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徐九经做官为民,死后成神

郑念行


【正见网2009年11月05日】

明代的徐九经,字子慎,江西贵溪人。嘉靖十五年(1536年).年近四十岁的他,以乡荐任官句容知县。他身穿旧布袍,乘坐一辆破竹车赶到了任所,并开始在那里“九年如一日”的“竭诚于养民”的职守。

(一)

早在徐九经上任之前,句容县风气败坏,吏员贪腐已是司空见惯,百姓深受其害。县里父老听说来了位新知县,都高兴地期待着他能改变风气。于是,大家聚集起来迎候他。不料,他见到百姓,只是问了些家常事,就让他们回去了。父老们颇感心凉,担心他也会像前任官们那样令人失望。但三天过后,老百姓却又对他刮目相看起来。

当时,县衙有个胥吏(普通公务员),在徐九经上任后的第二天,偷偷地在一张空白公牒上加盖了县印,被徐九经当场抓获。徐九经大怒,立即召集全体吏员在堂前公审。那胥吏原本是个群首,众吏竞相为他求情。其中,有一个人还说:该吏只是为他的亲戚补办公文,并非索贿受贿。徐九经马上驳斥道:“我现在审问的也不是受贿案,而是窃印贼!”接着,果断地将那人“绳之以法”。

随后,徐九经又查出了几个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的胥吏,也一一将他们予以严惩。为防止胥吏在收税时从中渔利,他重新查对了田亩人丁,记录在册,严格要求依册征收;同时,革去一切浮靡开支,并将百姓各种徭役减去了一大半。为免胥吏在审狱中徇私,从而酿成冤假错案,他又采取了让当事人当庭相对的办法;审案之前,自己先行调查等等措施。

从此,属吏们知道了徐九经的厉害,不敢继续胡作非为;那些惯于舞弊者,情知自己不能再如往常,也只好主动引退。老百姓受到了实惠,从心眼里拥戴这位“父母官”。

(二)

徐九经审案,既宽和又严峻。对待乡民,他很少用刑,也不愿置狱;而对那些仗势横行、残害百姓者,则毫不手软。

有一年,江南大灾,米价飞涨,句容县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徐九经为民请愿,希望朝廷发米赈灾。但上面拨来的粮食仅仅数百石,还让人平价购买。他认为:这些粮食不但远远不够用,而且购买者也只能是那些有钱的人。于是,毅然由官府出资,将粮买下,让人架锅煮粥,分食饥民;然后又开仓放粮,让饥民到仓领米;居住在山区路远的,则让他们从近旁富户支取,再由官府给偿给富户,暂时解了饥民的燃眉之急。

不久,发现有些富豪,不但不把自己库存的粮食借给那些贫苦人,反而囤积居奇,投机倒把。更有甚者,还趁火打劫,霸占民女。徐九经得知后,立即派人将那些恶棍抓到县衙,先对他们進行了一顿痛打,再将他们投入大牢听候发落。与此同时,又令人强行将他们家的粮食,分发给了附近的贫苦人。

此间,还出现了十七人合伙,抢掠饥民所领粮食的案件。徐九经闻讯后,又立刻派人去追捕,并将那伙匪徒游街示众,就地正法。

这些案例传出后,恶人们一个个吓破了胆,再也不敢胡作非为。所以,虽值灾年,句容县却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三)

句容县境内有座茅山,山上有些道观。嘉靖皇帝笃信道教,经常派太监们前去醮神。这些太监早已吃拿成性,每到一处,索要无厌。徐九经得知后,心情十分沉重。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说:应天府下属那么多县,是不是将应酬太监的费用分摊一下。徐九经连连摇头,说:“救灾恤民,这是自古以来为官者的职责。邻民即吾民,哪能忍心顾此困彼?”基于此,徐九经决定寻找一个既不扰民,又能应付那帮太监的办法。找来找去,找到了两笔款项:一是当地粮簿上有笔供他开支的例金,虽然现存无几,却可以按惯例,继续向百姓征收。二是在旧案卷上,发现了一笔过去没收商人的银钱,已作额外库存多年。按现在的话,属于单位上的“小金库”。结果,他对例金不但分文未取,还下令革除了这项“乱摊派”;而对这笔额外小金库的钱,则一面让人将它取出来,一面上报巡抚,用以供太监们祭醮之用。

再说那些太监,由于他们久闻徐九经清严之名,心里已有戒备;而今又探听到他近日来的有关活动,也便没敢太放肆,只是见好就收了。因此,句容百姓免去了一场大劫难。

事后,有人抱怨徐九经放过了一次讨好升官的机会,他却表示:“这样的机会,倒是越少越好!”

(四)

徐九经别无所好,只是有个贪杯小饮的毛病。对过往句容的同僚故友,他从不馈赠,却常常留他们同饮。在县衙,原来有一个大园圃,是专为改善吏员们生活所用的。后来由于县吏把心思全都用在了盘剥百姓上,致使那块地渐渐被荒弃。徐九经发现后如获至宝,公务之余,常常带领属下去开垦。他们在那儿种植了瓜果蔬菜,在池里放养了鱼苗,还在其中一个角落,饲养了鸡鸭猪羊。他认为:如此一来,不但能贴补属下生活;还能用以待客,从而减轻百姓负担,真是一举两得。

徐九经平日虽嗜酒,却很少吃肉。他还亲笔画了一幅《青菜图》,挂在了衙内墙壁上,并常常指着图中的青菜说:“古人云: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意思是:只有为官清廉,食些蔬菜素味,老百姓方可脸无菜色,不受饥寒。

九年过后,徐九经由于政绩突出,而调任工部主事。县民们强留不让他走,拖了一个多月,也未能成行。后来,大人们不便再硬留他,就让孩子们牵住他的衣服,哭闹着不让他离开。再后来,老人们见成命难以收回,只好含着眼泪,请他留下他画的那副《青菜图》,作为纪念。并问他还有什么教诲的?他流着热泪,说:“吾教尔等,惟俭与勤及忍耳。”于是,父老们又求他在《青菜图》上补题了“勤、俭、忍”三个字,传诵为“徐公三字经”,以作永久纪念。他离开句容县后,老百姓对他的怀念不止,又在茅山上为他立了祠。

(五)

徐九经進京后,因政绩优异而不断升迁。但为时不久,因他只知忙于公务,而没能奉迎上官,被严嵩死党赵文华所憎恨,遭到了恶官赵文华的打击报复,被罢官还乡。这时,他已年近花甲了。

退居家乡后,徐九经惠民之志丝毫未改:他为乡里办义学,布施赈济;遇到灾年,又招抚流民,带头垦荒;为防天灾,他还不顾年老体弱.四处踏视,“相土宜,通水利”。在他的影响下,他那做官的儿子们,也都严于律己,并受到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

徐九经享年八十五岁。在他病中,仍然心系句容县的老百姓。一天,他在弥留之际,突然现出笑容,继而拱手作迎接状,并对家人说: “茅山众神来接我,我要走了!”讲完这句话,随之溘然离世。

当地的百姓说:“在徐九经去世的那天夜里,有好些人都梦见他:身穿红袍,骑着白马,带着几位随从,走進茅山祠,成了那里的神仙!”

句容县的百姓,得知徐九经去世的消息后,络绎不绝的拜伏在他的祠前,祭祀这位三十多年前的父母官。

(事据《明史》《清官传》等)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