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下)

林善本


【正见网2011年09月24日】

上篇我们谈到从甲骨文中的“饮食”两个字,可以看出人的欲望其实是无止境的,甚至可以达到亡国毁家的地步,让我们领悟到,中华文化中对饮食深沉的看法。

然而让人更震惊的就是,“做饭”和“治国”的道理竟然是一样的。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的故事。主角就是商朝汤王的御厨“伊尹”,伊尹以“调和五味”作比喻,向汤王说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深得汤王的赏识,后来被任命为宰相,这就是”鼎烹说汤” 这个典故的由来 。

就是说即使是家常烹调一道美味的鱼汤,也是要用像治国一样的心境的。你看这个能容得下鱼汤的锅,就好比在上者所需具备的,那种海纳百川的胸襟。治国就像做菜,要了解文武百官的优点缺点,加以调和,凡事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懈怠慢。就算是烹煮一条小鱼,也是要很精细的花心思,去琢磨这活儿,不能污七八糟、粗锤乱棒的瞎折腾。调好一锅小小的汤不容易,但是要把它熬坏,却是轻而易举的。比如说选料不精,心思不到,技艺不高,照看不周啊等等,都会使这汤难以下咽的。

后来伊尹看出夏朝的气数已尽,就向汤王建议,要“讨伐夏桀、拯救人民”,并帮助汤王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成为商朝第一贤相。他又向汤王進谏说:“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就是说:要做天下的君王,这不是靠武力能得到的。必定先敬业修德,知晓仁义之道,才能赢得天下人的拥护。

伊尹在朝五十余年,历经五位君主,功勋彪炳。死后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他葬在商汤的陵寝旁边,来表彰他对商朝的贡献。原来治国与做饭,只是工作不同而已,它的道理其实是相通的,所以只要能通晓宇宙之“道” ,就能掌握好世间的万事万物啊!这里所说的“道”,体现在各方面是不同的。你比如说下棋有棋道,插花有花道,喝茶有茶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那么我们的“食道”,就是“五味调和”了!而其中的这个“和”字,一向就是我中华民族最推崇的传统道德。

像是“天人合一”, 就是指人和天的和谐统一,人应该怀有感恩之心,敬畏天地,遵循宇宙的规律。能遵循这个“道”而行的,那就是有“德”之人了!所以“道德”呢,就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心。所以中国人注重在个人修养上,是心平气和的,与人交往时,能够和而不同;治理国家时,明了“政通人和”,那么就能够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了!

“五味调和”本就是我国古老的调味理论,在《吕氏春秋.本味》中对调和之事有非常深入的看法。书上说,调和之事需在烹饪的过程中,寻求甘、酸、苦、辛、咸五味的适中,就是将五味恰当的融和在菜肴中,以达到整体风味的最佳效果。我们中华烹饪所用到的调味料,现在大概是世界上最多的,从最普通的盐、酱、醋、糖、辣椒等,一直到酒、糟、花椒,然后还有中草药等等,有几百种之多,但是,如果单一只用某种调味料,或是比例失当、太多或太少,都很难形成美味;所以,好吃的菜呢,就是味道多样,但是却协调顺口,这就是“和” 的境界了!

外国人所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中国菜的百菜百味,都是从一个圆底炒锅里炒出来的,而这正是中国菜的最大的特色。

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包容文化,讲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一教独大的现象,反而是儒释道信仰的交相辉映。盛唐文化的海纳百川体现的就是包容与和谐的精神。这种精神映射到烹饪中,这种溶入可以说是“包容”精神的体现,而融合得又如此之自然、如此之完美,真是中国文化“和谐”精神的体现了。

《易经》中,是把“烹饪”两个字解释为变化和创新的学问的。孔颖达在《易.鼎.正义》中说:“烹饪成熟,能成新法” ,请注意他这个“新”字,懂烹饪的人都知道,一个优秀的厨师,最厉害的就是能将许多不同的食材、调味品,用不同的烹调手法,料理成一个色、香、味、形俱佳的整体,创造出一个不一样的全新美味。这决不是“乱掺”, 而是在“五味调和”中,创作出一种全新的作品,形成整体的提升。所以中华饮食经过了“和” 这种内涵的洗礼,做出来的好菜,形式和内容就更丰富而和谐,多样又统一,具有浓厚的中国哲学意味了,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像这样天人合一的和协,它体现在烹饪是这样,那体现在万事万物上是什么样子呢?苏东坡所注释的《广成子》里就说:自然界发生的那些特殊现象,像是草木还没发黄就凋落,云气还没相聚就下雨了等等,与人类社会的好坏是习习相关的。而物理学中所发现的“场”,也同样存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两者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像现在世界上的天灾、人祸、战乱那么多,动荡不安,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切的去反省吗?只有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和谐,那才是真正“天人合一”的境界啊!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