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传统科学(八)

新科学展望 - 天人篇 (下)
庄偃红


【正见网2001年01月31日】

实证科学也许一开始就是从错误的基点上发展起来的,它起源于人对世界、对人与宇宙关系根本上错误的看法,它在物质与精神、人与宇宙两个二元对立的哲学世界观指导下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

这种世界观首先把一个完整的世界划分为两个极端的范畴:物质与精神,认为客观上有一类现象属于物质,另一类现象属于精神。历史上一直把二者放到对立的位置上非要争出个谁是第一性,谁决定了谁。何谓“物质”?它是完全排除了精神因素,没有丝毫灵性,不包括任何生命主体性在内的绝对“质料”,也叫做纯粹的“自然”。这一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德谟克里特被动、机械的“原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到笛卡尔二元论那里达到了顶峰。人类就置身于这么一个冰冷的“自然”中生息、繁衍,科学就以这样的“自然”为研究对象,似乎纯粹到这种地步,科学认识的才是客观真理。那么,什么是精神呢?科学对精神知之甚微,揭示精神现象的本质仿佛不在科学的视野之内,那完全是宗教神学、文学艺术的事情,科学并不为此巨大缺陷而不安。然而,纯粹的“自然”是不存在的。站在能量的角度看,任何物质都是生命,就都与精神特性相联系,都有灵性,物质与精神完全是融合的,根本就分不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和整个事物就不复存在。例如,任何物质没有反映特性都不可想象,而反映特性可看作意识的前期形态。人体若离开了他的脾气、秉性、意识,就不再是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成了一块死肉。现代数学、物理学设想宇宙创生发源于一个“奇点”。有人认为,在奇点处心与物就吻合了,奇点象一滴水全息地反映着整个宇宙,从它演化出的大千世界也都是物质与精神水乳交融的过程。高能量物质赋有高级精神特性,低能量物质自然是低灵。宇宙中只存在不同能级构成的不同层次,并没有什么单独的物质或思想。当人们硬把物质与精神分离,并完全撇开精神之后,科学就无法证实,也不承认另外空间里存在的物质和生命现象,永远无法解释精神现象,也就不能升华到更高的能量层次上去认识生命的本质、事物的本质,而只能同一堆毫无生机的机械性质,一些表面的线性、一架死的、至多复杂一点的大机器打交道了。片面强调这种排斥心性、排斥了道德等一系列人的思想境界方面事情的科学,导致了人类道德水准的大滑坡,是当今社会一切不科学、不协调的丑陋现象的根源。这便是实证科学最不完善的地方。

心与物的分离必然带来人与宇宙的分离。既然“物质”的世界不容掺进任何精神的“杂质”,人这一万物之灵就得从生育滋养他的宇宙母体中排斥出去。宇宙成了独立于心智,不包括人在内,与人毫不相干的“客体”,是外部事物的罗列;人成了站在宇宙之外,不受它影响的“观察者”,被迫只能在这种外在的关系中认识宇宙。可是这又是一种主观人为的二元对立,是对现实的严重歪曲。人原本内在地包含在宇宙当中,和宇宙在各个空间里发生着息息相通的血脉联系。虽然他的存在与否不会影响到宇宙的存在,但他怎样生存、怎样认识却直接影响到宇宙向他显现的样子。量子物理学“测不准原理”表明,对粒子的两个物理量不能同时精确测定,这不是因为我们的测量技术不完善,而是因为我们如何进行测量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被观察对象的性质,如果打破了原来方式的限制,对象向我们显现的性质也会改变。科学家无法扮演独立的客观的“观察者”角色,而必然要卷入到他所观察的世界里去,成为影响到世界性质的“参与者”。N玻尔意识到,问题在于“在存在这幕壮观的戏剧中,如何使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的身份能够协调起来”。人作为独立、客观的“观察者”身份,使科学走了一条外在的认识路线(认识方式)。

忠实地依赖人最外在、最低级的感官感知能力,只承认被它实证的“看得见、摸得著”的东西,只相信被它测定出来的东西,完全不考虑人是否还有更高级、更内在的认识方式,从不设法通过向内改善自身的状态来更好的认识宇宙。这样,物质世界就恰好向我们显现了由最大分子构成的最外在、最表面空间中的性质,人类被长久地束缚在低能量物质空间层次里去研究。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海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