厅堂

    千瑞 陈兰 张扬帆 泉源

    水调歌头·向苍穹

    千瑞

    千古一台戏,来去死生中。
    一腔热血甘洒,烈士壮心洪。
    历尽千难万险,穿越凄风苦雨,天地有英雄。
    遥望故乡远,昂首向苍穹。
    耀寰宇,开天地,法轮功。
    遍生瑞象,人间天上换新容。
    一夜星光灿烂,万朵梅香馥郁,好景正无穷。
    大道通天去,一路驭长风!


    老百姓看十七大

    陈兰

    死期大会绑架狂,镰刀斧头出恶帮。
    和谐发展遮羞布,血债高筑民怨涨。
    权利交换内斗忙,官僚集团坐中央。
    贪腐成风结私党,民生口号成水汤。
    清除异己谓反腐,做恶越多官越长。
    政法委里黑老大,强奸杀人大流氓。
    和谐社会真和邪,善良百姓尽遭殃。
    这样的政府,无望!唯一的出路,退党!


    诗二首

    张扬帆

    去人心

    正法修炼修成神 不能依赖平常人
    人神一念见心性 提高下降泾渭分

    金秋爽

    金秋妩媚果子香 丫梨苹果笑脸张
    救度众生送真相 世人得救喜扬扬


    别把毛像挂厅堂

    泉源

    末世乱党毛魁首,披着人皮来装神。
    人造灾祸死千万,骗了几代中国人。


    TOP


    真善忍国际美展台湾嘉义大学展出(图)

    清汉

    位于兰潭湖畔的嘉义大学,拥有湖光山色,风景宜人。自二零零七年十月十五日起至二十六日,在该校图书资讯馆举办了“真善忍国际巡回美展”。展出为校园注入了艺术的气息,老师及学生们都慕名前往参观画展,透过画作的内涵了解法轮功的殊胜美好,以及中共迫害法轮功的惨无人道。师生纷纷表示应该支持正义、制止邪恶。

    学生陆续来展场参观

    导览人员为学生们讲解画作

    该校校长李明仁于二十二日抽空参观了画展,观画中忍不住向导览人员表示,要通知全校学生都来看,离开展场时还高声赞赏:“非常棒!这个画展非常好!非常成功!”

    巡回三十几个国家、展出引起热烈回响的“真善忍美展”,近期曾经在台湾台南市、嘉义县朴子市、民雄乡展出,受到地方首长、乡亲热烈欢迎及赞赏,目前同时在台北县永和市国父纪念馆及嘉义大学展出。嘉义大学的展出是由该校法轮功社团主办,嘉义地区的法轮功学员特别为四十六幅画作换上新装,重新裱框,摆在嘉义大学的图书资讯馆里,显的容光焕发,照亮了整个展场。

    这些作品是由一群来自不同背景、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把自己修炼法轮功后对生命的领悟、亲身的经历,透过艺术作品向人们展示一条通向宇宙最高特性“真、善、忍”的历程,充份展现了法轮大法的美好,以及修炼人坚忍不屈的慈悲胸怀,也揭露了中共残酷迫害的邪恶。

    李明仁校长参观画展后,向媒体称许法轮功

    今年年初曾经观赏“神韵艺术团”演出的李明仁校长,在参观画展时还不忘提起该团精彩的表演,观画后他接受新唐人电视台采访时,以坚定的语气说:“法轮功是一种修行,非常祥和、忍耐,是修身养性、利他的一个信仰,对人群是善的、有利的、正面的,我看到很多被迫害的图片,我觉的心里非常难过、同情跟不舍,这样的一个真善忍的信仰,应该多鼓励,给予信仰的自由,让人间充满和谐、安详,为什么要去迫害他呢,这么好的人让他整个家庭受害,真的很不忍,所以同情之外,应仗义执言,法轮功这样好的活动能够让更多人受惠,非常棒!这个画展非常好!非常成功!”

    一位读农业系的女学生在看了画作后说:“画的很漂亮很细腻,修炼法轮功受到迫害很可怜。”另一位男同学感慨的说:“宗教信仰应该是自由的,不应该受到不平等对待,这些中共虐待法轮功学员的画面很残忍、很血腥,应该制止迫害。”还有一位女同学站在画前,一脸的惊奇,只说了一句话:“震撼性太大了!”

    现场一位法轮功学员表示:“很多修炼法轮功的艺术家,按照真、善、忍做一个好人,把心灵提升的境界表现在画作上。办这项画展有很多同学進来看,能了解法轮大法的纯正美好,也知道了法轮功被中共打压迫害,希望他们能把这个讯息告诉身边的朋友。”
    TOP


    放下情 修出慈悲心

    在大法修炼中,就是在常人中要修去执着的名利情,把自己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层次中去。在常人中过去我是非常重情的人,对父母、兄弟姐妹、丈夫、孩子,始终纠缠不清,爱恨恩怨,苦苦挣扎。在修炼后,知道时时在放,但总是放不干净,但我知道通过不断的学法,我正在从常人中一步步走出来,下面就是我的修炼体会。

    1、放下对母亲的情,以慈悲众生的善念引导后母得法。

    在家人中,我对母亲的情是最重的,不知道我们过去有过怎样的缘份。但从小我就知道体谅母亲,帮做家务,没事聊家常。心里有什么委屈都可以找她倾诉,情同姐妹,几乎是无话不谈。我深深的知道她为了家庭所吃的苦、所受的委屈。她也是修炼人,但由于陷在情中,没能够在大法修炼中精進,忽视了学法、发正念、讲真相,被旧势力抓住了借口,于两年前失去了人身。

    母亲去世一个月,父亲就又领回来一位阿姨,他们都打扮的光鲜,看着他们有说有笑,想到母亲一身破烂衣服的在外出干活的路上离去,我当时心如刀割。可我时刻记住自己是修炼人,不吵不闹不哭,并宽慰弟弟妹妹,告诉他们我们不是一般的人,我们要按师父的法严格要求自己。爸爸妈妈世缘已了了,就是各走各的路。一切都有因果。

    妈妈一生的苦难承受,从修炼的角度来讲是好事。所以自有她的好去处。妈妈走前,我儿子天目看到红花紫花车在天上飞。走后我们家人听到另外空见的声音,就象鸟叫一样,还看到鹤由东南向西北飞,且在我家房上鸣叫三声。

    开始我只是想不管谁来到我们家,都是有缘来的,要给这位阿姨展现大法弟子的精神风貌,不能让她误解大法。所以我主动从生活上关心她,就象对待母亲一样。(当然有时候也还是有分别心,这一点我还要继续修去。)后来就帮助她退了邪党,跟她讲大法真相。

    去年冬天,她在附体的折磨下不能干活,我就跟她谈大法,讲师父所讲的有关附体的问题和危害。引导她也走進了修炼的行列。慈悲伟大的师父很快为她清理了身体。今年,她一身轻的可以出去做买卖了。虽然我父亲那里由于我被迫害现在离开了工作岗位而时有怨言。写到这里,我也知道对父亲的讲真相还需要更深入细致。对于他那么快忘记母亲,我还是心怀记恨和人的失望,甚至冷淡他,不想管他。尽管我也给他拿钱用,但心里还是有一个结。只是用人的方法在掩盖而已,对他还没有做到神佛那样的慈悲。这是我还要继续修去的东西。

    但阿姨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也鼓励她在修炼的路上,什么关难都可能碰到,千万不要受干扰,一定要坚定的修下去。实际上无论我们在生活中哪里碰到的人都是有缘人,不用人心去看待,实际上众生都在苦中在迷中,而我们是最幸运的,放下情才会有更大的慈悲善念。

    2、放下对孩子的情,肩负起弟子的责任,带好家中小弟子。

    大法弟子的孩子,这些年在被迫害中,跟我们一样忍受着世人的误解、白眼、冷落。而且在大法弟子流离失所时,吃不好,穿不好,无人专心照顾。所以一旦大法弟子回到家中,很容易陷入情的误区,对孩子百依百顺,从衣食方面尽心尽力。我就走过这样的路。但幸好师父都及时地点醒了我,使我意识到: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好?物质财富和享受都是过眼烟云,让孩子得法并在大法修炼中勇猛精進,跟师父一起回家才是真正为他好。

    现在我和孩子每天都能学差不多两讲《转法轮》,并且在生活中彼此监督和鼓励对方精進,用法理引导他放下各种人心与执着。带着他用各种方式证实法讲真相。现在也开始带他一起炼功。

    3、放下对丈夫的情,圆容好家庭。

    过去,我是由于在常人中的情受到伤害,感觉在人世间没有寄托,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人心走進大法修炼中来的,虽然在修炼中一点一点的在去掉自己思想中的败坏物质,可对于丈夫始终耿耿于怀。无心打理家务,那些年整天捧着书看,就想早点修成,脱离开这个家。把对家庭的义务与大法修炼对立起来。有时候真的盆碗朝天。在对别人都能慈悲善待的情况下,苛刻的希望丈夫能是一个完美的人。这样苦苦挣扎、彼此伤害,都感觉家庭没有幸福可言。

    谁也无心建设家庭、考虑如何在常人中过好日子。他在外面赌钱,我对他先由吵架升级到冷战,又由不管不问,升级到绝望,而行同路人。还以为自己把情放下了。随着深入的学法修炼,我意识到这还是在情中,其实我和他也就这一世的缘份,他有他的脾气禀性,以及早已安排好的人生道路,他能对大法有正念,这就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人了,还看什么呢?

    师父在正法中不就看人这一念吗?我为什么就不能以修炼者的角度慈悲的对待他呢?所谓的伤害中,也是我有人心,才出现这样那样的争执。在我修炼的路上,不会有偶然的事情。凡是不迫害法的事情,如果我心里过不去,那一定触动了我隐藏得很深的执着,也一定有我要修去的东西。在这之后也不要陷在情中,去如何以人的方式珍惜与他的所谓夫妻之缘。当然我们对谁都要好,何况与我们有这样大缘份的人呢?

    这样一步步放下之后,他的态度也转变了。我意识到:现在周围的一切,真的都是大法弟子的心促成的。我非常希望他能够从新回到大法修炼的行列中来,他很多事也能按照师父的法去要求。只是在常人中迷的太深了,在名利情中摸爬滚打,实际上活得很苦很可怜。师父不想落下一个弟子,看着我们着急呀。我应该以更大的慈悲心去帮助他。现在我承担了家庭中一切的家务,从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中为他着想,心平气和的帮助他纠正人中变异的想法和观念,适时的规劝他,希望他能做师父的真修弟子。不要错过这万古机缘。

    (明慧网)

    TOP


    父母炼功,儿子受益

    二零零四年八月六日,山东省蒙阴县大法学员老戚的儿子骑摩托车去看望亲戚,返回家至县城北环路西段,不幸遭遇车祸晕倒在公路上,肇事人逃逸。后来他被过路人发现通知120,送到县医院。县医院大夫立即做CT拍片检查,发现他的整个脑壳粉碎性骨折,象西瓜摔在地上一样,七裂八瓣的,成了烂脑瓜。

    医生束手无策。儿子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医生会诊后告诉老戚:“你儿子不能做手术,一旦做手术整个脑壳有散架的危险。”老戚的儿媳妇面对已完全没有生还希望的丈夫,感到绝望。但老戚深知,儿子在父母因修炼法轮大法遭遇严酷的迫害,甚至自己的工资因父母炼法轮功从二零零一年来一直被非法扣发,从未有一丝怨言,从没反对过大法,大法一定会保护他的。老戚心里很有底,知道儿子没事。

    到出车祸的第十三天晚上,老戚在打坐时看到法轮、莲花在他儿子住的病房内旋转飞舞,法轮在他儿子身上出出進進。老戚对妻子说:“咱的儿子没有什么事了,师父给清理了。”第二天(也就是第十四天)儿子醒后就叫妈妈,并说听到自己骨头对接时咔吧、咔吧的响声。当天检查的结果是:所有骨折处都长好了,骨缝愈合得很好,神志清醒。医生惊讶的说:“简直不可思议!简直不可思议!”

    当时老戚的儿子胳膊还不能活动自如,医生告诫说:“孩子胳膊不能活动自如,会压迫神经,不动手术会残废的。”老戚的妻子说:“我们不用做手术,孩子一定会好的。”第二十一天就出院回家了。回家后没有医治,也没有特殊调养,不久就能做饭、洗衣,渐渐的什么都能干了。

    出院一个月后儿子回医院复查拍片,正好遇到省医学影像研究所专家在蒙阴县第二人民医院会诊。这些专家们对比前后的片子说:“烂脑瓜恢复的这么好,简直就是医学奇迹!”但老戚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知道这医学奇迹是因为父母炼功儿子受益的结果。

    老戚是一位五十多岁的朴实农民,坚信大法,坚信师父,迫害之初为说一句“法轮大法好”,徒步進京上访。二零零二年初秋,他夫妻俩都被非法关押迫害,家里的庄稼地无人管理、杂草丛生。但是惊奇的是,秋后,每棵棉花上都长出一百多朵棉花,朵朵白花花;玉米长得象棒槌一样大,并粒粒饱满,比精心管理的还好。

    (明慧网)
    TOP


    台湾全运会开幕典礼 天国乐团引领选手進场(图)

    台湾大法弟子

    二零零七年十月二十日晚,在台南府城召开的台湾全运会开幕典礼上,由法轮功学员组成的天国乐团作为引领各县市选手進场的前导队伍,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喝彩。

    天国乐团担任引领各县市选手進场的前导队伍

    天国乐团行经主席台前时气势宏伟,乐音嘹亮,步伐整齐。

    天国乐团团员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展现法轮大法修炼者的风貌。

    天国乐团的团员从進场一直到闭幕演奏,始终精神抖擞,面色祥和。

    台湾全国运动会是国内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运动盛会。二零零七年的全国运动会在素有“文化古都”美称的台南府城举行,有近万名选手报名参加,角逐三十五种运动竞技,堪称历年来最庞大。全运会开幕典礼于二十日晚上拉开序幕,除与会选手、啦啦队、表演团体之外,更涌入了数万名观众。现场各大媒体记者群集,电视实况转播,陈水扁总统和行政院长张俊雄也亲临会场致词。

    由台湾法轮功学员组成的天国乐团为引领各县市选手進场的前导队伍,近三百人的庞大乐团,气势宏伟,乐音嘹亮,步伐整齐,令现场观众眼睛为之一亮。

    当台湾天国乐团行经主席台前时,司仪报告说:“各位贵宾,现在引领全运会全部运动员進场的是全国第一大鼓号乐队──‘天国乐团’,请大家给予热烈掌声鼓励!天国乐团是由一群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修炼真善忍的伙伴所组成,他们希望经由他们所吹出来的乐音,为世界带来光明美好,祝大会圆满成功!”

    整个开幕典礼历经一个半小时结束,天国乐团的团员从等候進场一直到闭幕时演奏多首曲目,始终精神抖擞,面色祥和,整齐端正的排在场内,这种发自内心的高标准自我要求的表现,让现场观众竖起大拇指,惊叹不已!
    TOP


    真心为大法 事情见神奇

    北京人

    10月25日上午用自由门突破封锁还一切正常,在论坛上转了转就退出了。

    大概11点半的样子,前男朋友的一个女朋友约我去男朋友家玩(我和男朋友因为我修炼的事情一年前已经分手),我猜想应该是我前任男朋友托她联系我的,心里就好象打翻了一个不知道什么味儿的瓶子,翻腾来翻腾去的。

    中午用自由门的时候速度就很慢了,论坛里也见有人反映最近封锁有些严(默认了网络封锁,其实是不应该的),后来自由门就搜索不到服务器了。自己这个着急呀。

    因为我刚看了个同修的回信,说他那比较忙,没时间照应论坛,拜托我多辛苦一下。当时也顾不上什么朋友的事情了,想着自己论坛里该做的做不了就急。嘿……,再试,网页打开了,速度也不错,再一看那个小鸽子,服务器一个也没搜索到呢。

    我打开明慧看了当天同修交流文章《梦中的三个“小金人” 》和《放下情 修出慈悲心 》心里清亮了些,然后就做些论坛里的事情。

    趁着这会闲,我就把这事记录下来,写的可能不是很纯正,请大家原谅。
    TOP


    吉林省农安县多处优昙婆罗花开

    大法弟子

    农安县多处发现三千年一开的优昙婆罗花。一处开在一名大法弟子家的园子里的黄瓜上,有几十朵;一处开在一名大法弟子家的小苹果树叶子上,很多;一处开在一大法弟子家的苹果上,有三十多朵。花茎如蚕丝般纤细、柔韧、晶莹。花朵和网上的图片一模一样,一簇,很可爱。

    “婆罗花开, 圣者归来”

    TOP


    李白“诗仙”探微

    净心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流传至今的就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真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诗人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被后人赋予雅号,如“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最著名的当数“诗仙”李白。

    李白被称“诗仙”的来历应起于贺知章。李白周游名山大川后到长安,最初结识的朋友之一就是著名诗人、信奉道教的贺知章。李白在《对酒忆贺监二首序》中说,太子宾客贺知章在长安紫极宫一见到他,呼他为谪仙人,解下饰物金龟换酒为乐。孟棨《本事诗》中也记载:李白初到京师住于旅舍。贺知章闻其名去拜访他。惊奇李白的姿容,又叫拿出诗文拜读。拿出《蜀道难》。读未完,称叹再三,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李白倾情醉饮。

    “谪仙”指贬谪的仙人。一方面指李白的外貌气质潇洒飘逸、气宇轩昂。据载,年青李白与当时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见面时,老道士赞誉,说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一方面是指李白的诗文才华。同时代的人对李白的学问、文章和谈吐大加赞赏。杜甫的形容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京兆参军李令曾醉眼问李白:“兄心肝五藏(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霞散?”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说:“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誉。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世人号曰李白粲花之论。”

    读李白的诗文,深感其知识的渊博和写作技巧的高超娴熟。李白的诗歌特色:豪放、飘逸、清新、灵动、带一股仙韵。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李白为何能写出满含神韵、仙气的诗歌。

    一、漫游隐居寻师修道

    中国古文化是神传文化,修炼文化。传统崇敬天地、敬奉神明。特别是宗教产生后,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往往是佛道的信徒。尤其唐代,由于皇帝的提倡,儒、释、道三教都盛行,特别是道教具有特殊地位。由于被道教奉为祖师的老子(李耳)也姓李,唐朝皇帝认老子为始祖,追尊为玄元皇帝,立庙享祀,把《道德经》等道家著作奉为经典,同儒家的经典一起列为士子必读之书。当时的一些著名道士,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都受到皇帝的礼遇。全国道观林立。当时上层统治阶层中的人很多信奉道教或与道教徒有密切联系。玄宗本人也信奉道教。玄宗的俩个妹妹——西宁公主和玉真公主,宰相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都以贵族身份出家做道士。

    李白作为唐朝诗歌界的泰斗、大师级的人物,其来历自然非凡。其实李白的一生就是神所安排的修炼的一生,李白是一名虔诚的道教信徒。在其人生轨迹和诗作中就有充份的体现。青少年时代家境富足、优游闲适;中壮年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老年孤苦窘迫,晚境凄凉。这就是神所安排的磨练、让其悟道的过程。

    民间流传的“只要功夫深,铁杵(舂米的工具)磨成针”的谚语,说明李白少年时神就在关注着他,点悟他。宋祝穆的《方舆胜览》记载,相传李白少年时在眉州象耳山读书,有次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溪,见一位姓武的老大娘在溪边磨铁杵。李白觉的很奇怪,就问老大娘磨铁忤干什么。老大娘回答:“磨作针。”李白很受感动,他悟到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于是他打消了逃学的念头,回到山中继续读书。

    李白一生与道教徒交往甚密,求仙访道贯穿始终。

    青少年时代在蜀中所写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反映诗人早在少年时代就和道教徒有交往了。《登峨眉山》诗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求仙出世情调。

    二十六岁那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生活二十多年的蜀中故乡,开始了他长期的漫游历程。漫游其实就是云游,主要内容是求仙访道和结交豪雄。

    求仙访道和游览山水是分不开的,但诗人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寻师访友。李白在诗中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就点明了这一点。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以一年多时间漫游了祖国的东部地区。开元十六年,李白在安陆(湖北),和曾在唐高宗朝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在安陆的十多年里,李白曾多次隐居山林,同时仍过着到处漫游,求仙仿道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隐居在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桃山的桃花岩。开元二十二年,又和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西北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道教修炼讲清修、独修,隐居显然跟修道有关。

    二、仕途坎坷借酒消愁

    和中国古代多数文人一样,李白尽管向往寻仙修道,但又不免陷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希望出仕为官,为国家苍生建功立业。

    他在寿山隐居时写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到,希望自己象春秋战国时的政治家管仲、晏婴一样,为帝王辅弼,出谋划策,使天下大定,海内清一。然后再学陶朱公范蠡、留侯张良“浮五湖,戏沧州”,心安理得的去过隐居和求仙学道的生活。

    李白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他自许“怀经济(管理国家)之才,抗巢、由(相传尧、舜时期俩个隐士巢父、许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常常以管仲、诸葛亮、谢安等许多大政治家自比,有宏大的政治抱负。但他拒绝走一般士人科举出仕之路,他的理想是依靠自己的才能学识,通过多方面的社会活动:任侠、寻仙访道、隐居、干谒地方长官等,为自己树立巨大的声誉,以获得帝王的特殊赏识,由布衣一跃而卿相,建立赫赫功业。

    天宝元年,玄宗诏令各地举荐人才。李白因诗“名动京师”, 经历十六年的漫游生活,在安徽南陵,李白终于等到了征召他去长安的诏书。玄宗的征召,给李白无限的希望。他以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一天终于到了,“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抱负就要实现了。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南陵别儿童入京》表现了他临去长安时的狂喜和踌躇满志的心情:
    ……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初到长安,最初结识的仍是道教界中的人。他通过好友、道士元丹丘认识了玄宗的妹妹、女道士持盈法师(即玉真公主),著名诗人、也是信奉道教的贺知章。经过这些人的称誉,李白在长安诗名大震。李白受到玄宗的亲自隆重接见,以七宝床赐食,亲自调羹给李白吃,还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后授予李白翰林院翰林供奉之职。

    翰林院是当时文学之士集中的一个政府机关。翰林供奉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草拟文诰诏令之类的文件。同时,宫中宴乐,御驾巡游,随侍左右,写一些诗文以增添宫廷乐趣和点缀升平景象。并无什么实权,只是一个闲职。为争取玄宗的重用,实现政治抱负,李白确实作过一定的努力。

    遗憾的是,这时的玄宗已不是早年励精图治、任用贤才的开明君主,早已昏庸腐朽了。深居宫中,沉溺声色,专事追求荒淫奢靡的生活。李白期求受到玄宗重用不免落空。加之李白鄙视权贵的傲岸性格、不愿做一个驯服的御用文人,玄宗很快就疏远了他。天宝三年,李白上疏请求还山,玄宗给他一些赏赐,被“礼貌”的逐出了长安。他又继续其漫游寻仙的生活。

    李白才识过人,抱负远大。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仕途坎坷,英雄无用武之地,宏大的抱负化为泡影,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此他经常与诗友、道友沉溺酒中,以酒浇愁,麻醉自己。他的诗作就有很多反映饮酒的诗:如《月下独酌》、《将進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宿置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杜甫《饮中八仙歌》也描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好饮酒是唐时士人、文人的普遍时尚。李白作为一个虔诚的道教信徒、修道者自有其异于常人之处。他饮酒大醉后,往往文思泉涌,诗兴大发,“一斗诗百篇”。其实这就是其修炼状态的体现。因为古代的修道者是修炼人的副元神,所以往往饮酒麻醉主元神。主元神被抑制后,副元神发挥作用,灵感萌动,自然写出篇幅众多,满含仙韵、神气的诗篇。

    三、神仙向往寄情诗赋

    李白漫游寻师、隐居修道。古人云“诗言志”,其对神仙的虔诚向往反映在他众多的诗作中。在他流传至今的近千首诗中,这类诗就有一百多首,占十分之一多,被当今的人称为“游仙诗”。

    如《古风》第十九首一诗: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华山之神)。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描写诗人登上莲花峰,远远望见华山之神——明星。她手捧莲花,身着霓裳。飘飘然凌空而来,带引他同登云台,会见了仙人卫叔卿,诗人恍恍惚惚的随着他们驾鸿飞向太空。

    李白最有名的“游仙诗”当数《梦游天姥吟留别》:
    ……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写诗人梦中在高入云霄的山间小道上一步步攀登,到了山腰,看见一轮红日喷礴而出,听到天鸡在半空中报晓。在山林深处迷失了道路,烂漫的山花,使人目眩神迷。走乏了,倚在岩石上暂歇。天色忽然昏暗了,深山密林里,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骇人的声音在岩泉间回旋震荡,使人心惊胆栗。天气在变化,云层低低的快要下雨了,水面上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烟雾。忽然间电闪雷鸣,山崩地裂,在一声巨响中神仙洞府的门打开了,眼前出现一个与人世完全不同的境界:广阔无垠的太空,光明洞彻的宫阙,神仙们从空中纷至沓来……。

    常人解这首诗多理解成诗人丰富的想象,以“梦”的形式表现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并把他梦醒后的感悟视为消极厌世的世界观。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继续漫游生活期间所作。他是个修道人,一方面虔诚向神,一方面又迷于现实,心中苦闷,不知所止。神以梦的形式,给他展现一个美妙的神仙世界,点悟他、鼓励他。李白确实梦后“悟道”了。这就是全诗的灵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世间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梦幻,人生的真谛是寻仙访道,修炼归真。

    李白的一生曲折离奇,是神所安排的修炼的一生。他成为独领风骚、千古一人的“诗仙”决非常人才华可论。

    TOP


    关于治学中国古代历史的方法的几个问题 (三)

    梅点

    C、关于术数与天人合一的共通

    《史记·龟策列传第六十八》曰:“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穀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

    《史记·日者列传第六十七》曰:“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於天命哉!其于周尤甚,及秦可见。代王之入,任于卜者。太卜之起,由汉兴而有。”

    《史记·日者列传第六十七》曰:“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汉书·艺文志》曰:“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也就是说,数术文化在古代历史时期,主要表现有两种状态:第一种,在上古三代时期,术数文化直接就是朝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予国家决策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二种是,术数文化“不居朝廷”,走入民间,使得人们感到其文化的神秘与神奇,即其文化之内涵已经在社会人心中降低了位置,大部分的人们也不是非常之理解术数文化的真实内涵所在。但不论怎样情况来说,术数文化在起源的本质上,是天文、历史、卜筮三者一体;我们一般知道的上古时代是巫医不分,实际上巫史也不分。所以,在上古时代,历史的内涵与术数文化的内涵是一体的。为何巫史不分?这个现象应该重新得到本质上的认识,才能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在此先补充说明:将来可能有新的数术的内涵传入人间,因为那时会有宇宙及地球、人体、生命的内涵的重新发现。那么,古人的数术内涵只能是一种过去历史内涵的借鉴,使用在现时期是不具备真实的本质,虽然现在有一些也是数术推算得有一点准的,但是也可能是一种历史运动残存而遗留下来的假象或者只是适用于非修炼人。而在古代时期,由于当时的规律没有今日的新的内涵或者有全新的宇宙法理的变化,那么那个时期的文化内涵多多少少残存在那个历史事件或者那个历史变化规律之中。这就是旧宇宙的规律。这既是我们值得注意的地方,也是我们值得警惕的和避免被心性上受干扰的地方。还原历史的真实差别在于此处。

    术数文化的两个特点,给予历史研究极大的帮助与启示:

    首先,在于术数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本质内涵。这也是作为天人之学的历史研究的相当核心的方面的内涵,也为准确定位历史研究成就其全新的、准确的人类历史变化的面目的展现,提供一定的学理基础。

    其次,术数文化的内涵规律就是研究人类及宇宙变化的命理文化;而术数的命理文化,正是一种不同层次的神给予人类及地球所安排的历史规律的真实表现。尽管其中各种术数的认识层次高低各有不同,但是也展现不同层次不同物质的历史文化变迁规律,或者说各种历史文化的制约因素。命理的核心内涵就是不同层次神给予人类及宇宙、地球物质变化的各种各样的历史安排。而揭破这种神安排的秘密及内涵规律的,唯有高层次的修炼之人能作到。

    由以上两点切入,我们可以直接从中国古代半神文化的内涵找到相应的文化内涵,以揭破历史的部分真相。一般的修炼人都认为:万物皆是生命,不同层次物质或者事物都是生命或者是各个层次的神在管理。那么,术数文化的内涵直接就是这些生命物质运动规律的部分体现。这个定位可能是一种小小的范例。

    《汉书·艺文志》记载术数有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在《汉书·艺文志》有具体之解释和书籍举例,笔者不再述论,读者自可参阅原著。不过,术数文化的层次高低各有不同,也将决定其文化内涵解读的高低及准确度。这个是可以容易辨析出来的。象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术数文化有:

    龟卜、占筮、星占、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六壬、面相(包括手相)、风水、五运六气、四柱等等。

    我们试试对于以上的各种术数文化做粗略的文化分析:

    1、龟卜

    《史记·龟策列传第六十八》说:“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意即,龟卜在上古五帝时期和夏商周时期已经广泛使用了,而关于甲骨文的考古发现,已经完全证实了这个说法。之所以用灵龟来卜算,笔者以为,乃是古人认为乌龟是通神的灵物,如同龙、凤、麒麟,被一起称为四灵。乌龟在人间容易找到并且饲养,而另外三者则一般不轻易显现在人间;当然,真正的神龟也是极少出现在人间的。当时社会的状况相当于相信巫术,而巫术的文化内涵则属于低灵或者低神的。所以,本质来说,那个时代的古人认为用神物来卜算,则更灵验。那么,人们就通过龟壳的裂纹来判断事情的吉凶。笔者认为这样的卜算内涵层次相对较低,因为神龟的通灵性主要是以一种动物、物质来作为媒介而决定了其内涵的层次;加上当时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事件的命运吉凶变化相对于较稳定,人心道德相对于平稳,所以没有必要使用过高的术数内涵。那么,龟卜的作用被提到较高的位置上了。在《洪范》篇就认为龟卜内涵为第一,而占筮为第二。实际这是和当时的文化及历史背景是有直接关系的。因为一旦人们的文化被改变了和历史朝代的变迁,则龟卜文化就失去意义乃至不灵验了。龟卜文化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

    同时,龟卜文化也给人类带来了相应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象数”文化中的“象”的内涵。这个“象”的内涵,笔者初步认为,就是属于人的视觉或者其他感官能感受到的有形的物质形态,人们就通过这些物质的表面形态来判断事与物的变化运动规律,由此再得出事情的吉凶内涵。(不过,这个“象”的文化内涵在《周易》中得到保存并另有发展,此是另一回事。笔者补注。)所以,龟卜还达不到对于高层次无形物质的运动规律变化的认识,是属于低灵生命或者低层物质运动规律的内涵。

    2、占筮

    现今人们认为的占筮,就是周易或者易学体系的一部分内涵,也即人们常说的算卦。(笔者在此主要采用具有广义意义的“易学体系”一词,因为涉及到《周易》则只是现在人们认为的小范围“易学”内涵;实际上,相对于人类来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学的内涵意义不是在《周易》一书中能完全涵盖全的。)这表明占筮的内涵直接由易学体系发挥或者变化出来,形成了易学术数文化。最明显的是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中广泛的应用易学中的术数文化内涵(也有一些是与完全认为是术数文化的内涵相对于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一种与“易学数学”知识体系紧密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体系,这在历史研究中是独树一帜的,也显得特别,也给予人们启示。我们看到,易学内涵对于历史问题的研究必然有其真实的、科学的意义作为指导。所以,对于易学术数文化的考察具有重要性、重点性。那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看待易学术数文化:

    第一,高层次的来源及内涵。从时间来源来看,现在一般人们认为八卦始创于伏羲氏,这只是这一人类历史时期所知道的三皇时代。由此可见其来源的久远性。内涵的高层次表现在:《周易·系辞》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大家知道,太极阴阳的理,远远超出了太阳系;而真正涉及到术数文化层面的内涵,主要从八卦开始。而我们知道,易学至少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诸个层次;也可以更小,如六十四卦;也可以更大,如赵宋朝代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表明:“无极而太极”,也即太极之上仍然有更高之理。那么,易学体系的内涵的广度、深度,非同一般,不是普通的术数文化所比拟或者能相提并论的。

    第二,我们试着从“数”的文化及变体来看易学体系的不一般。因为从邵雍的易学思想角度来看,易学体系的内涵可分为四类:“意、言、象、数”;而对于术数文化的易学体系,主要侧重于“象数”文化内涵。《左传·僖公十五年》曰:“龟,象也;筮,数也。”也即,卜筮文化的内涵与“象数”直接相关。关于“象”在“龟卜”一节中略有讨论了,在此不述。那么我们从“数”的角度来看“易道广大”的真实内涵,即可略窥全貌。一般,我们认为的易学体系的数字内涵,主要来自《周易》。如:六是老阴,七是少阳,八是少阴,九是老阳。又如:大衍之数,天地之数等等。另外,例如还有河图、洛书。这些大家比较熟悉。

    笔者在此另外从广义的易学体系角度来看,并从现代科学和现代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周易》就是“二進制”,《太玄》是“三進制”,有学者认为《灵棋》是“四進制”(笔者认为《皇极经世书》才是“四進制”,而《灵棋》属于“二、三、四”三个数字的混合体),《潜虚》是“五進制”。当然这种“進制”说,只是一种数字的表达方式而已,并无其它内涵,主要是给予计算数字一些变化。而笔者认为,易学体系的内涵是,任何数字的规律变化,都是易学的变体。也就是在《周易》中,人们一般从“阴阳”的概念出发,得出数字“二”的运算规律;扬雄的《太玄》则理解到易学中“天地人”三才的内涵,于是得出三分法,即数字“三”的运算规律;那么,《皇极经世书》就表现了“四象文化”之数字“四”的运算规律;司马光的《潜虚》就表现了“五行文化”之数字“五”的运算规律。至于《灵棋经》,明朝刘伯温认为:“灵棋之式,以三为经,以四为纬。”(见刘基《灵棋经解序》)也即,将数字“三”、“四”结合而成的。因为《灵棋经》算卦用的十二个灵棋子分为上中下三份,每份四子;不过,笔者认为灵棋子还有正反(正面有字,背面无字)的区分,故而当还有数字“二”的内涵。所以《灵棋经》是数字“二、三、四”的结合。

    可见,真正的易学体系的数字内涵是广义的,也是可以有各种变体的(甚至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变化),而每种变体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的运算方式。而这些运算体系的不同,正是不同术数运算的变化模式。《周易·系辞》说:“神无方而易无体。”数字的变化和运算只是一种表面规律的变化轨迹;实际在高层次的理来看,怎样的数字内涵都是可以殊途同归、百虑一致,最终指向易学体系的最高内涵:“易无体”。真正的易学内涵,就是神机,是不能为人们所知道的。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道“至简至易”,越简易越能接近内涵的真相;那么数字“二”又比其它后来出现易学体系的数字内涵更简易,在本质意义上,《周易》的内涵是易学体系数字内涵的最好表现,而像《太玄》、《灵棋》、《潜虚》等等,只能说是易学体系中的变体或者分支。但从低层的术数文化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内涵都是相同的或一致的。所以,刘伯温的《灵棋经解序》说:“灵棋,象易而作也,非精于易者不能也。予每喜其占之验,而病解之者不识作者之旨。”同理,《太玄》、《潜虚》也是象易而作。易道之广大,对于人类而言,那是无穷无尽的。

    第三,由上可知,易学体系对于术数文化具有指导性和示范性的作用。由于易学体系的来源及内涵都是高层次的,所以,他对于其它术数文化的内涵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性和示范性。现在,很多术数文化都自称属于易学体系的范畴或者易学体系的分支,原因在于此处。也就是说,凡是其它术数文化内涵中的东西,都可以从易学体系中找到理论依据或者操作方法;而有些低层次的术数文化由于内涵的水平低下,有些事物及现象无法作出满意的回答,则也不得不从易学体系中寻找答案或者解释,并给予自身的补充。所以,有些人也看到,如看手相或者看风水,往往套用或使用八卦中的内涵,这就是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易学体系(在此包括河图、洛书)的内涵属于现存的(或者人们比较熟悉的)术数文化中最高层次的内涵。只不过,从现今高层次的正法修炼人的角度来看,这也只是小宇宙范围的理;但在古代时期的人们来看,已经很高很玄了。

    第四,仅从术数文化层面来看待易学体系对于历史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有局限性的;而应当以更为广义的内涵来看待。这在本文的“乙”部分的论述中已经涉及到,在此就不多言了。

    3、星占

    之所以提到占星术,因为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书籍记载中,占据的影响分额是巨大的,给予学者研究提供了丰厚之材料。据《尚书·尧典》篇记载,人们早在尧舜时代就有系统的、科学的天文气候知识及观测站。加上考古的众多发现,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水平是相当发达的,而且历史久远。而史书中记载的各种各样的天文现象,多得数不胜数。例如:《春秋》记载日蚀有三十六次。同时,在历法上的各种发明,也是非常多的,这在其他史书中也有记载。

    笔者在此单以《汉书·天文志第六》为例来说明即可,因为《天文志》中所有的说法完全是围绕星占的内涵来解说的。《汉书·天文志第六》在开头就说:“其伏见蚤晚,邪正存亡,虚实阔狭,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斗食,彗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抱珥虹蜺,迅雷风袄,怪云变气: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乡之应声。是以明君睹之而寤,饬身正事,思其咎谢,则祸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意即,国家君主的行为或做法,直接影响到天象天体的变化;当然,这个理论角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据“天人合一”的观念来看,人与天象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是相互感应的;同时也不只是局限在国家君主身上,也可能在别的重要人物或者群体身上;加上星体的自身的巨大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地球与人类。

    然后,《天文志》从理论上主要解释“五星”(即今日的五大行星:水、金、火、土、木五星)、二十八宿、天干地支等等星占术的理论内涵。最后,《汉书·天文志第六》总共约列举了50条天文现象与星占结果的看法,时间跨度大约从东周春秋时期,一直到西汉末年。那么,在这50条例子中,不论人们怎样看待,至少其天文现象的记载是有依据的。读者自可查阅。

    据笔者查找到的资料,现今存有完整内涵的星占书籍主要是唐朝的李淳风撰的《乙巳占》和瞿昙悉达撰的《开元占经》,其中后者有120卷。可见,中国古代汉唐时期的占星术是相当发达的。而占星术的内涵,正是结合了人类历史与天象运动之间的关系做研究的,是历史的或者旧宇宙的物质运动规律的给予人类社会的影响的具体表现的内涵。只不过,由于现今的天象已经属于正法时期,天象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是一个正在大规模变化的过渡时期,占星术已经不具备现时的操作与应用的意义了,而只是旧宇宙规律的历史记载。

    TOP


    历史故事:阎正衡担柴读书

    良言

    清朝阎正衡,字季蓉,湖南石门人。阎正衡非常喜欢读书,因住地偏僻,不容易找到书,从友人那里借到《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他连带注解一起读完,几个月后都能记住。

    阎正衡同乡一位老翁家有一部《史记》,阎正衡请求借阅,老翁不答应,请求就在老翁家中读,老翁仍旧不肯。老翁住的地方缺柴,阎正衡请求每天挑一担柴送给他,老翁这才同意借书。阎正衡每天吃完饭,挑起柴禾,带上纸笔到老翁家去读书,边读边写,几个月才读完。

    (资料来源:清·朱克敬 《儒林琐记·儒林附记》)
    TOP


    中国古代数学的神奇

    梅花一点

    中国古代数学有许多神奇的地方,但由于各种原因,不仅中国古代数学的许多科学理念没有流传下来,而且也被历史埋没、误解了。而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是无与伦比的,这在历史上有零星的记载,其来源将需要人们去探寻与挖掘。

    綦母怀文计算枣树的果子

    有一次,一个和尚手指着綦母怀文说:“这个人特别能不同一般的算术。”接着,和尚指着庭院的一棵枣树说:“你们可以叫他计算这棵枣树的果子,就能知道真实的数目了。”于是大家就试一试了他,果然綦母怀文说出了这棵枣树的全红的枣子的数目、半红半白的枣子的数目。大家于是将枣树上的枣子全部剥落下来,一个一个的数数,发现少了一个枣子。綦母怀文说:“一定不会少的,只要再摇撼枣树。”结果,枣树又掉落了一个枣子。(原文见附录一)

    曹元理的算学

    曹元理有一次到真玄兔的朋友陈广汉家。陈广汉说:“我有二囷米,忘记有多少石了。你为我计算一下。”曹元理用吃饭的筷子量了十多圈,说:“东囷有米七百四十九石二斗七合,西囷有米六百九十七石八斗。”于是陈广汉将囷门关好贴上封条。后来往外出米,西囷出了六百九十七石七斗九升。囷中有一只老鼠,大约有一升那么大。东囷不差厘毫。

    第二年,曹元理又遇到了陈广汉。陈广汉将出囷时量的米的石数告诉曹元理。曹元理用手拍床说:“怎么就不知道老鼠吃米?真没脸面。”陈广汉取来了酒和几块鹿肉干,请曹元理边算边喝酒。曹元理又用筹码计算后说:“甘蔗田二十五畦,应该收一千五百三十六枚。大芋三十七亩,应收六百七十三石。有一千头牛,生产二百头牛犊。有一万只鸡,将孵出五万只鸡雏。”羊猪鹅鸭,都说出它们的数目;瓜果蔬菜果实,都知道它们有多少。又说:“你有这么多的家业,怎么拿出这么少的食物来招待我?”

    陈广汉惭愧地说:“只有仓促中的客人,没有仓促中的主人。”曹元理说:“你有那么多的猪鸡鸭鹅,有那么多的瓜果蔬菜,盛上一头蒸肫,再盛上一盘荔枝,都可以。”陈广汉再次揖拜谢罪,進到厨房里重新取来菜肴,两人一起高高兴兴地喝酒,一直喝到晚上方散。

    曹元理的算学,后来传给了傅南季;傅南季又传给了项滔;项滔又传给了傅南季的儿子傅陆。但是这些人都只学到了曹元理的分数,而没有真正继承下来他在算学上的建树。(原文见附录二)

    袁弘御计算桐树叶子

    后唐袁弘御官任云中从事,尤其精通算术。同府的同事让他计算一下院子里一株桐树有多少片叶子。他立即丈量桐树,在离桐树七尺远围树画一个圆,量取圆的直径的尺寸進行运算。过了许久,说:“约有若干片树叶。”同事们没法查核,让人撼掉二十二片叶子,又叫他算。袁弘御说:“照比刚才少了二十一片树叶。”检查一下,掉落的叶中有两片略小点,当成一叶了。节度使张敬达有两只玉碗,袁弘御量了一下碗的深度与宽度,运算之后说:“这两只碗明年五月十六日巳时一定会碎裂的。”张敬达听了后说:“我将它们小心地藏起来,看它们还能破碎吗?”随即让人将两只玉碗用衣絮等物包裹好,装在一个大竹笼里面,放在库房中。

    到了来年五月十六日巳时,库房的屋梁突然折断了,掉下来刚好压在藏碗的竹笼上,两只玉碗都被砸碎了。太仆少卿薛文美同在府中,亲眼见到这件事情。(原文见附录三)

    这三则故事说明了中国古代数学科学的奇特玄妙之处。可惜,这些记载由于过去的人们没能正确的去理解,多数把他们当作传说,淹没了他们的真实与可靠性。而能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人,是完全相信他们的真实性的。

    首先,綦母怀文、曹元理、袁弘御三人都精通算术,然而至于是什么样的算术,现在科学或者技术理念已经弄不明白了。也就是说,根据故事的记载,此三人的算术是真实而且准确的,只是已经失传了而已。实际上,应当还有更多的故事,笔者能力所限,未能找到。

    其次,綦母怀文的故事中没有记载使用了什么计算工具。曹元理在量测陈广汉二囷米的重量的时候,用了“食箸”(即筷子)作为工具,而不是用权衡或者称枰来称重计算。曹元理在量测陈广汉家畜及农作物的收成时,也未见有用任何工具。袁弘御在测算桐树的叶子数目的多少的时候,竟然是丈量树的围径的大小,然后得出桐树的树叶的具体数目。但是,由于众人无法证实桐树上的叶子的具体数目,干脆故意摇落桐树的叶子,让他计算(实际是近同于猜测)地上的落下叶子的数目;结果,计算的结果完全准确。

    这说明古人计算事物的数目是有一种特殊的计算方式,而且这些计算方式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单的,甚至跟计算的事物或者测量单位是不一致的、不是一回事。就如袁弘御计算桐树的叶子数目的时候,竟然丈量树木的围径;而摇落的树叶数目的计算依靠的是什么,却是不得而知了。

    第三,这三个故事在计算的对象上,用今人的观念,接近必须使用猜测的办法或者极其特殊的工具才能计算的,实际都是些刁难之题,犹如笑话一般要人数天上的星星或者数绵羊身上的毛发。可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不具备任何现实中人们理解得到的任何必须工具。而且这些算家们似乎也不需要任何特别的工具。如:綦母怀文计算枣树的果实的时候,不仅能算清楚果实的数目,而且能计算清楚生熟的具体数目。如果是今人计算的话,必然一个一个的去剥摘树上的果实才能算得清,这样不论果实的是否是成熟,都被剥摘,势必造成浪费,这就是现代实证科学思想的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曹元理在计算陈广汉二囷米和家畜、农作物数目的时候,不可能一个一个的去到现场称重或者记数,而曹元理毕竟计算出来了,并且非常准确,甚至西囷中多出来的一只老鼠的重量也包括在其中了。

    袁弘御不仅算出树上的叶子数目,而且,刚刚摇落地上的叶子数目迅即可以被计算出来。更進一步的是,袁弘御能计算出二只玉碗在什么时间破碎。这个就近乎神话奇谈了。

    第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数学有许多不为人们所知的真实情况,主要是包括关于数学的认识和关于数学的计算方法。

    笔者认为,这和中国古代的半神文化有关,尤其是中国的数术文化。这一点在袁弘御的故事上犹有体现。简而言之,人们一般认为算卦属于算命之类,能为人说明吉凶变化。实际真正的算卦不仅可以算命,还可以算很多人类或者自然界的其他的各种事物,不一定专为算命而用。中国数术文化的来源,大都是来自象《周易》、阴阳、五行等等之类的卜筮等技巧,体系大多完整严密,皆有崇天敬神的本意。数术与数学之间的关系还须另文详论。

    另外,读者若翻阅《太平广记·215卷》部分,就可以感觉到,至少在宋朝以前,人们对于现代意义的数学是把他归为数术文化中的一小部分而已。象《汉书·律历志》:“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书》曰:‘先其算命。’……探赜索隐,钩深至远,莫不用焉。”可见,在古人看来,算数之学莫不是与“性命之理”息息相关,只是这一部分的认识,已经不为当今的受现代科学思想限制的人们熟悉或者理解了。恰恰正是这一部分“性命之理”,却与道德修炼真实联系的,也就是说只有修炼的人或者大德之士才能去理解或者阐释这一部分内涵。若了解一些《易》文化的人,就知道《易》既有“义理”之学,又有“象数”之学。北宋大儒邵雍把《易》文化分为意、言、象、数四个层次,和“义理”、“象数”的分法大致相同。后人也把邵雍的易学称为“数学”,这也是因为他大量的使用数的方式来阐释他的易学成就。邵雍的《皇极经世》更是邵雍的“数学”成就的完美体现。而“象数”跟今日的数学理念,已经有研究者发现是紧密相关的。现在仍有一部分海内外学人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在清朝的《四库全书》中,对于算术与数术已经有所区分,但也不是非常的严格,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西方的数学体系刚刚進入中国,而数术文化又还在朝野中流传的缘故。到了近现代开始,风气渐变,加之由于这些古代数学的内涵与方法的失传,使得受现代实证科学影响的今人更加难以理解,甚至是误解,造成在中国古代数学问题的认识、传播在现代社会受到阻碍。现在,由于有了修炼人在社会上的出现和在社会的工作,也将给予人们重新认识数学这门科学的真实内涵的机会。


    [附录一]

    《北史.列传第七十七艺术上.綦母怀文传》记载:

    昔在晋阳为监馆,馆中有一蠕蠕客,同馆胡沙门指语怀文云:“此人别有异算术。”仍指庭中一枣树云:“令其布算子,即知其实数。”乃试之,并辨若干纯赤,若干赤白相半。于是剥数之,唯少一子。算者曰:“必不少,但更撼之。”果落一实。

    [附录二]

    《太平广记》第215卷《算术》中的《曹元理》篇记载:

    曹元理尝从真玄兔友人陈广汉。广汉曰:“吾有二囷米,忘其硕数。子为吾计之。”元理以食著十余转曰:“东囷七百四十九石二斗七合,西囷六百九十七石八斗。”遂大署囷门。后出米。西囷六百九十七石七斗九升。中有一鼠,大堪一升。东囷不差圭合。元理后岁复遇广汉,广汉以米数告之。元理以手击床曰:“遂不知鼠之食米,不如剥面皮矣。”广汉为之取酒。鹿脯数脔。元理复算曰:“甘蔗二十五区,应收一千五百三十六枚。蹲鸱三十七亩,应收六百七十三石。千牛产二百犊。万鸡将五万刍。”羊豕鹅鸭,皆道其数。果蓏殽核,悉知其所。乃曰:“此资业之广,何供具之褊。”广汉惭曰:“有仓卒客。无仓卒主人。”元理曰:“俎上蒸肫一头,厨中荔枝一盘,皆可以为设。”广汉再拜谢罪。入取,尽日为欢。其术后传南季。南季传项滔。项滔传子陆。皆得其分数,而失其立妙焉。(出《西京杂记》)

    [附录三]

    《太平广记》第215卷《算术》中的《袁弘御》篇记载:

    后唐袁弘御为云中从事,尤精算术。同府令算庭下桐树叶数。即自起量树,去地七尺,围之。取围径之数布算。良久曰:“若干叶。”众不能覆。命撼去二十二叶,复使算。曰:“已少向者二十一叶矣。”审视之,两叶差小,止当一叶耳。节度使张敬达有二玉碗,弘御量其广深,算之曰:“此碗明年五月十六日巳时当破。”敬达闻之曰:“吾敬藏之,能破否?”即命贮大笼,籍以衣絮,鏁之库中。至期,库屋梁折,正压其笼,二碗俱碎。太仆少卿薛文美同府亲见。(出《稽神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