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顾宪成佳联传古今

庄重 整理


【正见网2011年12月13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忧国忧民的对联,是顾宪成(1550―1612年)在东林书院讲学时所写。顾宪成,字叔时,世称东林先生,又称泾阳先生。明代无锡(今属江苏)人,進士出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后被解职,讲学于东林书院,撰有《小心斋札记》、《顾端文遗书》、《泾皋藏稿》等。

顾宪成是一位刚义耿直、关怀国事的人。顾宪成对张居正進行的改革事业,是十分赞成的。张居正死后,年已20岁的神宗皇帝,直接掌权。他不常视朝,大事由内阁处理。万历15年(1587年),按常例要考核官员,负责主持这项工作的都御史辛自修,因为坚持考核原则,反而被革职。顾宪成不避权势,慨然上书为辛自修鸣不平,因而被贬为桂阳州(治所今湖南桂阳)判官。

在顾宪成出任考功主事和吏部郎期间,朝廷内部发生了“争国本”之争。原来,神宗皇后无子,王贵妃生长子朱常洛,郑贵妃生子朱常洵。神宗宠爱郑贵妃,想立朱常洵为太子,但又违于旧制,便采取将诸子皆封王的办法,使朱常洛不能立为太子。神宗这一做法,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认为不合嫡长继承制度,说立长子为太子乃是国家根本。然而,由于内阁大学士王锡爵、沈一贯等人,依违其间,态度动摇,使立太子的问题,久久不能解决。

顾宪成挺身而出,对神宗这一做法,提出严厉的批评。他说:按照“东宫不待嫡,元子不并封”的旧制,把长子与其他诸子同时封王,是不合家法的。这样做的结果,如果皇后无子,那就没有太子。反之,不立长子为太子,其他诸子都觊觎着被立为太子,这样就可能使国家大祸临头。在顾宪成、钱一本等人的反对下,神宗皇帝只好同意立长子常洛为太子。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他积极支持吏部尚书孙铣、考功郎中赵星南的关于“澄清吏治”的措施,裁汰了不少内阁权臣所推荐的无能官吏。由于权臣从中作梗,孙铣被迫辞职,赵星南被罢官。顾宪成愤而申请辞职,不准。转年,他因上忤神宗钦定内阁人选之意,终于被削职归田。

顾宪成虽然被罢官,但对国家大事,仍然十分关心。他与江、浙一带的士人过从甚密,常常在讨论学术时,议论朝政得失。他又主持重修无锡东门外的“东林书院”(北宋时杨时所创设),并延请钱一本、赵星南、高攀龙、于孔谦等人,来书院讲学。顾宪成为了表明办院的宗旨,就写了上面所说的那副对联,并将它挂在院内大厅里。这副对联,饱经历史的风霜雪雨,却一直镌刻在历代志士仁人、文坛学子的心头眼底,未或遗忘!

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之余,除著书立说以外,经常与同事们商讨国事,“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抨击在朝的那些权奸,鼓吹整顿吏治,匡扶垂危的政局。他说:“在朝廷任职,不忠心辅佐君主;在地方为官,不为老百姓的疾苦着想;离开官场以后,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为君子所耻的。”因此,以顾宪成为首(还有他弟弟顾允成),形成了一个关怀国家命运的学术团体和政治团体??“东林党”!

东林党人不顾恶势力的毁谤和中伤,通过舆论去影响当时的朝廷,勇于支持那些正直的朝臣。如户部尚书李三才,为官清廉耿直,上疏指出当时社会的严重危机,请求朝廷罢除勒索百姓、横征暴敛的矿监、税监,以缓和民众的不?情绪。顾宪成对此大为称赞,联合东林党人,给内阁辅臣叶向高等人写信,要推荐李三才入阁,以抵制阉党魏忠贤的祸国殃民。结果,李三才被迫辞职,顾宪成也受到无端的毁谤。朝政越来越腐败了。万历四十年(1612年),顾宪成忧愤成疾,与世长辞,许多东林党人也遭到杀害。然而,杨涟、赵星南、左光斗,黄遵素等东林党人,继续展开与魏忠贤阉党的斗争,为挽救明末的颓政,擂响了一阵又一阵的战鼓声。

正是:

风雨萧萧紧,
声声入耳闻;
家国天下事,
怎能不关心?
好个顾宪成,
佳联传到今!
而今风雨急,
又起战鼓声:
中共赤魔鬼,
祸国害民深;
正需驱魔毒,
三退快清醒!

(事据《明史》)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