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10年10月30日】

*特别通讯(需要尽快通知作者的事项)

*正见网2010年10月29日下载、审阅,10月30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兴安雪松

评议:这首诗虽然登载了,但有些相关的问题得跟作者,也包括所有的作者,讲一讲。这首诗里许多地方都是一行转一韵,这种情况一般说来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因为它给读者造成不稳定的印象,也缺乏诗歌韵脚所应有的共振的力量。四句以上的诗歌,特别是长诗,我们是允许转韵的。对于很长的诗,我们甚至是鼓励转韵的,但最好是把转韵和内涵的变化结合起来,让形式最好的服务于内涵。至于说不管内涵怎样,都来个一行一韵,那肯定是不行的。就象一个大部队没有任何统一指挥,每个人都各自为战,或者象散兵游勇,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那就没有战斗力。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不止讲过一次了,可能作者没有注意到。不管属于甚么情况,我们再在这里给所有作者都讲一下: 四句的小诗,不能转韵,而且两个主韵脚(第二、四句的尾字)平仄要相同,就是我们在“评议”中经常讲到的“平、仄不相押”。多于四句的诗歌可以转韵,但每一韵至少要涵盖四句(即至少要保持两个主韵脚相押)。 不符合以上要求的诗歌,以后我们一般是不会登载的。至于某些特殊情形,我们会临时处理,但没法做出规矩来每个人都能掌握。否则,每个人都能把握得好,也就用不着我们作任何规定了。

那么这首诗为什么又登载了呢?这还要从头说起。不久前作者写了第一首这样的诗,我们没有登载。作者又寄来了,我们觉得作者可能不知道上面的要求。由于作者写的诗比较长,内容比较好,句子也比较通顺,表达得很清楚,我们觉得废掉确是很可惜。但要修改为合格的形式,实在太费事,要改的句子太多了。犹豫再三,就想登载吧,总能起到一些正面作用的吧,废了就什么作用都不起。所以就登载了。如果有时间,我们是应该马上写评议告诉作者,应该改变这种写法。但没时间,拖下来了。结果作者很快又写了第二首,情况比第一首好些,但同样的问题还存在。我们想,是得告诉作者了。就在写此篇评议的时候,作者的第三篇投稿又来了。反正已经登过两篇了,这第三篇也登了吧。但以后请作者,包括所有作者,不要这样写了。效果确实不好。不懂的读者可能说不出来啥,但稍有诗歌基础的人会说我们的作者不会押韵的。这种一行一转韵的形式,在民间的说唱中就叫“顺口溜”,用来表达一些轻松、搞笑的内涵,那是可以的。但要写严肃的内容,特别是大法真相,还是严肃、慎重些比较好。正规的诗歌,可以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当然,一些古风诗中也能找到个别地方两句就转韵的,但那多半是局部的、故意使用的修辞手法,不能当作一种普遍的规矩。

*正见网2010年10月25日下载、审阅,10月26日未登载的诗歌:

原稿:四海一心

悠悠史前,立誓约,豪气震天。
舍金身,抛却神环,随主下凡。
沧桑大戏演千年,面容改真觉不换。
古中原,神传文明建,开纪元。
般般苦,世世盼;历风霜,等法缘。
一院奇花开,圣王下世,甘霖普降大道传。
遍九州群芳竞妍。
广救度,四海心相连,共飞天!

评议:这首作品没登载,因为有的地方韵脚太稀疏了:倒数第三行的三句才有一个韵脚。对词牌熟悉的读者会发现,作者是用的宋词“满江红”的句式在写,但是下片两个七言句的韵脚安排给改变了:第一个七言句入韵了,放到了前面一行去,该行本该押韵的四言句(圣王下世)却不押韵了。而第二个七言句(遍九州群芳竞妍)就单独成了一行,而且这个七言句本来应该是4-3读的,被写成了3-4读。这一来,整个“满江红”的格律就被打乱了,就不能按原词的句式来审这首作品了。按一般的长短句诗歌来要求,就不能出现三句一韵的情况,特别是上面倒数第三行那样多字数的三句。

上面的问题,作者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把一个词牌拿来改变韵脚位置,甚至改变句子的数目(删去某些句子),特别多的情况是改变句子的句读。作者改得最多的情况是把六言诗句(2-2-2读)的句子改为折腰句(即3-3读)的句子。别看都是六个字,2-2-2读和3-3读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前者读起来总是给人一句的感觉,而后者却给人两句的感觉,拦腰斩断了嘛!这样做不但不能起到我们预期的学习词、曲在句式、节奏、音韵方面的优点的作用,反而会把作者在这些方面的感觉弄乱的。

因此,我们建议:所有想要熟悉和尝试词、曲形式和其它特点的作者,请你最好选定一个词牌或曲牌后,就尽可能按它的要求去写,千万不要随便去“改造”它。你要希望审稿人帮助你理解、改進自己使用该谱的水平,你就说明一下自己所用的是哪个词谱或曲谱,我们就会按这个谱的要求来审阅和修改你的作品,你也会从修改中得到反馈。如果你没有说明,我们就只能按长短句诗歌的标准来审阅,那么你谱中凡是三个以上句子才有一个韵脚的第方,都算是落韵了。作者有些作品没能登载,就是这个原因。其中一些我们已经修改后登载了(加了韵脚),但有些不好改的就只能不登了。其实,作者的五言诗还是可读的。在没能掌握好词、曲格式之前,又想多写的话,可以同时写五言诗。但建议不写或少写四言,四言诗不象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好写。

*正见网2010年10月24日下载、审阅,10月25日未登载的诗歌:

原稿:静夜思

喧嚣远去天籁近,法如清泉涤尘埃。心如止水莲初开。
风雨十年志弥坚,难中修出慈悲怀。一路救人出苦海。

评议:作者是想用宋词“浣溪纱”的句式。但最后韵脚“海”是仄声,不和前面的平声韵脚“怀”相押。这就使得原作以诗的形式也不好登载了。最初熟悉词的特点,做为练习,选择一些句式比较接近诗句的,那是聪明的做法。但作者的最主要问题是判断韵脚的平仄。开头模仿宋词,不必考虑每一字的平仄安排,但最好能把握韵脚的平仄,否则效果就相差很远。简而言之,作者现在的难关是辨别字的平仄。这一关不过,就老挡在这里。作者在用字、构句、内涵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下了相当功夫,也有很大進步。但在辨别、使用字的平仄方面,却裹足不前。要辨别汉字的四声是不太容易,但要只辨别平声和仄声,就容易多了。只要作者愿意,就肯定能过这一关。过了这一关,能读懂词谱、曲谱时,再去模仿宋词、元曲,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境界。

*正见网2010年10月13日下载、审阅,10月14日未登载的诗歌:

原稿:[中吕]满庭芳・游故宫(1)
万龙朝圣,琼宫仙阙,气势恢宏。
一言九鼎明如镜,正大光明。
(真命)平天下朝繁世盛,
(慈悲)洒甘霖普度生灵。
苍穹净,从组大穹, (借韵)
(开创)新纪归永恒。

[中吕]满庭芳・游故宫(2)
红墙胜景,金銮殿宇, 紫禁皇城。
中和韶乐香烟盛,钟鼓齐鸣。
(似闻)宫苑里朗朗书声,
(犹见)皇室中手足深情。
今生幸, 千年梦醒, 得法上洪穹。(借韵)

评议:作者的两首元曲没有登载,因为其中一些地方没有达到曲谱的要求,而且不太好改。再加上作者提出了“借韵”的说法,我们必须给作者澄清一下,所以就搁下来了。

先说没有达到要求的地方。第一首里第一行的韵脚“宏”,作者可能看到“词韵”上是属于“庚青”一部的,但它在“中原音韵”里是属于“东钟”的,说明它的读音至少从元代就和我们现在的读音同韵。再说,写元曲是要按“中原音韵”用韵的。唐圭璋先生的“元人小令格律”一书后面附有“中原音韵”,以后请按那个书作为元曲写作的标准。等到我们的韵书出来后,那些书也用不着了。倒数第二行的韵脚“穹”,作者说“借韵”,那是不行的,下面一并解释。同一句“从组大穹”里的“组”,末句“新纪归永恒”里的“永”,这两字落谱了。第二首里第三行“(似闻)宫苑里朗朗书声”,“朗朗书”三字都落谱。第二首末句末字“穹”落韵(作者注为“借韵”)。

关于“借韵”一说,是后人根据“平水韵”为标准,用来解释唐人诗歌中同一首诗通押了两个韵部的现象,比如说同一首诗用了“东”韵和“冬”韵里的字互押。要知道,唐人写诗时不是用“平水韵”为标准的,后人用它去反过来解释唐人的押韵现象,并无多大意义(这一点我们不去细讲它)。再说,自从宋代词人写词时通押“平水韵”中几个韵部以后,这个“借韵”的说法就更不存在了:原来“借韵”的不同韵部,后来已经合并成一个韵部了(看看“词林正韵”中每一部所包含的“平水韵”中的几个韵部就明白了),还“借”甚么呢?因此,在填词中没有“借韵”的说法,在制曲中更没有这个说法了。

另外,作者提供的“曲谱”,我们原来已经告诉作者,那是不对的,是“死谱”(没有活字),用那样的谱制曲,怎么能不累呀!我们把作者的谱和两种可靠的谱列在下面,以便作者今后不再找错谱子。

曲谱[中吕]满庭芳(作者提供的谱)
平平上上。平平去上,上上平平。
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去平平。
平上去平平去上,去平平平去平平。
平平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平平。

[中吕]满庭芳(“元曲欣赏”附录中的谱)
平平仄平△(上),×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去△,×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平平去△,平平去平△(上),×仄仄平平△。

[中吕]满庭芳(唐圭璋先生“元人小令格律”一书中的谱)
×平仄上(平)(韵) ×平仄仄(可叶)(句)×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去(韵) ×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平仄平平(韵)
平平去(韵) 仄平去平(上)(韵) 平仄仄平平(韵)

后两种谱中的符号“×”表示“可平可仄”的位置,也就是我们说的“活字”。没有这些活字,制曲的难度会增加很多的。这两种谱中,第一种的活字可能稍多两三个。另外,“△”或“(韵)”都表示韵脚位置;(上)表示押平韵的,但也可以押上声韵;(平)则表示押上声韵的,也可押平声韵。

最后,我们觉得,凡事退后一步自然宽。如果一时间卡在平仄或韵脚上了,不必非要强做下去,甚至改变自己要表达的本意。不妨暂时放下平仄或韵脚平仄,把内涵写清楚,首先保证可读,读者能明白。去掉曲牌,也比扭曲内涵要好得多。先保住内涵和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能合谱则合,不能则去牌。这样学习,比较自然,更不会把人弄得很累。只是建议,作者自己考虑吧。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