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做父亲的不同结局(外六篇)

程实


【正见网2010年08月30日】

一、两个做父亲的不同结局

有两个前辈,在一起谈话:一个是知县樊毅,一个是司训(相当于学校里的教育主任)王辅。

樊毅说:“我存的财产,只有五千贯,金丝还不到一千。”王辅说:“人们不要认为作学官收入少,我积攒的俸禄及生员们的赠予,也有六百贯了。”樊毅的意思是嫌“六千”太少,而王辅认为“六百”就已经很多了。

到后来,樊毅的三个儿子不和睦,互相之间矛盾很大,樊毅便用六千贯钱置买田地,建造宅院,全部分给了三个儿子。但就是这样,三个儿子还怀疑父亲藏有私房钱,因而全都不养他。没有办法,樊毅只好自己又买了几亩田地,自己耕种纺织,既无多余的谷物出售,又无多余的布匹可卖,连仆人也辞退了。客人来了,只有仅留下的一个老妇人端水沏茶。他常常想起往事,愁容满面。樊毅死的时候,随便予以安葬,他的儿孙们,全都不到陵前拜祭。

王辅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二勤恳劳作,老三、老四认真做学问,他们和睦相处,共同赡养父亲,快乐无比。王辅晚年休闲在家,浇花、弹琴,十分快乐。客人来了之后,共同对饮,尽兴乃止,每天笑口常开。现在子孙的官位,都非常显贵,家中热闹非凡。

算来,樊毅的钱财十倍于王辅,但王辅的享受反而十倍于樊毅,而且樊毅的子孙不孝,又何止逊色于王辅子孙的十倍呢?

看来,做官的人,连自己的命运都掌握不了,又怎么能掌握子孙的命运和未来呢?仔细的想一想这件事,可以有所领悟。

二、折像济贫有远见

东汉时,折像(人名)的父亲,为郁林郡守,家中的财产很多。折像感到财产多了,损失和灾祸,就会更大。他便将家中的财产拿出来,周济了亲朋故友及贫困人家。

折像说:“我们家积累财产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世道将乱,富豪之家的运势,必定会衰败。我又没有多大才能,若将家财囤积起来,必定加速其崩溃。”

后来的形势,果如其料,很多富家之家,惨遭破灭。而折像一家,却保持了祥和的境遇。人们很佩服折像的见识。

三、贾似道之死

南宋时,丞相贾似道贪臧枉法,作恶多端。他的母亲死了,他便花大钱设斋祭祀。

一位道士在仪式進行完毕之后,临走时,将一个钵,翻扣于桌案上。众人想把那个钵取下来,但都觉得钵重如山,没法挪动。便告知贾似道,贾似道走过来,亲手将钵举了起来。发现钵里,有一纸片,上面写有两句诗道:

得好休时便好休,
收花结子在绵州。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讲:“能罢休时,就应该罢休。否则将要在绵州败亡。”

后来,贾似道果真在木绵庵,被与他有杀父之仇的郑虎臣所杀死。

四、军粮

唐朝时,邺城有一个姓王的老汉,积攒了万斛粮食,但他们夫妻二人,却十分吝啬,常常用粗茶淡饭充饥。

有一次,他去朋友家作客,见饭桌上的食物非常丰盛,王老汉便问:“先生你有多少家产?”主人说:“只有五千文。”王老汉心想:他家只有五千文钱,就吃得这么好。我家以后也应该吃好些!

于是,他回到家来,对妻子说了今天的见闻。他们也开始吃精美的饭食。

刚吃了两天,夜里却梦见有个神仙来责怪他:“你怎么能随便挥霍军粮?”王老汉大为惊恐。

不久,郭子仪来邺城,讨伐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叛难,便将王老汉的粮食,全部充作了军粮。

看来,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五、安用高墙围大屋

白居易曾经写了一首讽刺住所豪华者的诗:
开府之堂将军宅,
未造成时头已白。
逆旅重居逆旅中,
身是主人心是客。
君不见,
马家宅,尚犹存,
宅门题作凤城园。
君不见,
魏家宅,属他人,
诏赎赐还五代孙。
俭存奢失今在目,
安用高墙围大屋?

这首诗的意思是讲:

官宦之家宅、将军的院庭,
头发都白了,还没有建成。
工程甚是浩大,
其实人人都是过往的客人。
住在豪宅还是等于住在旅馆,
自己虽然身是主子,实际也是客人。
君不见马家的宅第,
现在虽然还能够保存,
但早已改园名为“凤城”。
再看看魏家的庭院,
已经归属他人。
只是皇帝下诏才赎还回来,
赐给了魏家的第五代子孙。
俭者长寿,奢侈早亡,令人看明,
何必用高墙围护豪宅,来枉求安稳?

六、祸福倚伏

纪训存曾经说过:“正德三年,我的家乡附近大旱,颗粒无收,只有我们村,依赖江堰的大水浇灌,庄稼大丰收,州官上报受灾,免去了田租;第二年又发大水,别处的田禾全被淹没。我们村地势较高,又获丰收,但田租又被蠲免。村民用相当于平常三分之一的价钱购买各村出卖的田产及家俱、器皿,于是各家各户每天都欢歌宴饮,得意忘形。我对家里人说:‘我们村该大祸临头了。’家人问其中原因,我说:‘没有功劳而消受,就是原因。’家人不以为然。没有过多长时间,村里发生瘟疫,男人、女人都病死,连小孩也没有留下。

唉,我说的那点道理,怎么能没有根据呢?一般来讲,贪利是鬼神所忌讳的,而祸福相倚,也是自然规律,何况村人又暴殄天物(指村人贱价买進田产、欢宴、得意忘形)呢?家人问道:‘但是富贵之家,为什么可以长久享受幸福、安乐呢?’我说:‘他们虽然祖先积德,根深福厚,但也需要子孙们好好的培植,这样才可以。不然的话,自己拔掉自己的祖根、厚福,逐渐的消败,天长日久,还能保证仍有福分吗?”

七、 歪打正着

张永嘉为宰相时,有一个小学的教谕(官职名)来拜见,但不懂礼节,误呈上了一封书信,没有亲口问安、敬拜。张永嘉宰相大怒,召文选(人名)進来,把书信递给文选,因忙于接待别的客人,而忘了交待。文选出来后,误以为宰相厚待他,便安排这个教谕,做了郡判。

过了很久,张永嘉忽然想起这件事,便问文选结果如何,这时教谕已上任郡判,三年有余了。

另外,朝廷的高相(人名)署理铨部,决定考察百官的德行和才能。

有一个典史,是高相的故交,高相想提拔那个典史。高相和同为主考官的几位大臣,翻阅考察簿,见簿上注明:“典史年岁高、且有病。”高相却说:“不,他的身体十分健康。”

大家说:“那就让典史上来,当面考察他。”于是,便让典史上殿。典史非常高兴,跑步而来,却失足倒在地上。

诸位大臣同声说:“由此看来,典史的确是年岁既高,又有疾病。”高相无话可说,只好将典史免职。

那个小学教谕误用书信的方式,当了郡判;那个典史因跑步跌倒,不但没升官,反被免职。他们二人,大概也是命该加此吧?

(以上均据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