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忠的故事

周晓辉


【正见网2011年12月06日】

现在的国人一提到“忠”,就会联想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其实这恰恰是对其的误解。《说文解字》上说:“忠,敬也,尽心曰忠。”《忠经》中的解释是:“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朱熹在《四书集注》中也说:“尽己之谓忠。”这都是对“忠”的正确理解。

显然,“忠”是一种人对他人他事应具有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要忠(尽心),而且待亲、待师、待友、待君都应该忠(尽心),当然这“忠”并非是无原则的。

在孔子的儒家学说看来,“忠”隶属于“仁”,忠是诚实的表现,它同时受“义”的节制,是众多美德中很值得称道的。《论语•里仁》里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学而》中有言:“子曰:君子⋯⋯主忠信。”也就是说,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

不过,纵观《论语》,孔子从未要求臣应对君无条件的“忠”。《论语•八佾》篇中,有一段鲁定公和孔子关于臣子忠于君的对话。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的意思是,如果君主能按照礼来对待臣下,那么臣下就会尽心去做君主所任命的份内之事。即君王以礼待臣子是臣子“忠”的前提。(注意:据学者查证,儒家经典里没有“侍君”一词,这里的“事君”意思是尽心去做君主所任命的份内之事)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忠”的理解还有:“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桓公六年》)“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大意是在上的人想到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忠;一个人遇到患难的时候,不忘记国家,这是忠,如屈原。

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忠”由原来的儒家的伦理范畴一跃成为重要的政治道德范畴,其含义主要是指对君主忠诚。汉代马融的《忠经》上如此说道:“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人乎?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也。”大意是“忠”能使君臣关系稳固,能使天下安,动感天动地。他认为“忠”包括自爱、怀乡和爱国三个层面。从《汉书》之后,历代史书中都设有《忠义传》。

历朝历代的人们围绕着忠诚、忠信、忠义、忠恕、忠贞等尽情地演绎着。

东汉班超41岁时就随窦固出征西域,并凭借智慧和胆量,纵横天山南北,为反击匈奴的侵扰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后,班超长期驻扎在西域,并与当地少数民族王室通婚。公元100年,班超年近七旬,衰老思归,遂上书和帝请求还乡:“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和帝为其言所感动,于是准奏。公元102年,班超携家人回到洛阳,被拜为定远侯,同年病逝。与班超类似的,还有蔡文姬归汉。他们对家乡的眷念、牵挂不正体现了“一于其家,忠之中也”吗?

而其后的三国大舞台更是上演了“忠义、仁义、信义”等大戏。桃园三结义将刘备、关羽、张飞命运相连,三人终生不负这“忠义”;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承天意出山辅佐其成就霸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颗忠心辉映历史。是以“遥看三国事,满盘皆忠义”。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的唐太宗知人善用,臣子们都十分忠于他。而他对臣对君的“忠”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唐太宗清除奸臣。太宗问道:“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良忠臣,你知道谁是奸佞之臣吗?”“臣请陛下假装发怒,以此试验群臣。如果谁能不怕陛下的震怒,仍敢直言進谏,就是忠正之臣;如果只是顺从陛下旨意,一味阿谀奉承,则就是奸佞之人。”太宗听后,哂然一笑,说道:“流水是清是浊,在其水源。君主是政令的发出者,好比水的源头,群臣百姓好比是流水。君主带头伪诈而要求臣下行为忠直,就好比水源混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是不合乎道理的。我想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想用伪诈的方法破坏社会风气。你的方法虽然很灵验,我却绝不能采用。”

宋初的曹彬为人忠心耿耿,被宋太祖视为心腹。宋太祖最初在澶州任职,效力于周世宗。曹彬是周世宗的亲信,负责安排膳食。宋太祖曾经向曹彬要酒,曹彬说:“这是官家的酒,不能给你喝。”于是自己去买酒给宋太祖喝。后来宋太祖即位的时候,昭示群臣道:“周世宗的官吏中,不欺骗主上的就只有曹彬。”

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宋杨家将也是满门忠烈,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佘太君、杨门女将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太宗初年,杨业在攻打辽军的战役过程中,孤军陷人重围,最终“力战尽日”,中箭被俘。在辽营中,杨业宁死不屈,最后绝食三日殉国尽忠。与杨业一起殉国的,还有他的一个名叫杨延玉的儿子。杨业殉国后,朝廷旌表其“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求之古人,何以加此!”而勇猛善战、智慧超人的杨延昭更是令辽国人闻风丧胆,他们认为他是天上的将星下凡。杨延昭前后守卫边境20多年,辽国人因对其畏惧,不敢侵扰,边疆百姓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杨延昭去世后,送行的人民“多望棺而泣”,就连辽国人也举哀致敬。

南宋的岳飞,被视为是“忠”字的化身,只要一提到岳飞,大家马上联想到岳母在其背上刺的“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那“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气魄感天动地。岳飞不仅忠义可嘉,而且在家对母尽孝,于军中带兵,严守“仁、信、智、勇、严”,因此博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名。虽然岳飞被奸臣害死,但岳飞的风骨和忠诚却世代为人所歌颂。

还有宋朝的陆游、文天祥,明代的于谦、麴祥、杨继盛、袁崇焕、郑成功,清代的谭嗣同⋯⋯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回荡着这样的声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杨继盛),“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袁崇焕)⋯⋯壮哉!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