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0年08月29日】

【原文】

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1)尚未归,疮痍(2)尚未复,民尚艰食。更(3)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顾蹇义(4)等曰:“朕待卿等以至诚,望匡弼(5)。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6),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7)。

(出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注释】

(1)徙:迁移。
(2)疮痍(音窗宜):战争或自然灾害后民生凋敝的景象。
(3)更:经历。
(4)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洪武十八年進士。授中书舍人。
(5)匡弼(音必):匡,纠正。弼,辅佐。
(6)阙:过错,缺失。
(7)谢:认错,道歉。

【语译参考】

当时有人上书歌颂国家太平的,仁宗皇帝拿给大臣们看,都认为是这样。只有杨士奇说:“虽然天下人都蒙受陛下的恩泽,但流离迁徙他乡的人还没回到自己的家园,国家战争的创伤还没恢复,百姓的生活还比较艰难。再休养生息几年,差不多可望达到太平之世。”仁宗说:“是这样。”于是看着蹇义等人说:“我以至诚的心对待你们,希望得到你们的指正和辅助。只有杨士奇曾经五次上奏章,你们都没有一句话。难道果真是朝廷的政治没有疏漏错误之处,天下太平了吗?”大臣们惭愧认错。

【研析】

每个人对职场的认知不同,有人认为既然身为国家官员,当尽忠于于其职责;有的却只为自己是否能平步青云,更上一层楼着想,故其所作所为,只朝着“名利”两字思维,尽是说些奉承迎合之言,以博得他人开心,至于真正当痛下针砭的,则避而不谈,以免影响仕途。他们没想到仁宗是个能虚怀纳谏之人,他要明白的是真相,替天下苍生谋福,而不是表象的太平,幸好杨士奇及时点出,离太平之世尚有一段距离,将其缺失道出,仁宗才恍然大悟,指责蹇义等大臣不负责任。而从杨士奇说的那段话,明白沟通是一种艺术,他先肯定仁宗的功劳,再道缺失,如此一来别人接受度就高。可见同样一件事,如何说才能使别人接受,也是一门学问,难怪杨士奇能当四朝元老。因为毕竟忠言逆耳,如果说得不恰当,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惹来祸害。

【延伸思考】

1.领导者一旦受到属下蒙蔽,就无法做正确抉择,请你就此分析其影响层面?
2.社会上只会做表面文章,粉饰太平的还不乏其人,为何会造成此种现象呢?请你说明原因。
3.领导者与部属该如何建立信任关系,以谋求大众之福?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话二十五史精选第四卷 吴树平主编 1991年9月出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