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刘基与明太祖议任丞相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0年09月03日】

【原文】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1)言:“善长(2)勋旧(3),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4),曰:“此褊浅(5)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6),曰:“譬之驾,惧其偾辕(7)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一十六》)

【注释】

(1)基: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民间流传着许多他料事如神、未卜先知的故事,被誉为“小诸葛”。
(2)善长: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
(3)勋(熏)旧:老功臣。
(4)汪广洋:(?-1379年),字朝宗,江苏高邮人,明朝洪武时期官僚。洪武三年,因李善长病,中书无官,召为左丞相。
(5)褊(音扁)浅:狭隘浅薄。褊,狭小,狭隘。
(6)胡惟庸:(?-1380年),安徽定远人。明朝初年丞相。与太祖产生歧见引发冲突。洪武十三年(1380年),两者的恩怨日积月累,太祖在盛怒之下,以谋逆罪处死他,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7)偾(音奋)辕(音源):偾,倒。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语译参考】

起初,明太祖因事谴责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老功臣,能使将领们和谐。”明太祖说:“这个人屡次要害你,你怎么让他做宰相呢?我将任你为相。”刘叩头拜谢说:“任用丞相有如换顶梁柱,必须用大木料。如果捆小木料做柱子,将要立刻倾覆。”等到李善长免相后,太祖想要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向与刘基友善,刘基竭力说不可,他说:“杨宪有当丞相的才能,但没有当丞相的器度。一个当丞相的人,他的心要像水那样清平,要以经义、名理做为衡量是非的准则,而且自己不能参与其中,可惜杨宪不是这样的人。”太祖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的狭隘浅薄几乎超过杨宪。”又问胡惟庸可不可以,刘基说:“把他譬喻为驾车的马的话,怕他要把车弄翻。”太祖说:“做我丞相的人,实在无人可以超过你。”刘基说:“我痛恨坏人坏事太过分,又禁不起事务烦重,做了丞相将要辜负皇上的恩惠。天下怎能怕没有人才,惟有圣明皇上尽心去寻求了,眼下几个人实在看不出哪个是适合的。”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而身败。

【研析】

刘基早在朱元璋打天下时,就替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朱元璋统一天下立下奇功。明朝建立后,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恢复、制度建立,呕心沥血,称得上是治世能臣。他的雄才大略还体现在知人善任上,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欲任用宰相时,特谘询他的意见。他与李善长不合,可是有人弹劾李时,又极力为他辩护,因为他知李能调和诸将,并不因为不合而顺水推舟,足见其胸襟气度非凡。当问及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时,又分别言其不适任之理。他说杨有相才无相器,汪更不堪,胡则会颠覆国家,与日后发展符合,难怪在民间流传他料事如神、未卜先知。朱元璋佩服他的学问,称他是“吾之子房”,想立他为相,但他认为自己过于刚正,以才不堪辞谢。后来他确实因性刚嫉恶,为淮西功臣所不容,最后被胡惟庸迫害,忧愤而死。

【延伸思考】

1.当宰相为何要能像水一样平静,不能搀杂自己主观的意见或成见?
2.刘基是个足智多谋的人,请你举一例他的军事谋略与大家分享。
3.知人善任,乃领导者首要之务。如果你要任用一个人,会优先考虑哪些条件?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话二十五史精选第四卷》 吴树平主编 1991年9月出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